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旅游
人民网>>旅游>>正文

鲁迅故居亲民:老街坊进院捡枣 小朋友来画丁香花

2015年03月30日09:29  来源:北京晨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鲁迅故居亲民:老街坊进院捡枣 小朋友来画丁香花

  刘晴是鲁迅故居的讲解员,她在这儿已工作了19年。

  鲁迅故居带大家一起玩

  老街坊进院捡枣 小朋友来画丁香花了解四合院

  北京人对鲁迅有特殊的感情。除了老家绍兴,鲁迅在北京居住时间最长。在读书、写作、工作之外,他也像老邻居们一样,买大白菜、买馒头,也走小胡同、住小四合院……虽然,他的月薪据说能买两套四合院,但是“鲁迅就是我们的邻居,我们也是他的邻居”,有居民如是表达,“虽然我生得晚,没见过真人,可说不准我老祖儿跟他打过招呼呢,您说是不?”

  故 事

  老邻居曾进故居捡枣

  这19年里有不少老街坊去世了,也有不少搬走了,可刘晴依然感动于街坊们与故居深厚的感情。2003年春季闹“非典”,很多公共场所都闭门谢客。到了九、十月间,鲁迅故居重新开放。首批贵宾,邀请谁呢?这着实让所有工作人员费了心思。“远亲不如近邻,一方水土,一街之隔,再没有谁比街坊们跟故居亲!”于是,故居重张,邻居们成了贵客。

  那天故居大门一开,大伙都在门口候着呢,有说有笑地走进故居。“好家伙,咱这得有半年没见面了吧。哎哟,住平房不能串门子那叫啥事呀!”“是呀,亏得有这故居,咱借着人家鲁老爷子的家,一上午把几条胡同的门子都串完了。”“什么鲁老爷子,人家姓周!”“知道,知道,我就愿意这么称呼,显得亲切不是。”“非典”憋坏了这群老北京,一见面大伙儿聊得热火朝天。

  “奶奶快看!有枣!”还是孩子眼尖,大人们一起探头看,可不,小院里落满了晶莹鲜红的枣子。“呦,鲁迅家的枣呀——全国有名,你妈小时候的课本上都有。还不快去捡呀,去呀!”得了奶奶的令,孙儿小兔子一样地窜过去。大人们紧跟着孩子,直往树底下奔,有往兜里装的,有往嘴里送的……“甜!真甜!这是旱枣还是尜尜枣呀?”……

  撞见此情此景,刘晴哈哈大笑:“大伙真不见外呀。捡吧,捡吧,不瞒大伙,这枣今年还真丰收了,往年可没有这么多,还是咱老街坊有口福。”

  时隔12年后,回忆起当初的场景,刘晴还沉醉其间:“这样纯粹又朴实的街坊情义,真的只有我们周边的老居民才有。”刘晴说:“就好比您到邻居家串门,发现他们家院子里有落枣,您本能地就会弯腰去捡,没什么不好意思的。有的人甚至抬手摘树上的——就跟自己家的一样。我们小时候都是这样。”

  很多邻居也跟刘晴回忆说,“我小时候就经常来故居,从故居的墙头爬进来,摘柿子、打枣、疯跑。”刘晴听着这话觉得很亲切,“鲁迅就是他们的老邻居,这一点他们很自豪。”故居的工作人员都深深被这种情义感动,“所以,我们现在对周边的居民定位就是:首先,鲁迅是街坊们的老邻居;其次,鲁迅就是西城人。”

  讲 述

  让名人“带大家一起玩”

  清明到了,鲁迅故居的丁香花开了。“街坊邻居们都惦记着呢,读书,品诗,赏花,怀念故人——故居要举办鲁迅先生纪念活动,大伙都愿意来参加。”刘晴是故居的讲解员,她在这儿已工作19年了,邻居们因为仰慕鲁迅,跟她也很熟络。

  在故居的邻居中,为数不少是孩子。故居附近有小学、有中学,参观鲁迅故居,是学校每年都要组织的活动。

  “给孩子们讲解时,我们会告诉他们,这是一个有趣的老爷爷居住、工作的地方。”刘晴说,博物馆最大的目标是培养观众对文化的亲近感,想来,而不是敬畏。因此,所谓课本上的“知识点”在故居这里反倒不重要了。

  鲁迅故居会经常组织学龄前儿童来参观,刘晴给他们讲鲁迅小时候栽培植物的故事,教小朋友画丁香花,了解四合院的特点和构造。“我们不愿意用大段枯燥的材料去吓得孩子们走开,而是吸引他们走近鲁迅,让他们觉得鲁迅是可接近的,可交流的。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钱理群先生就说过,接近鲁迅是一辈子的事,不是一时的事。相遇鲁迅,或走近,或走开。”

  有一年“六一”,刘晴和同事们举办“博物馆嘉年华”。他们带着游戏的道具走进附近的小学,带孩子们玩推铁环、画福字、知识问答,孩子们玩得特别快乐。“鲁迅说过,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我们的定位就是名人带大家一起玩。”

  最让刘晴开心的是和孩子们接触后带来的鼓励。有一次走在大街上,一个孩子叫她“老师好”,刘晴并不认识她。孩子忙说,“我听过您讲的鲁迅。”瞬间让刘晴有了一种桃李满天下的知足。“我能体会到鲁迅为什么喜欢年轻人,因为跟孩子在一起很开心。”

  流浪猫不拿自己当“外猫”

  刘晴在大学学习中文,学生时代就看过很多鲁迅的作品。后来因为工作的关系,又接触了许多文献资料。对于鲁迅,她有着比普通人更深刻的感受。

  “打动我的鲁迅,是他对青年完全无私的爱。但让我觉得亲近的鲁迅是这样的鲁迅——明知道牙会坏还要吃糖的鲁迅;请男孩来给落花生、女孩来就给点心的鲁迅;笑起来烟卷都拿不住的鲁迅;走起路来不往两边看、头发乱蓬蓬不爱理发的鲁迅……他让我亲近,也会让观众亲近。”

  鲁迅故居里有特别多的猫,职工们每天都定时喂猫。“有些是附近胡同的流浪猫,主人搬走就自己溜达来了。也有一部分是附近居民养的猫,到饭点儿过来吃饭,吃完就回家,不拿自己当‘外猫’。附近的邻居晚上吃完饭也会带着孩子来遛弯,”刘晴说,“我觉得名人故居、纪念馆、博物馆之类都应该是平易近人的,而不是森严、神秘、高贵,这样就会高处不胜寒了。博物馆其实对公众来说,最大的目标是培养对文化的亲近,不是敬畏。”

  鲁迅说过,“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真死掉了。”显然他依然活在邻居们的心里。每年清明日,大伙都会来故居瞻仰、送花。“以前是把清明节当天作为鲁迅纪念日。后来大伙感觉一天时间不过瘾,纪念日就改成纪念月了。大家可以用一个月的时间踏青、赏花、念故人。”刘晴说。

  今年清明节前后,鲁迅故居要举办“丁香花海颂鲁迅”、“翰墨书香怀鲁迅”、“鲁迅先生我想对您说”等纪念活动。居民们都可以到鲁迅故居来,赏丁香花海,看老北京四合院,感受鲁迅文字的力量。“总之,这是一种欣慰的纪念,不是悲伤的纪念。”刘晴说。

  ■小档案

  鲁迅亲自设计

  阜成门宫门口胡同的故居,是鲁迅1924年自己设计改建的。他在这里住了两年,后来去了上海,但他的母亲一直住在这里。《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作品都是在宫门口完成的。

(责编:连品洁、张希)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