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旅游
人民网>>旅游>>正文

湛江加快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申报世遗

2015年02月09日07:48  来源:南方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湛江加快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申报世遗

  汉墓发掘现场。

  余下窑址出土文物。陈则晓 摄

  2000多年前,中国大陆最南端的徐闻县三墩港,源源不断的丝绸、黄金与土产从这里出海,到达黄支国(今印度境内)、已不程国(今斯里兰卡),这些丝绸再通过印度转销到中亚、西亚和地中海各国。作为汉朝鼎盛汉武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徐闻是中华大陆最前沿、最开放的地区。

  2000年后的今天,湛江市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重要举措,吹响了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号角。目前已初步确定两个史迹点:“徐闻二桥遗址及周边汉墓群”和“宋元时期雷州窑外销瓷窑址”。去年底,湛江市申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已获国家发改委同意。

  去年7月上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书记湛江调研,提出了“两广合作”这一前所未有的跨省(区)战略大合作。“海上丝绸之路”申遗无疑是湛江市作为环北部湾重要城市,勇于承担广东省与东盟合作“桥头堡”角色的重要支撑。未来,湛江市在“五年崛起”的发展战略中,势必将从区域合作机制着手,把“海上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串联起来,搭建战略平台,携手重现海上丝绸之路繁荣,最终促进经济发展与区域合作。

  湛江正在全力争取于2017年迈进广东经济发展“第二梯队”,申遗若成功无疑将为此加上一个重重的砝码。

  历史机遇面前主动作为

  冬日里来到这片南国热土,扑面而来的是郁郁葱葱的绿色,充耳所闻的是谋划快速崛起的强烈呼唤。这片热土正在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机遇,去年,湛江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超过了100亿元人民币,该市申报“21世纪海上丝路战略支点城市”成功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

  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21世纪海上丝路”建设工作,胡春华书记专门主持省委常务会议并作出部署,要求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作为我省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的重点专题工作之一。“2000多年前的海上丝绸之路,是从湛江起航;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湛江更要主动作为。”湛江市委书记刘小华说,“湛江不仅是我国古‘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还是当代中国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城市,是广东对接东盟的先行区。”

  为了抢抓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机遇,2014年3月,湛江决定成立申报海上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领导小组,由市长王中丙任组长,副市长梁志鹏任常务副组长。7月3日,湛江市政府批准了《湛江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方案》。

  湛江的申遗愿望如此迫切,缘于曾经的失落。2012年11月,国家文物局重新公布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广州市与广西北海、福建漳州、泉州、福州、浙江宁波、江苏南京、扬州、山东蓬莱等9个城市共同列入中国“海上丝绸之路”预备名单,而2000多年前最早“开海”的湛江却不在名单之中。

  尽管在2011年第一轮申报时错失良机,但湛江人善于反省,亡羊补牢,为时未晚。2014年3月,湛江开始积极申报“海上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对海上丝路申遗未设时间表,离最近的2015年申遗冲刺还有一段宝贵时间,这为湛江加入申报行列提供了难逢的机会。

  自从2013年中央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后,湛江申遗工作明显提速。“湛江面临着一次新的机遇,也是再一次出发,再一次启航,为我国海洋强国建设贡献湛江力量。”湛江市市长王中丙说。

  目前,湛江正在倾全市之力谋划建设海洋经济强市,尤其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2014年12月3日,由国家海洋局、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14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在广东湛江开幕。作为国家海洋局唯一保留的国家级综合性博览会,它将永久落户湛江。海博会的永久落户是湛江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支点城市的有力举措。

  申遗成“后发崛起”突破点

  从湛江市区驱车一路向南,我们来到了徐闻县的一处古村落,这里昔日船帆如林、万商云集的繁华已烟消云散,祭海神台以及中国最早的石质航标灯,还在为远逝的历史无声地作证。湛江是一座以港而兴的城市,港口牵系着湛江过去、现在与未来。“港口兴市”战略正在全力推进,“一县一港区”、“一港带一园”格局正在形成。湛江港货物吞吐量在去年底首次突破2亿吨大关,成为环北部湾首个两亿吨大港,也是广东省继广州港、深圳港之后第三个年货物吞吐量超2亿吨的港口。

