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旅游

看·世界遗产

2020年04月20日08:38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2020年疫情之中

  理解“共享”的责任

  齐 欣

  2020年4月18日,是第38个“国际古迹遗址日”。世界各地围绕“共享文化、共享遗产、共享责任”(Shared Cultures, Shared Heritage, Shared Responsibility ),提升公众对遗产多样性、与当代生活相关性的认知。但此时此刻,我们更应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巨大冲击背景下重新进行理解和反思。

  “共享”基于共识。“共享责任”不仅提醒全社会都有义务保护文化遗产,更多地意味着有责任推动搭成和维持共识——相比前者,我们常常弱于实现文化遗产这一重更深刻的人类进程意义。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也在发出的号召中,将“共享”表述为:“这一主题的核心内容,其最重要的意义是文化或文化群体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关注并保护遗产重要属性特性、意义和价值方面所起到的集体责任。”疫情之中,人们容易更敏感地感受到对立与分化;疫情之后,如何恢复和促进认同与尊重,又是一个长期且刻不容缓的携手过程。

  我们能够做什么?2018年“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为“遗产事业,继往开来”(Heritage for Generations),强调文化遗产保护需要世代相传、永续传承。2019年主题则是“乡村景观”(Rural Landscapes)。共享和永续的理想,都在提醒人们应该静下心来,在文化遗产价值框架内,重新排序为达到“相互认同与尊敬”而必做的清单。人民日报海外版《世界遗产》此时描述的乡村遗产与景观,应该被推升至更为前沿的位置。

  梳理古迹遗址所蕴含的遗产地精神,有助于强化人们对自身的认知。乡村遗产与景观,是生活延续的“细胞”,有着经过时代检验的活力。所以,看懂了乡村遗产、看懂了“家文化”,就会对社会和谐发展更有信心。在未来一段时光内,有信心的人越多,共享的远景才会越来越近。

  (作者为人民日报高级编辑)

  

  中国传统家文化

  在现代文明中有传承价值

  杜晓帆

  2020年伊始,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无数医护人员、志愿者义无反顾地奔赴最需要帮助的地方,他们对社会的这种大爱,体现出一种中国传统的家国情怀。

  家是社会稳定而有序的基本单位,也是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长期以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念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文化认同。家赋予人们生命最初阶段的教化,敦促每个人提高修养、完善人格,并进而将个体的力量反哺于家族和社会。家成为串联个人与国家之间的纽带,从家庭的和睦到社会的和合,都是认同与凝聚的过程。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这种家文化的力量体现得尤为明显。

  文化遗产在国家文明、文化的大框架下形成。许多遗产得以被创造出来并留存至今,往往是受到家文化的影响。因此,家文化在遗产中具有深刻的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的体现,永泰庄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庄寨中对厅堂空间的突出强调体现了对家族礼仪与秩序的尊崇;建筑中的木雕、楹联等装饰构件常用忠孝故事和仪式习俗为题材,发挥教化作用;祖先为教育族人、传承家风家训,设立的预留学田机制延续久远。

  庄寨修缮,是一次文化唤醒的运动,促使族人们在快速城镇化的时代重新关注处在乡村中的庄寨,找回潜藏的精神价值。家文化对构建文化认同、激发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并将持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保护乡村遗产的过程中,这种家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发挥基层社会治理的力量,也赋予了永泰庄寨长期保护的动能。庄寨至今依然是维系散居在全国各地永泰人的空间场所与精神纽带。通过家文化将各地的庄寨后人们凝聚到一起,在政府引导下组织成立庄寨理事会,基于共同的愿景,整合社会多元力量,是永泰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激活基层组织活力的重要经验。社会基层普遍认同的保护理念、百姓的群策群力,才是乡村遗产未来长期可持续保护的不竭动力。 

  (作者为复旦大学教授)

(责编:刘佳、李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