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旅游
人民网>>旅游>>正文

创造 给时代一个烙印

2015年05月01日13:5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创造 给时代一个烙印

贾磊:会说话,就会用手机

如果你想今天去北京故宫参观,又担心人太多,那么你可以拿起手机,向其中的软件终端发出语音提问,很快,此时此刻故宫的人流量便会呈现在你面前。

科技改变生活,这种神奇的技术叫“语音识别技术”,它的无偿使用和一个名字息息相关——贾磊,他的身份是百度首席语音架构师。

在4月28日的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这位新技术领域的领军者,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让语音搜索免费

贾磊曾成功研发了松下手机上的英语、日语和汉语人名数字拨号系统;还参与研发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语音识别技术,能够对中国新闻节目中的语音内容进行实时高精度的识别;他还主导了中科院自动化所的云计算条件下的机器翻译系统构建工作……

技术“大牛”,源自一颗初心。15年前,贾磊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对语音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将研究方向转向广播语音识别。此时,国内的语音领域的小型技术尚处于实验室中,国外却已经进入商业化运作,全球语音技术市场有超过80%的用户采用Nuance语音识别引擎技术。“我们用人民币购买这项技术,按照汇率计算,是国外价格的六七倍。”贾磊说。

经过10年的发展,国内语音领域技术提供商的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2011年,贾磊加入百度,当时百度公司没有任何语音搜索系统的核心技术,只是依靠外部合作单位提供一些很基础的语音搜索API,而且没有任何源代码,其精度远远比不上美国谷歌公司在中国大陆提供的汉语语音搜索服务。

贾磊需要啃下这块硬骨头。

“在人人平等的企业文化下,技术团队负责人不是任命的,而是要自己证明自己。”贾磊说。一开始他一个人写代码、建模、做原型系统,每天的时间除了睡觉都是在工作。当他的方案被一个同仁认可时,就多一个人帮他做,就这样一个、两个、三个……新人不断加入,团队不断完善和细化,最终大家一起完成产品打磨。不到6个月的时间里,百度完全自主研发的语音搜索系统正式上线。

语音识别技术的重要评估标准就是识别率,当时谷歌的中文语音搜索识别率为80%左右。贾磊团队研发的语音搜索在2012年初一经上线就达到了85%的准确率,成为语音技术产业化的最成功案例。

接着,贾磊又在深度学习技术上大胆探索,最早实现语音技术的深度学习革命,这项成果领先了微软公司半年。

2013年和2014年,百度先后宣布了将语音识别技术和语音合成技术无偿提供给中国的所有开发者免费使用。这项技术的免费开放,整个社会使用语音技术的成本也大幅度降低,成为科技的普惠。

相信技术改变社会

如何形容自己?贾磊选择的标签是“敢于坚持”,从攻读博士学位到现在,贾磊在语音领域坚持了15年之久,“因为我始终相信技术可以改变社会。”

1975年出生的贾磊先后就职于松下中国、IBM等外企,35岁就让事业发展到顶峰。此时他却陷入迷茫,外企的工作虽然也能为祖国作贡献,但科研成果难以直接惠及中国社会,他更希望自己的技术能直接改变中国人的生活。

2010年,贾磊递交辞呈,尽管待遇只有原来的1/5,他依然选择投身中国自主研发的语音识别技术领域。

在贾磊看来,中国的大型科技公司正在崛起,本土人才对中国文化与社会空间有深刻理解,这是天然优势,不可能完全依靠引进人才来改变。

如今的贾磊并没有放慢脚步,他领导团队研发了类似苹果“Siri”系统的智能语音手机助手系统,帮助人们可以直接使用语音操作手机界面。最近他又在基于长短时记忆的深度学习技术上,再次率先获得语音搜索的产品化突破,让百度语音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贾磊和他所在的企业,都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数字,在语音技术方面为中国企业节约了多少科研成本。但贾磊很欣慰:他的家乡人、他的老父亲,都可以对着手机讲话,找到如何养护月季花的方法了。这对于连字都不会打的老年人来说,是个福音;对于贾磊和其身后的技术团队来说,是一种慰藉。

胡磊:玩积木,玩出大发明

本报记者 杨文明

一群整天捣鼓积木的年轻人,能制作出机器人?一家藏在老旧社区的公司,能赚钱吗?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采访了昆明少科科技公司的胡磊。

“积木是我们的发明辅助设备。”胡磊解释,积木主要用来做设计“草稿”,长了换短的,短了再加长,比钢铁模型既省时间又省钱。胡磊和他的团队制作好模型后,会将图纸发给制作企业,很快就能收到样品。