  “湛江最大的优势是海洋,最好的资源是港口,最大的机遇是项目。湛江后发崛起的突破点,就是走向海洋、走向深蓝,做好”海“文章,发展海洋产业,做大海洋经济总量。”王中丙说。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港口是最重要的条件。湛江港是长江以南最大的天然深水良港,拥有华南沿海最深的航道。天然深水大港,加上异军突起的大型钢铁、石化、造纸产业群,为湛江主动参与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绝佳条件。

  “早在1984年,湛江即成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前几年,又被广东省定位为全国海洋经济示范市和广东对接东盟的桥头堡。现在中央提出要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为我们发挥海洋优势,提升对外开放指明了方向。”刘小华说。今天的湛江,完全有条件打造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节点和重要平台。

  为了抢抓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机遇,湛江正在强化“三个支撑”:一是建设对接东盟的门户城市,建成广东对接东盟的先行区;二是建设北部湾城市一体化合作的中心城市,积极融入北部湾沿海经济带建设,加强与南宁、北海、防城港、钦州等北部湾城市合作,促进广东、广西两省(区)经济一体化发展;三是建设“泛珠三角合作”桥头堡,发挥湛江内联“三南”、外通五洲的优势,加强与云南、四川、重庆、贵州、湖南等省市的合作,把“泛珠合作”提升到新的水平。

  在湛江市文广新局局长聂兵看来,“海上丝路”申遗,看似文化现象,其实能够全面提升城市品位,充分发挥滨海城市战略优势,搭建有利的涉海区域合作平台,深化与东盟、广西等环北部湾合作,带动区域中心城市发展具有文化推动力的作用,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申遗攻坚战有条不紊扎实推进

  据湛江市副市长梁志鹏介绍,湛江申遗工作中已经进入攻坚时期,已组建了由8人组成的市申遗专家组。在各县(市、区)上报的不可移动文物史迹点中,经过对徐闻县、雷州市、遂溪县、赤坎区和开发区实地调研后,初步确定了不可移动文物史迹点8处:徐闻县大汉三墩(仕尾岭八棱石槽、龙泉淡井);雷州市粤海关雷州口部税馆旧址和关部康皇庙、覃斗镇塘边村天主教堂;遂溪县调丰古道遗址、乐民千户所城;赤坎区大通街古码头;开发区硇洲岛灯塔;徐闻、雷州、遂溪的古窑址。

  2014年7月31日-8月2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一行五人汇合徐闻、雷州本地的专家在湛江进行全面的考古调查。经现场调研和交流座谈,最终认定两处湛江申遗史迹点:宋元时期雷州窑外销瓷窑址和徐闻二桥遗址及周边汉墓群。

  聂兵表示,申遗工作是一场攻艰战,要稳扎稳打,确保申遗各项工作有条不紊进行,取得实质性成果。除了申遗主力文广新局正在马不停蹄地推进各项工作之外,湛江市相关部门也是积极配合。

  据湛江市发改局局长钟胜保介绍,按照规划先行的原则,湛江已经全面启动《湛江市加快推进21世纪“海上丝路”建设规划》和各项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此外,湛江正在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的支持,向国家申请将湛江纳入国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规划(2014-2050年)》战略支点市,服务国家战略。

  同时,湛江正在加强与省21世纪“海上丝路”建设规划对接,东盟产业园、“南方海谷”高新科技产业园、特色水海产业国家农业科技园、“五岛一湾”滨海旅游产业园、遂溪临港园区、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华大柬埔寨现代制糖农业产业园、农垦斯里兰卡工业甘蔗压榨项目、正大集团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已列入省级规划。

  据湛江市旅游局局长彭晖介绍,广东省目前正在编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合作规划》,湛江正抓紧编制实施《湛江滨海城市旅游规划》,启动《湛江市旅游产业发展提升规划纲要》编制,启动《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景区规划》编制。同时积极对接北部湾、东盟等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发展,挖掘湛江市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等旅游文化内涵,打造徐闻大汉三墩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景区,规划由现在的2平方公里扩大为10平方公里,建设始发港特色旅游项目和配套服务设施,将其打造成为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海上丝路”旅游精品项目。

