人民网
人民网>>旅游

贵州茶海碧连天

本报记者  汪志球  黄  娴  张佳莹
2019年04月07日09:09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遵义市湄潭县茶园。
  涂 敏摄

  采茶青。
  本报记者 张佳莹摄

  遵义市凤冈县茶园。
  涂 敏摄


  茶树漫山遍野,大地如碧波荡漾。700万亩茶园连通古今,诉说着茶与人的故事。  1980年7月17日,世界上第一颗茶籽化石在贵州省晴隆县沈家箐云头大山被发现。如今,贵州省茶园面积连续6年位列全国首位。

  茶与林

  茶,是大自然赐予贵州的礼物。

  八山一水一分田,贵州是我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一度让人们苦不堪言。谁料想,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寡日照,有机质、无公害等自然条件恰恰顺了茶叶的意,成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茶圣陆羽《茶经》中写道:“黔中:生恩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

  茶海之心景区所在地遵义市凤冈县永安镇田坝村,就在古夷州所辖范围。富含锌和硒的珍贵土壤,给了凤冈锌硒茶独特的东西。

  大娄山南,乌江北岸。阳春三月,我们驾车驶入山间。本以为连片的茶树会立刻闯入眼帘,却发现环顾山峦,尽是丛林叠嶂。当地人却说,别急,上山顶再看。

  乘上长约780米的上山索道,走过垂直高度近100米的玻璃栈道,在观景亭眺望茶海。好一幅层次分明的水墨画。远山如黛,林木葱郁。树下的绿色茶林宛若柔美的波涛,在林间跃动。乍一看,会分不清哪里是树,哪里是茶。定睛观察,却是高低有致,这里一片茶,那里又一片,在松林间捉迷藏。森林覆盖率85%以上,绿色之中还有樱花、桃花点缀。

  这才明白了“上山顶再看”的含义。在贵州,茶园与森林是不分离的。

  “松林让阳光散射,人工除草反补茶园肥了土壤,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大型蜂、瓢虫等等就会帮助我们控制病虫害。”位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瓮安县的苗岭雾海茶产业种植基地里,总经理赵海边走边说,“一个月后,园里的野樱桃就熟了,一个半月后有野草莓,随摘随吃,再往后还有野杨梅,让你望梅止渴呢。”

  早在2015年,贵州省茶办就率先颁布了《贵州省茶园间作树木及技术要点》,推广茶园套种桂花、杉树、银杏、樱花等树木。茶中有林,林中有茶,茶中有花,茶林相间,花香茶海。茶本草木,又何必分离?

  茶与居

  于茶海之心观茶海,见独具特色的黔北民居相间其中。

  传统的黔北民居为木质结构,吸收外来文化后,虽骨架仍为木质,四周却用白色砖墙包围,小青瓦、坡面屋、穿斗枋、转角楼、雕花窗、白粉墙,婉约漂亮。

  走进遵义市湄潭县金华村大清沟组,对彩色房屋印象深刻。“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2015年4月起步,40天粉刷完成。七彩部落就像掉落在林间的童话世界,出现在6800亩生态茶园中。落成当年就有近80万人次前来一睹为快,2018年接待游客近120万人次。

  村民组组长徐学良家开的农家乐,一天就能摆上二三十桌。“2015年去外地打工的有30多个人,现在除了两个在外面,其他都回来啦。”

  至云贵山沁园春茶庄,雕梁画栋、古色古香的房屋另有一番韵味。这样的生态型茶庄里,融加工、购茶、休闲、食宿、茶艺表演为一体,游客还可以网上下单定制一片属于自己的茶园。“要使每一个茶叶园区,每一个茶叶农庄成为‘生产园、科研园、加工园、文化园、生态园、旅游园’,景区茶区化,茶区景区化。”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黄昌祥说。

  不论外观如何,屋里屋外的茶香不变。随意走进一家,泡一杯茶,点一桌辣椒宴,便可尽情感受味蕾的喜悦。“山歌好比春江水……”寻声而去,李先生已和3位好友走进徐学良的院子找了桌椅坐下,叫上一壶茶,拿出一盒牌。李先生家住遵义市区,早已记不清来了多少次。“只记得这里山好水好茶更好,安逸得很哦。”

  茶与人

  人于草木间,方为茶。

  正值初春,茶海一股股绿色波浪间,采摘明前茶的身影渐渐多起来。走近些,只见茶农两手并用,上下翻腾,大拇指和食指准确地将茶青捏住,用力一提,手腕一甩,鲜嫩的芽便收入了斜挎背的竹篓里。切不可用指甲掐,否则破坏了细胞结构,茶青是要变黑的。

  茶青必须当天卖。下午5点50分,湄潭县核桃坝茶叶交易市场踩着清脆的铃声准时开秤。背着大箩筐的茶农早已在不同收购商的秤前面排起了队。这天开市价格是一斤36元。有人开始来回踱步,寻思着今天价格还会不会变;有人生怕晚了收购商不要了,上一筐茶青刚过完秤,就从自己篓子里抓起一把放在秤盘上。20分钟后,市场准时关闭,前一分钟还熙熙攘攘的广场突然间变回了静谧的田园,宣告一天的辛勤告一段落。

  茶市上是生活。从2007年开始,每年3月到10月的茶叶采摘季,核桃坝茶叶交易市场从未间断。采摘初期交易量一天5000斤左右,高峰期上万斤,最多的时候一天甚至能成交2万多斤。

  千百年的生活,已牢牢将这里的茶与人连在一起。茶寿山下,苏贵茶旅的游鑫讲起有关茶的文化传统,根本停不下来:“把茶和花生核桃芝麻等等拌在一起做土家油茶,每天早上吃一碗,一天都有干劲,叫‘干劲汤’。过去聘礼离不开茶,直到现在问‘你家姑娘吃了几份茶’,还是在问有多少男孩家来提亲……”

  中国十大名茶之一都匀毛尖所在的都匀市,百师千匠工程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茶文化推广站已经基本覆盖了城区中小学;每年2—3期、每期50人左右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茶叶园艺培训也给都匀市周边农民提供了系统学习种植、管护、加工、销售、茶艺、茶食品开发、茶旅等等的机会。传统的鱼钩茶正在更多人手中,炒出本土特有的香气。

  横成浪,纵成波。看得见的是茶,看不见的,也是茶。

(责编:丁亦鑫、董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