“最开始也是迫不得已,因为没钱,只能通过积木来建造模型。”胡磊告诉记者,自己2008年从昆明理工大学毕业后,他和四位志同道合的同学选择了合伙搞发明。

“去企业固然稳定,也能搞研发,可得按照企业布置的题目来,未必能做自己喜欢的事。”胡磊解释。

可搞发明创造也得吃饭,最初为了能有个盒饭,胡磊和他的小伙伴们搬过货,修过设备。“不过最喜欢的还是去科协做科普宣传。”胡磊坦言,他们就是一群热爱科学的“奇葩”。

搞发明说起来容易,真正做起来却非常困难。为了试验某个器件的位置,胡磊等人常常需要进行上千次的试错。有时候一早开始做,三五个人忙活到深夜还没收工,但胡磊说:“有兴趣,不辛苦。”

发明进展不顺利,专利没人感兴趣,胡磊的团队也曾感到迷茫。去年一次科技展前一周,有几个项目一直卡在关键处,团队成员的心气也跌落到低谷。“恰好当时官渡区政府补助小微企业的三万元资金到位,我就喊来团队成员,给他们展示网银账户。”胡磊说,不在钱多少,关键是政府对企业和团队的承认和鼓励。

“科普时去过的学校,免费为我们提供实验场地;消防来检查我们的安全工作,也会告诉我们哪些消防隐患,他们给了我们很多的帮助。”采访中,胡磊说的最多的就是“感谢”,社会的关注、政府的关心让他们这群“奇葩”格外感激。

虽然现在团队已不再需要靠打杂工换盒饭,可胡磊还是经常和团队成员一起到学校、社区做科普宣传。

胡磊告诉记者,他们团队的科研方向往往会与主流企业相反。“像大型企业设计无人飞机主要是提升其速度,我们则将遥控飞机安全性放在优先位置,他们的飞机飞室外,我们的飞机可以在室内确保安全。”

随着专门为瘫痪病人设计的全自动可遥控翻转床、可自动调整平衡的机器人底盘、人形机器人等一系列产品的研发成功,不断有志同道合者加入胡磊的团队。“标准就俩,要有一技之长,最关键是热爱发明!”

胡磊团队的成员不必坐班,却干劲十足。“团队的人有时候没感觉了就回去了,但一旦灵感来了往往半夜爬起来赶到实验室画图、实验。”

胡磊告诉记者,最初两年团队成员收入不仅远远比不上去公司的同学,甚至连饭钱都不够;两年前,成员收入基本和进公司同学收入持平,如今已经是那批同学收入的两三倍。“关键是我们的成长性更强啊!”

劳动的歌 行进的歌

张碧梅 王 珏

从劳动节诞生至今的120多年时间里,一曲曲歌唱劳动的歌曲展示了不同时代的劳动精神。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五一纪念歌》《二月里来》

1921年“五一”前夕,在北京的共产主义小组成员邓中夏等人创办的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里,工人们学唱《五一纪念歌》。“美哉自由,世界明星,拼吾热血,为他牺牲,要把强权制度一切扫除净,记取五月一日之良辰……”这首雄壮有力的歌是由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的教员和北京大学的进步学生共同创编的。

“二月里来好春光,家家户户种田忙……”歌曲《二月里来》1939年3月作于延安,这是冼星海到延安以后写的第一部大合唱——《生产大合唱》中的一首歌曲。这首歌曲描述了抗日战争时期,边区人民为支援前线抗日而努力生产的豪迈心情,旋律柔婉流畅,充满恬静的江南风味和浓郁的民歌风格。

上世纪四十年代

《南泥湾》《咱们工人有力量》

上世纪40年代的中国是战火纷飞的年代,但人们用高涨的热情,为支援革命战争辛勤劳动。《南泥湾》创作于1943年,是一套秧歌舞中的插曲,由著名作曲家马可谱曲。歌曲前半部以对比的形式,描绘了南泥湾从“荒山,没人烟”变成“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场景,后半部分歌颂了通过不辞辛苦的劳作,把荒凉的南泥湾改造成陕北江南的八路军战士。

马可创作的另一首曲子《咱们工人有力量》更加充满激情。1948年,马可参观东北解放区的工厂后,被工人光着膀子高挥铁锤的劳动热情所感动,写下了这首歌。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勘探员之歌》《克拉玛依之歌》

新中国成立初期,各方面发展落后。在这百废待兴的历史时期,无数有志青年奔赴祖国的天南地北,到环境最恶劣的地方奉献青春。创作于1952年的《勘探员之歌》描述的就是一群在穷山恶水中,为祖国寻找矿藏的地质勘探队员。这首歌后来成为中国地质大学的校歌。

另一首不得不提的50年代劳动歌曲是由吕远作词作曲的《克拉玛依之歌》。“克拉玛依”是维吾尔语,意思为“黑油”。50年代中期,新疆克拉玛依油田被发现,这对当时急需发展的新中国来说意义非凡。年轻的吕远听到这个消息后,就下决心要写一首关于克拉玛依的曲子。没去过克拉玛依的吕远依靠着自己的想象,完成了曲子的创作。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金梭和银梭》《采蘑菇的小姑娘》

