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寨村

典寨村,位于贵阳市开阳县禾丰乡政府所在地,距省会贵阳52公里,县城28公里,129县道穿境而过,交通便利,通讯条件好,气候温和,水源充足,海拔875-1100米,平均气温12.9-14.7度,全年降雨量1120毫升以上。土壤主要为黑土表层,硒资源丰富,以富硒食品闻名,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典寨村村貌
典寨村自然环境
十里画廊风景区,位于贵阳市开阳县禾丰乡与南江乡之间的青龙河畔,由茶山云海、玉水金盆、香火岩、南江大峡谷等诸多景点组成。
“廊桥遗梦”万寿桥,又名莲城桥,十里画廊八大景点之一。横跨青龙河上,是贵开交通要津。它初建于清雍正六年(1728年),开州知州陆尔牧筹资重建,于乾隆五一年(1786年)竣工,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开阳境内建筑年代最早、规模最宏伟、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石拱桥。
水东宋氏土司曾设衙门于杨黄寨,是水东宋氏的发迹地。明末最后一位土司宋万化墓葬于洋黄寨后山大团坡大路旁,是贵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更有预备打造的大小团坡森林公园,以及未开发的甘塘组瀑布等旅游资源。但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发展相对滞后。
典寨村全村有20来个村民组,928户,3728人,其中有杨黄寨、典寨、桐目寨、安官寨等。杨黄寨是蛮州古战场,贵州最早的少数民族起义——宋隆济起义的爆发地。典寨就是宋万化点兵之地。而桐目寨是当时官员的居住地,安官寨是官员家属居住地。
全村以汉族为主,占90%。少数民族(苗族、布依族、仡佬族、白族)占总人口10%左右,在典寨村的文化中仍旧保存有完整的少数民族服饰及传承,少数民族村民的家中也保留部分传统的饰品、衣物。
典寨村古民居
典寨村布依族男女多喜欢穿蓝、青、黑、白等色布衣服。青壮年男子多包头巾,穿对襟短衣(或大襟长衣)和长裤。老年人大多穿对襟短衣或长衫。妇女的服饰各地不一,有的穿蓝黑色百褶长裙,有的喜欢在衣服上绣花,有的喜欢用白毛巾包头,带银质手镯、耳环、项圈等饰物。布依族服饰是聪明智慧的布依人在山川秀丽、气候宜人、田土肥沃、诗情画意的两岸,用自种的棉花自纺、自织、自染、自缝、自绣的各色土布制作的民族服装样式。虽经历史磨砺,仍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蜡染及缝染、叠染、枫香染,蜡染多为青、兰底白花,花色文静素雅,与身处的自然空间环境,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融为一体,达到人与自然的美妙和谐。缝染,更为古老,不用蜡水画图案,而是用扎染工艺,即凭技艺用手将布料缝捏缝制成所需花纹后再浸染,技艺要求高,花纹风格与蜡染各领风骚。
典寨村苗族服饰以夺目的色彩、繁复的装饰和耐人寻味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苗族服饰图案承载了传承本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从而具有文字部分的表达功能。由于历史的久远,这些图案所代表的文字功能和传达的特定含义也蒙上了神秘的色彩,无法完全解读,这也是苗族服饰图案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典寨村苗族服饰图案是随着苗族服装服饰发展起来的装饰艺术,至今仍应用于日常的服饰和生活用品之中,且具有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相结合的特点,被赋予了继承民族传统、纪念祖先和传承祖训等丰富多彩的内涵和意义,这些图案背后的意义和由来代表着苗族人民的感性经验和对客观世界的解释。苗族服饰经过种麻、收麻、绩麻、纺线、漂白、织布等一系列复杂的工艺到刺绣、蜡染、裁缝,最后成为一套精美的服装,无不反映了苗族妇女的勤劳和智慧。苗族女性抽象的刺绣、蜡染图案中反映和表现了她们的内心情感世界,同时表达了苗族女性对大自然的认识和了解及她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苗族是一个感情极为丰富的民族,其精美的刺绣、蜡染工艺更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典寨村的村民们不单单在汉族的节日里庆贺,同时也十分尊崇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在三月三、六月六等节日里举办一系列山歌酒舞、情歌对唱等节目来纪念这些民族文化。
典寨村村貌
典寨村平均人均收入9000元左右,无村级集体收入。主要以水稻、玉米种植为主,耕地面积22.8平方公里,其中政策扶持投入打造万亩经果林。
现有3所幼儿园,学生300人左右,中小学1所,学生500人左右,共有教师200人左右。有5个图书室,藏书近万本。卫生院1所,卫生室6所,医生人数共计50-60人,文化活动室2所。
图书室
全村贫困人口百来户,两百人左右。主要致贫原因为因病返贫以及缺乏劳动技能,政府通过精准扶贫,一对一帮扶的开展扶贫工作。
编辑整理:王韵茹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