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旅游

毛栗寨

2019年04月11日11:03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毛栗寨位于著名的省级风景名胜区百花湖畔,临山而建,坐北朝南。这里由喀斯特及丘陵两种主要地貌构成,地处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9~23℃,森林覆盖率高达60%,其中以松树和毛栗树为主。村中左侧的水井与古树交相辉映,养育着世代居住于此的布依人。

毛栗寨村貌

上寨前有一座“云盘山”,据传,明太祖朱元璋“调北征南”途经贵州时曾屯军此处,将此山作为瞭望台基,直到现在,上面的基石、碎瓦犹存。下寨左侧有一溶洞,村民曾称之为观音洞,因洞中有自然形成的“观音像”而得名。相传咸丰年间,当地郭家有一子,自小体弱多病,于各处求医问药无果,家人便带他前去观音像前许愿,孩子后来竟真的不再生病,于是郭家就请人用木材将观音庙搭建了起来,这便是关于这座观音庙最早的来源。现在的观音庙气势宏伟,已经是当地颇具规模的宗教圣地。每年农历2月19,6月19,9月19,都热闹非凡,南来北往的香客络绎不绝,纷纷到庙里祈求平安。

毛栗寨辖区面积2平方公里,东离百花湖乡政府1公里路程,南靠百花湖,西接九龙山,北抵上、下麦城约2公里。全寨238户729人,其中布依族156户,480人,占总人口的68%。

毛栗寨村名自建寨数百年来从未更改,因为周边漫山遍野的毛栗树而得名,数百年前毛栗寨分四个部分,上寨,下寨,板栗,阿糖。因历史变迁,板栗、阿糖两寨渐渐便不存在了,仅剩上寨、下寨。上寨居住有谢、黄、郭、韦四姓布依族人,下寨居住的是班、马二姓的布依族人。20世纪60年代修建百花湖水库以后,水库移民从各个地方搬到上寨和下寨,上寨多为居住时间较长的布依族人,下寨多为搬迁居住的汉族。毛栗寨就成为了百户以上的布依族与汉族混居的村寨。

布依族服饰

由于现代化的发展,村民们的生活方式有了更多样的选择,但村民们的传统习俗与手工艺仍然有所保留。三孃是寨中德高望重的老人,当年寨中修路全靠她一人大力张罗,虽然已过了花甲之年,却仍然事事亲力亲为。老人从年轻时就爱绣花,家中还保留了许多年前绣的大小物件,手工精美不说,比起如今的机绣,更多了些生动的人情味。一个个背扇、钱包都记载着过往岁月的酸甜苦辣。

三孃和她的刺绣作品

布依族过去对于食物的保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物资丰富的日子总会考虑到冬日里的窘迫,于是各种干货就此成为了餐桌上的家常便饭。这一习惯也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干茄子”、“洋芋片”、“腊肉”等等别有另一番风土人情之味。毛栗寨布依族祭祀习俗别具一格,班、马、韦、杨、郭五姓祭供祖先的菜都有讲究。赶上村里大摆宴席的时候,正好可以领略布依族的传统饮食文化。

腊肉

布依古歌对于布依族人来说都是信手拈来,无论是过年过节还是茶余饭后,大家都毫不吝啬一展歌喉,更有甚者,还会拿出民族乐器姊妹箫前来助兴。只见村民演奏时,管身竖置,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同时按两管的上三孔,右手食指、中指、无名 指同时按两管的下三孔,小小的竹管便发出阵阵悠扬的妙音,且吹奏的每曲皆有唱词,曲调优美抒婉,情意绵绵。

毛栗寨历来以农耕为主,种植水稻、玉米。新中国成立以后,村中的农业取得较大发展,粮食早已自给自足。经过退耕还林,村中耕地面积约500亩,年产量可达50万斤。人均收入从20世纪80年代的600元提高到6000元。目前本村高中以上学历48人,从医2人,建筑队3支,养殖户80多户,种植户10多户,经商15户,货运10户,外出务工105户,98%的村民都住上了平房楼房。村中现正积极筹备农村合作社,也有种植银杏树苗,一方面保护了自然环境,另一方面也为村民实现创收。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毛栗寨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为村民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氛围,提高生活质量。目前村中正积极筹建文化活动广场。此外,毛栗寨还设有图书室1间,藏书量3000余册,满足了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卫生所1个,配备村医一名。每当夜幕来临,这里总是灯火通明,传来广场舞的阵阵欢声。

目前,毛栗寨有5户贫困人口,19人,占全村人口的2.6%,大多因病、因学、因残致贫,而扶贫工作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当中。

毛栗寨在百花湖的映衬下熠熠生辉,在继承了民族文化的同时,顺应新农村建设所带来的改变。村民们团结一心,为了寨中的美好明天共同尽心尽力。

编辑整理:王韵茹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责编:李心怡(实习生)、连品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