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旅游

《极地》初心

2019年05月16日13:39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素不相识的患者,熟悉的家人,同村的老人......只要是答应你们的,我定然义无反顾。

当然,自然环境并不能靠一己之力所能征服。恰巧一个刚爬完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的姐姐与我交流,本以为她会讲述爬山过程的惊心动魄,和山底到山顶景色的变化多端,但她只是兴趣盎然的讲述她的协作伙伴们,一群来自坦桑尼亚,衣衫褴褛的“小黑人”。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他们照顾她、激励她,给她扛行李,做饭,甚至在极端天气下背她到营地。她说:“这是第一次感受到把生命托付给别人的感觉。” 托付这个词很重,现在已经很少听到了,但看完《极地》中的几个故事,这个抽象的动词,又在内心里迸发出来。

琼珠是唐古拉山脚下的乡村医生,路途远、挣钱少、条件艰苦,是近年来这一群体给人留下的刻板印象。他们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和救死扶伤的经历。对于交通不便的山区,医患关系变得很简单:医生来了,有时能救下一条命;医生来不了,或者来晚了,患者有可能就会很危险。

乡医琼珠有一个特殊的身份,石头把脉的传承人。在片中,他徒弟去一个病人家里,让她走十步,捡起一块石头,并把石头带给琼珠,这里的人们相信人体信息在自然中的相应映射。琼珠通过石头的颜色和形状诊断之后,决定带徒弟去冰河中找一种能治病的动物化石作为药材。而这个找药的过程,全凭运气,天气好运气好,很快回来。遇上暴风雨或运气不好,无功而返,甚至连医生的自身安全都保障不了。

在不发达的藏地,病人把生命托付给医生,医生把诊断和取药的事情,托付给自然。人和自然彼此依赖。托付是不能被辜负的,就像琼珠的表达:

“我给别人看病,因为医生就是佛,人都是平等的,没有高底贵贱,我给人看病30多年,日夜奔波,如果没有马,只能徒步背着箱子,就算走几百里,也要去看病人。我不说慌,因为觉得自己离佛近,每时每刻佛都在召唤我。”

藏人相信佛的庇护,信仰是他们在极端的生活环境中生活中的原动力,他们相信死后的世界,好人进天堂,恶人下地狱,所以他们一心向好。然而生存本身,却是另外一件事儿。

在不久的几十年前,大部分生活必需品大多来源于自然。获取它,并不简单。盐人爬山涉水,经历数月的风餐露宿,才能到把维持生命不可或缺的盐运送回家。盐,承载着家庭甚至村落的托付。

藏北地区纬度很高,盐湖干燥,盐的质量好,是采盐的最佳目的地。藏人也深知,北方汇集了所有的病魔和晦气,越往北走,就越接近生命的极限。

在小孙子的强烈要求下,次仁旺青决定带他去体验这次特殊的野外实践,让孙子体验这“不可多得”的机会,祝他成长。爷爷认为没有驮过盐就不是真正的男人,男人是家和女人的依靠。

驮盐队由十多个人和上百头牦牛组成。为了找到可食用的盐,这个过程少则20多天,多则几个月。有时好不容易走到一个盐湖,但由于温差太大,盐,碱混合在一起,没有分离开的盐就不能食用,他们得去更远的地方……

想象一下,你在海拔超过5000米的藏北地区,每天只有酥油茶、奶酪和限量的肉,却要抵御野兽的侵袭和各种极端天气。几天,也许扛一扛就过去了,那几十天呢? 你不能忍,盐人要忍,因为没办法,家人在等着他们的归来,远方的家有温暖,是期盼;艰难的路程,就是男人履行责任的使命。

也不是所有托付都不可推卸,它或许只是老人的一个愿望。西洛是一个铁匠,铸刀是他的生计。自从铁山附近发生了罕见的山崩,他已经好久没有进山采铁了。恰恰村里的老人洛桑有一把孤刀,叫扎西佳倍,是已逝去主人的名字。他想为这把刀找个伴儿,于是请西洛帮忙。

对这个请求,西罗心里是打鼓的。易贡藏刀的原料,需要两种纯度很高的铁:马加铁和古加铁,只有铁山里有,想得到它的馈赠,就要面临危险。况且,孤刀是纯手工制成,西洛也需要用原来的方式,才能完成“配对”的精准。难是难,这是老人毕生的心愿,一咬牙,答应吧。

做刀的过程繁复而艰苦,采矿、烧制、打磨整个流程,从原材料,到温度控制,再到击打成形和磨制,不能有半点差错,西洛的汗水换来了老人满意的笑,看着一模一样的新刀,洛桑老人把新刀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在我看来,刀就是一座墓志铭,洛桑对西洛的托付,就是生命终结前的仪式,是刀与人,人与人在形式上,精神上的融合。

此时,日卡村的老人们正在求江安帮忙。山上一大片储藏屋的木锁年久失修,经常丢东西,大家想让江安为全村人换新锁。

很久以前,那曲迁来的工匠带来了木锁的工艺,木锁的主体结构由粗大的树干制成,钥匙由铁铸成,有胳膊那么粗。一套木锁,大概能用4-5代人。而今只有江安懂得木锁的做法。对于这个托付,江安也犯难了。在藏区,铸铁是最卑贱的职位,是间接的杀生。家人去世后,他决心不在铸铁。但全村老人发话了,怎好推脱呢。想来想去,他保留了原来铁锁,为全村人换木头的主体结构,使每家的物资得以全安。

托付,是藏人之间天然的信任。诚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上天给了藏人条件上的苦难,也赋予了他们特殊的价值观,这种乐观,坚韧,与人为善的心性,是藏人几千年和这片土地相作用后,骨子里特有的性格基因。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责编:李心怡(实习生)、董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