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旅游

我和西藏有个美丽约定

本报记者 何欣禹
2020年09月17日08:18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每年三四月间,西藏林芝境内的桃花进入盛花期,漫山遍野的桃花美不胜收,吸引无数游客。
  新华社记者 詹 彦摄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  蓝天、白云、格桑花,金顶、佛塔、朝拜者……西藏,以其纯洁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成为许多人向往的旅游胜地。2019年,西藏自治区共接待游客逾4000万人次。

为了保护这一片珍贵的净土、宣传文明旅游理念,自2015年起,一批批来自全国各地的“美丽公约”志愿者在318国道沿线、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等地捡拾垃圾、向游客发放环保袋、宣传环保知识。如今,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在西藏自治区旅游发展厅的支持下,还建立了50支本地服务队,他们一同为减少西藏旅游垃圾污染做着努力。

保护赖以生存的家园

林芝市米林县玉松村位于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南迦巴瓦峰脚下,每年春天,河谷桃花盛开,吸引游人无数。不过,鲜为人知的是,由于雅鲁藏布江流经玉松村时拐了个弯,水流产生漩涡,上游村庄、景区里游客丢弃在江中的垃圾因此被冲刷到江滩上,形成一个170多平方米的垃圾场。

朵果是玉松村村民,过去常常和其他村民一起清理村中及周边的垃圾。对于他们来说,最困难的就是江滩这一带。去江滩是没有路的,只能自己摸索,而江边湿滑,捡拾垃圾非常危险。有些垃圾卡在江边的岩石缝中,甚至要用手抠出来。由于运输成本高,就算将这些垃圾拖回村里,也没有回收站愿意上门收购,更没有车子帮忙运出去,堆在村口还会形成二次污染。

一次偶然的机会,朵果得知父母将房子租给了一个公益组织。“听说他们在保护西藏的环境,保护我从小生长的地方,我深受鼓舞。”朵果说。来到村里,志愿者帮助村民们捡拾垃圾,教他们垃圾分类知识,还补贴废品收购公司上门收购村里的可回收垃圾。就这样,朵果和村民们加入了这个名为“美丽公约”的公益组织,还带头成立了玉松村服务队。

9月7日,记者跟随朵果和志愿者们,前往雅鲁藏布江江滩,体验了一次清理垃圾的志愿活动。

由于夜里刚下过雨,路面变得泥泞不堪,走起路来深一脚浅一脚,还得不时注意脚下的牛粪和身旁带刺的植物。穿过一片草甸,再猫身穿过一片茂密的灌木丛,步行近40分钟后,记者终于来到江滩。放眼望去,躺在河岸裸露岩石上的,是成堆的枯树枝和触目惊心的垃圾:饮料瓶、氧气瓶、药瓶、泡沫、鞋子……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恐怕很难相信,高山峡谷中竟隐匿了这么多垃圾。

大半天时间,满头大汗的志愿者们将河滩清理得干干净净,装着垃圾的蓝色蛇皮袋在地上摞起了两三层。后来得知,这些捡拾的游客垃圾有近400袋,装满了一整个卡车,共计836公斤,2.5万只塑料瓶。

对记者来说,这只是一次体验,但对于朵果和服务队来说,这是每周都要完成的任务——总是有新的垃圾被冲到河滩。

为了心中的净土

在西藏,许多村落就坐落于景区之中——比如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景区内的玉松村、巴松措景区内的错久村,游客随手乱扔的垃圾不仅影响景区风光,更直接影响当地的人居环境。为了保护自己的美丽家园,许多村民都成了志愿者,在清理垃圾的同时向游客提倡文明旅游。

除了本地服务队,“美丽公约”也吸引了全国各地前来驻站的志愿者。驻站以1个月时间为单位,所驻基地专门选在318国道沿线的鲁朗小镇,这里是进藏旅游的重要节点。

任玉龙是第二期至第四期的志愿者,记者见到他时,他已在鲁朗呆了近3个月。他是一名龙舟运动员,拿过许多国家级、国际性赛事的冠军。受疫情影响,体育赛事和活动按下了暂停键,这也让任玉龙有了重新思考的时间。

“2017年,我作为游客来到西藏旅游时,关注了许多关于西藏的微信公号,希望在离开后也能时刻看到洁净的苍穹和流转的白云。”今年发现“美丽公约”招募志愿者的消息后,任玉龙立即提交了报名材料。“我不能只是一个游客,我应该为西藏做点儿什么,公益、环保是我力所能及的。”

驻站后的第一次任务是从基地到海拔4700多米的色季拉山口捡拾垃圾。去时有车,但返程能不能搭上车全看运气。那一次,任玉龙用了四五个小时走回20公里外的基地。“对于运动员来说,这些路程并不算什么,但第一次捡完垃圾回去,我还是蒙头睡了几个小时。”对于在非高原地区生活的志愿者来说,不仅需要克服高原反应,还需要保持充沛的体力。有时,甚至还要翻越栏杆去清理游客丢在景区外和陡坡上的垃圾。

传递文明旅游的理念

高原风光美丽而脆弱,一旦破坏,后果不堪设想,这愈发凸显出志愿活动的意义。

“我出生的地方群山环绕,小时候,母亲常说爬山能够增长运气,我们就经常上山唱歌。长大后我做了导游,看到雪山就忍不住唱歌。”次仁曲宗是“美丽公约”拉萨服务队的队长,也是最早加入志愿团队的人之一。“后来常在新闻里看到气温上升、雪山融化的消息,感到很心痛。只要是关于环保的行动,我都觉得特别好,一定会参加。”

除了清理垃圾,志愿者更重要的任务是向进藏游客宣传文明旅游理念。在拉萨市文成公主实景剧场和鲁朗林海互动宣传岗,记者看到,穿着蓝马甲的志愿者上前为游客系上蓝色丝带、发放环保袋,提醒游客不乱丢乱扔,带走身边垃圾。“第一次我很不好意思,也有游客比较冷漠,不过后来我就习惯了。只要有人愿意接受,我们的行动就是有意义的。”任玉龙说。

“垃圾其实是捡不完的,一方面,我们想号召更多人参与进来,另一方面,只要还有一个人丢垃圾,这块土地就很容易成为垃圾的聚集地,所以要不断向游客宣传文明旅游理念,提醒他们注意举止文明。”“美丽公约”发起人史宁说。

有一年,史宁驱车沿滇藏线和318国道部分路段走了一圈,发现许多山口的观景台满是垃圾,触目惊心。“在芒康附近,一个山坡上全是倒下的垃圾,至少滑下200多米,而下面就是澜沧江。”

2015年,由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主办,“美丽公约”正式启动。5年过去,整个318国道沿线的垃圾减少了近一半。在捡拾垃圾之余,他们还帮当地藏民把回收的垃圾转运走,加工成原材料,循环使用。

如今,有越来越多人在践行着与西藏的美丽约定,胡子花白的老人、刚毕业的大学生、热心公益的企业家,还有靠义肢登顶珠峰的登山家夏伯渝……文明旅游的理念正在西藏不断传递,生生不息。

(责编:白帆、李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