在音乐领域,80年代初抒情歌复兴,到了80年代中期流行歌异军突起。因此这个时期的劳动歌曲也受到了抒情歌曲、流行歌曲的影响,体裁变得更加丰富。

《金梭和银梭》是80年代初颇具影响力的抒情劳动歌曲。“金梭和银梭日夜在穿梭,时光如流水督促你和我,年轻人别消磨,珍惜今天好日月……”当原唱朱逢博浅吟低唱这首歌时,就像是一个温柔的朋友,真诚地劝你要珍惜青春时光,不要荒废了岁月。

另一首由朱逢博演唱过的曲子《采蘑菇的小姑娘》可谓耳熟能详。唱起这首歌的时候,会发现它的唱腔跟念白非常接近,这是歌曲朗朗上口的原因之一。

本世纪初

《洗衣歌》《劳动者赞歌》

新世纪的劳动歌曲在创作上借鉴了流行歌曲的一些元素,在风格上向流行歌曲靠拢。

《洗衣歌》是一首被广泛传唱的藏族劳动音乐。2003年韩红的专辑《红》,改编了这首少数民族的民间歌曲,加入了重金属的乐器伴奏等一些流行歌的元素。

一些草根歌手也加入了劳动歌曲的创作队伍中。去年,由打工工人组成的新工人艺术团发行了自己的原创劳动歌曲《劳动者赞歌》,讲述了打工者的辛酸和充满干劲的正能量。

四位劳模的人生片段

劳动者是最美的人。4月28日,2968名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接受党中央、国务院的表彰。记者采访了其中几位来自各个行业的劳模代表,展现他们的一些人生片断。

伶仃岛上的邮递员

广东省邮政公司珠海市分公司外伶仃岛邮政所投递员谢坚,人如其名,坚守岗位27年。27年来,他妥投疑难邮件3万多件,救活“死信”3000多封。

外伶仃岛因伶仃孤立而得名,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就诞生于此。其北距香港长洲6海里,是珠三角地区进出南太平洋国际航线的必经之地,也是南海要塞。

“前任邮递员干了20年直到退休,条件艰苦没有人愿意来接班。”谢坚坦言,接班之后才真正认识到岛上有多荒凉艰苦,没水、没电,基本生活都没办法保障。

“以前我送电报,内容不是喜事,就是悲事。无论哪种,接报人大多会抱着我哭,对于伶仃岛的人来说,‘家书抵万金’。”

超越父辈的“80后”产业工人

“80后”产业工人秦世俊参加工作14年,却累计完成了25年的工作量,实施技术创新、小改小革660多项,提高生产效率1至8倍。“我庆幸自己的工作有一个踏实的起点。”在中航工业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秦家“两代劳模”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秦世俊的父亲曾被评为公司十大劳模之一。如今,儿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一身臭汗、满襟油泥,是父辈们的车工形象。“与父亲不同的是,现在产品加工靠软件控制、智能化操作,不仅劳动环境、强度大大改善,而且加工精度和工作效率也成倍提升。”秦世俊说。

尝到了超越父辈的甜头,秦世俊在追求数控加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他研究出“逆向思维、反向采点”的加工腹板新方法,将生产效率提高了8倍,一次交检合格率达到100%。在加工新机型尾减安装平台时,他创新的方法让零件加工周期一次性大幅缩短,加工成本降低了75%。

从农民工到多项专利拥有者

十几年时间,从农民工到多项国家专利拥有者,北京基业达电气有限公司工艺员刘军用劳动实现了自己的中国梦。

河北张家口小伙子刘军从小家庭贫困,初中毕业就辍学打工,从餐厅服务员做起。2004年,来到北京基业达电气有限公司,从车间职工开始,通过自学慢慢上手做结构设计。

钻研设计的日子,几乎很少12点以前睡觉。这样的习惯一直延续至今。刘军个人申请了好几项国家专利,团队更是有几十项专利。他说,这些成果的背后有太多“屡败屡战”的经历。

刘军等研发的三相铜母排配电箱技术,前后历时两年,实验40多次。“那个时候真的是很煎熬,我和我的几个搭档有时连续好几晚不睡觉。”刘军说,但自己从来没有感到过灰心,没有想到过放弃。

从“恐高症”到“绝顶高手”

国家电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检修公司带电班主责王进,刚参加工作时一登高就腿软,听到放电就发抖,对带电作业充满了恐惧。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他一有时间就闷头研究各种输电线路的参考书和图纸。几年下来,软梯法、秋千法等十几种进电场的套路他烂熟于心。

带电作业往往在寒冬酷暑这种电网负荷最高的季节里进行。特别是夏天,他穿着密不透风的屏蔽服在40多摄氏度的高温下一干就是两个小时,每次下来,整个人像是从水里捞出来一样,鞋里能倒出一碗水。

“其实有时候工作中我也很害怕,但有师傅老大哥帮助督促,越来越喜欢这份工作,慢慢就干好了。做就要做到最好,不服输。”王进说。(郭 倩 刘维涛)

(据新华社电)

(责编:高丽、王甲)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