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旅游让老矿区再现生机
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朱砂矿储量和产量都曾位居亚洲第一,被誉为“朱砂王国”。近年来,万山区积极探索绿色转型,以发展工业旅游为龙头,通过打造朱砂古镇,探索出一条转型发展、绿色崛起的新路,让老矿区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
在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朱砂古镇,矿区遗留的老建筑、采矿留下的老矿洞等,如今都成了旅游资源,来自各地的游客在此体验矿工生活、了解朱砂开采历史、探寻朱砂文化的渊源。
每逢节假日,在矿区经营餐饮生意的老矿工胡玉刚都会作为义务讲解员,在景区为游客讲解朱砂知识、介绍汞矿历史。
“万山朱砂开采与冶炼历史悠久,朱砂矿储量和产量都曾位居亚洲第一,被誉为‘朱砂王国’。随着资源逐渐枯竭,昔日繁华的万山矿竭城衰。”万山区委宣传部部长杨萍说:“近年来,万山区积极探索绿色转型,从‘卖资源’向‘卖文化’转变,让老矿区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原汞矿的老职工胡玉刚亲历了万山由兴而衰到再度崛起的全过程。如今,矿区变成了景区,胡玉刚又重新回到“矿区”,但有了新身份。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万山共有3个分矿,18个坑口同时作业,每天在矿区劳作的矿工有2000多人,到处都是热闹的开采场景,矿区的生活也很丰富。”胡玉刚说,“人们把繁华的贵州汞矿矿区比作‘小香港’,那时候这里就已经通电、通公路了,还有农贸市场,很多人都想到汞矿来上班”。
胡玉刚家两代人都是汞矿职工,父亲在汞矿干了几十年,他从小在矿上长大,后来也成为汞矿邮政所的工作人员,对汞矿有着很深的感情。
随着资源的减少,产量急剧下降,汞矿的发展陷入困境。2001年10月份,万山汞矿因资源枯竭实施政策性关闭,胡玉刚失业了。
资源枯竭,曾经繁华的矿区变成一片荒地。为了生计,胡玉刚只能外出务工,在广东经营了一家餐馆。
2015年,万山区政府引进江西吉阳集团,投资20亿元对废弃的万山汞矿遗址进行整体连片修复和开发,打造朱砂古镇,建设了我国第一个矿山休闲怀旧小镇,大力发展旅游业,让老矿区焕发了新生机。
2016年5月4日,朱砂古镇正式开门迎客,矿山博物馆、970公里的“地下长城”、玻璃栈道等景点向海内外游客开放。2018年,仅“十一”假日期间,万山区就接待游客44.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亿元。
得知家乡大力发展旅游业,胡玉刚毅然选择返乡创业,投资100多万元在朱砂古镇景区开起了餐馆,又购买了14辆电瓶车与景区合作,做起了观光车生意。
“现在,来景区的游客特别多,我一边开车一边给游客当义务讲解员。餐馆的生意也很好,一天最多可接待游客60桌。”胡玉刚说。
如今,胡玉刚不仅自己当上了老板,还请了当地20多个村民帮他开观光车和当服务员,让他们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现在老矿区又‘活’了,我们要当好景区的主人,为游客搞好服务,心里才踏实。”朱砂古镇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游客,胡玉刚也一步步见证着老矿区的涅槃重生。
旅游业的发展,让越来越多游客爱上了朱砂文化。北京游客李京参观“千年丹都朱砂古镇”后说:“朱砂有‘软红宝石’之称,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收藏价值,而且还有很好的药用价值。万山汞矿遗址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矿山公园被评定为国家4A级景区实至名归。来朱砂古镇真的是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旅游大发展,还带动了关联产业的发展。集旅游工艺品研发、生产、检验、销售、展示于一体的万山朱砂工艺产业园,有近60家企业入驻,2018年市场销售额达5.58亿元,并建成全国最大的朱砂工艺品线上线下交易中心,有几家企业还在北京、杭州、重庆等城市开设了专卖店,吸纳就业创业2000多人。
铜仁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万山区委书记田玉军说:“通过朱砂古镇的打造,万山区探索出一条‘转型发展、绿色崛起’的新路。以工业旅游为龙头,辅以差异化发展的全域旅游,已经成为造福万山人民的永久性绿色产业。”(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新伟 通讯员 郭刚)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