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溪村

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都拉布依族乡都溪村是一个少数民族苗族自然村寨,村内地势东南偏高,东北低,风光秀丽。属于亚热带湿润温和型气候,年平均气温16-19℃,土地类型为黄壤土。森林资源覆盖率达到60%,主要树种为常绿针叶林。目前自来水已贯通全村,水源均来自百花湖。村中水利工程野毛冲水库的建成,也为都溪村乡村产业休闲旅游创造了绝佳条件。
都溪村村貌
在高铁建设的情况下,并没有污染这里的环境,反而在这片青山绿水中涌入了现代化的浪潮。村境内交通便捷。贵开铁路、贵州铝厂铁道专用线穿村而过。贵阳东北绕城高速公路、信邦大道、白云7路、15路、16路农村公共客车经村境循环往返。
高铁建设
都溪村形成于明朝,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相传因为曾经村中田坝有一条溪水贯穿而得名都溪村。村委会距贵阳市行政中心(金阳新区)12公里,距白云区行政中心10公里。全村总地域面积166.6公顷,辖都溪一组、二组、养牛坡组、跳场坡组、竹林寨组、马夫田组等6个村民组,是一个苗族、布依族相对集居的村寨。总人口420户,1592人,其中苗族同胞约占总人口的60%,村中苗族主要姓氏为唐姓和王姓。
村中,还有古老的民族文化留存。跳场,作为贵州省贵阳市周边苗族的庆典活动,有效的把苗族中各个不同的分支联系起来,不仅作为单纯的娱乐庆典,更重要的是成为苗族之间维持感情关系的纽带。每年农历二月十四~十六,就是苗族自发的跳场活动的时间,举办地一般是转转场,也就是说,每隔三年的举办地都在不同的苗族聚居地举行,都溪村就是其中一个大型活动场地。每年这个时候,苗族同胞就会自发的来到举办地,带着芦笙唱着歌跳着舞与族人一同欢庆节日。
都溪村的广场,作为跳场活动地点,可同时容纳万人。广场旁有一块大石碑,碑上刻着一个活灵活现的牛头,而碑上刻的都是关于跳场的来历,广场的正中间就是举行祭祀的祭台,在这空旷的四周显得神秘而又庄严,祭台前方的蚩尤的石像更是唯妙唯俏,石像整体高约四米,身上的服饰和头饰完全依照传统规格,一丝不苟,眉眼间正气凛然,仿佛在高处眺望着远方,虽然这里除了大型活动外,鲜有人烟,但作为苗族的祖先,蚩尤神像一直屹立不倒地守护着子民。在这个大型民族广场的回廊梁顶上,还有村民手绘的传统图腾,各式各样的手绘,有故事性的,也有抽象型的,都一一向人们展示了关于苗族的过去。其中更有一个关于射日的故事,远古之时,天地法则生变,有多个日月同日而出,造成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境况,直到苗族的小伙子杨亚出现,他将多余的日月射尽,只留下一日一月,终于将大地苍生解救。
刻牛头的石碑
蚩尤像
在跳场活动中,服饰穿着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女青年与其父母亲尤其重视这种机会。他们通过本民族这种最富丽堂皇的民族妆扮来“亮家底”,既具有告慰祖宗的含义,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择偶。男女青年服装都讲求“新”,尤其是女性,绣花衣服是崭新的,在上面用反针挑绣花纹细微精美的种种花样图案,这种刺绣手艺是苗族源远流长的手工艺术,是苗族服饰主要的装饰手段,也是苗族女性文化的代表。
刺绣图案
都溪村农田
2015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完成60万余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在高铁时代来临前,有砖厂两个、信邦药厂一个、村主体企业砂石场一个,而在高铁项目发展后,砖厂、砂石场和村综合服务大楼都因修建高铁路线而被占用。
由于高铁线路的发展,都溪村顺应时代的改变,正大力筹建田园综合体。即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特色小镇和乡村综合发展模式,在城乡一体格局下,顺应农村供给结构改革、新型产业发展,结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中国乡村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一种可持续性模式。
2008年都溪村得到上级政府部门的指导和关怀,已经被列为市级新农村示范文明村寨。现在的都溪经济实力不断巩固增强,人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幅度提高改善。村中有小学一所,在校学生160人,教职工13人。卫生室一所及配备村医一名,为村民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
都溪村地处长坡岭国家森林公园腹地,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可谓占据了天时、地利,而在村民的努力和党的领导下,全村都对都溪未来的飞跃发展充满信心,大家努力形成强大合力,发挥都溪村的先天优势共创都溪村的美好明天。
编辑整理:王韵茹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