  在刚刚结束的湛江市委十届七次全体会议上,刘小华号召湛江上下积极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尽快制定实施新丝路支点市规划,加快建设特色水海产业国家农业科技园,打造一批科技含量高、技术先进的海洋名牌产品,致力建设全国海洋经济示范市。

  【申遗时间轴】

  ●2014年3月,湛江市决定成立申报海上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领导小组,由湛江市市长王中丙任组长,常务副市长梁志鹏任常务副组长。4月,领导小组正式成立;

  ●2014年7月3日,湛江市政府批准了《湛江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方案》;

  ●2014年7月9日,湛江市文广新局委托张开城等4名专家编写申报文本。7月10日,该局又委托有关专家编写《海上丝绸之路·湛江文化遗产》丛书;

  ●2014年7月30日至8月2日,广东省文化厅及省文物专家到湛江市申遗点进行全面调研。随后,湛江市文广新局成立了8人申遗专家组;

  ●2014年8月1日,中山大学教授郑君雷教授一行4人对湛江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史迹点逐一进行了实地调研,开始编制申遗史迹点保护规划方案;

  ●2014年9月13日,湛江市市长王中丙批示湛江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启动经费100万元;

  ●2014年11月初,湛江市申报“21世纪海上丝路战略支点城市(航运支点、城市支点、现代制造业支点、海洋科技支点和特色农业支点等五大支点)”获国家批准;

  ●截至目前,已经完成申报文本,规划纲要;《海上丝绸之路·湛江文化遗产》(上下册,岭南美术出版社)将于春节前后面世。

  【湛江底气】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地为湛江

  今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

  三面环海的湛江,拥有大小海岛140个,海岸线总长2000多公里,海域面积2万多平方公里。据史料记载,湛江市徐闻县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相关史迹是全世界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遂雄心勃勃地谋划要让汉帝国扬威海上,继张骞开辟陆上丝绸之路之后,再辟一条通向东南亚和西域的海上丝绸之路。于是,在距目的地最近的徐闻县三墩港,一时间货积如山,船来船往,大量的丝绸、黄金与土产,由此运往东南亚、缅甸、印度及海湾国家,顺道运回犀角、珠玑、象牙、翡翠……“欲拔贫,诣徐闻”也就成了千古名谚。

  这是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记载,有力地说明了徐闻县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发祥地。

  徐闻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距海南最近,也是当时中国大陆距东南亚最近的地方。在汉朝时期,徐闻生产水平比较高,交通地位非常重要,是当时通向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国家的海上出口。

  近年来,在徐闻县挖掘出大量汉代遗址,包括汉砖、瓦片、万岁瓦当、汉代私印等,在华丰村一带还发现汉墓200多座及大量汉代物件,证明当时徐闻的繁荣和地位重要。另外,古雷州地区是西南沿海重要的陶瓷生产地,考古发现这里有大量唐宋元时期的古窑址,说明雷州地区是外销瓷器的重要生产地。这些都是湛江不可多得的珍宝,也是“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往事越千年,到了近代,湛江曾沦为法租界,当时的名字叫“广州湾”,是爱国诗人闻一多笔下的“七子”之一。20世纪初,“广州湾”辟为自由贸易港。抗战初期,湛江是我国内地联系海外的唯一大通道,广州湾“商贾云集,盛极一时”,在东南亚声名远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雷高会馆传承百年,延续至今,一直是华人华侨、海外游子联络感情的交流平台。

  建国初期,国家开始大规模建设,湛江建起了现代化大型商港,建成了大型农垦企业,为开发雷州半岛、实现湛江现代化奠定了基础。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湛江走进了振兴发展新时代。

  从江河时代迈向海洋时代,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湛江走向海洋、走向振兴的步伐更加坚定,力争成为国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战略支点。

  撰文:顾大炜 崔财鑫 王俊峰

(责编:明月、魏炳锋)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