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故居修缮完工。京华时报记者王海欣摄
东城区北池子箭杆胡同20号,这里曾是陈独秀的住所,数十期《新青年》杂志曾在这里编辑完成。昨天,《新青年》创刊百年之际,陈独秀故居腾退修缮完成,《新青年》编辑部也将旧址复原。
东城区负责人介绍,近几年,东城区相继完成临汾会馆、协和胡同6号、宏恩观等文物建筑的腾退修缮,其他重点文物建筑也将陆续恢复原貌。京华时报记者龚棉
探访
旧居保持原有格局不变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位于箭杆胡同的陈独秀故居。推开斑驳的木门,刚刚挂上的“《新青年》杂志编辑部旧址”、“陈独秀旧居”的仿古木牌十分醒目。记者看到,修缮完成后的陈独秀故居,整个院落分东、西两部分,有两个街门。院落整体占地面积约250平方米,有房屋12
间。东城区风貌办负责人介绍,在房梁、地砖的运用上,他们力所能及使用当年的原件,用新木头、地砖做加固。
东城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据史料记载,当时陈独秀的住所整个院落分东、西两部分,有两个街门。朝北的街门是“箭杆胡同9号”,朝南的街门是“妞妞房9号”(现为骑河楼南巷),陈独秀租住东院。东院北房及南房分别为编辑部办公和居所,其他房屋为传达室、车夫等住处。
此次修缮,保持了原有格局不变,是专家们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在科学研究和考证、调研的基础上,以旧修旧,力图还原历史原貌。
旧貌
曾混杂居住6户居民
记者了解到,在1920年2月,陈独秀为避免北京军阀政府的迫害,决定离京赴沪,同时《新青年》编辑部也随迁上海。陈独秀故居在2001年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但由于历史原因,近年来一直居住着6户居民22人。
昨天,记者看到一张旧居修缮前的照片。图片中的房屋年久失修,破败不堪,院落中堆满杂物,十分拥挤,有的院中违建仅用石棉瓦和塑料布来充当屋顶,中间仅留下能容一人通行的过道。
东城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文物建筑修缮,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房屋所属、居民的生活等方方面面。故居经建筑部门鉴定,属于危房,存在很大安全隐患。尽管东城区房屋和文物管理部门采取了抢险加固、线路及消防改造等措施,但由于不具备整体修缮条件,无法彻底解决文物安全问题。
直到2013年初,东城区将陈独秀旧居腾退修缮纳入该区名城保护重点项目,列入区政府“折子工程”。老住户们全都签订了搬迁协议,陈独秀故居得以正式开始修缮工作。
规划
明年推新文化运动专题展
“旧居修缮竣工后,将与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合作进行保护利用,开辟基本展陈,为东城区增加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场所,充分发挥名人故居的社会教育功能。”东城区委书记杨柳荫介绍。明年的五四青年节,就将推出《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的专题展陈。
此外,由于过去《新青年》编辑部的原貌何样已无从考证,陈独秀旧居将不会强行复制《新青年》编辑部的原貌,而是将在其内部设置图书室、展示厅等,将过去的一些文物放在旧居中展示。
住在周边的街坊四邻也将有一处新的图书文化活动室。东城区东华门街道将在这里为居民开辟一个休闲文化活动场所,居民可以在这里下棋绘画,看书学习,旧居充分得到利用。
东城区文委负责人介绍,东城区地处旧城内,拥有数量众多的名人故居分布在大大小小的胡同、街巷。由于历史原因,这些文物建筑大多都住着居民,或者被一些单位所使用。目前仅东城区直管公房中就有1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大部分都住着居民,给文物保护修缮造成一定的困难。
目前,东城区正在编制“十三五”历史名城保护规划,包括中法大学等一批重点文物建筑被纳入计划,将陆续实施腾退修缮。
马上就访
让更多人了解新文化运动
昨天上午,陈独秀的孙女陈红来到了箭杆胡同,见证了旧居的修缮完成。
1917年初,陈独秀受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居住在现在的东城区箭杆胡同20号,同期由他创办的《新青年》杂志编辑部也从上海迁到这里。
陈红介绍,这里既是《新青年》编辑部所在地,也是陈独秀的家。陈独秀在思想启蒙、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上跟这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此次修复腾退,可以让更多人走进这里,了解陈独秀,了解新文化运动。
陈红回忆,近几年来,她每年总要到旧居来看一看。“之前这里的环境特别差,院子里的过道只能通过一个人”。如今,旧居恢复成干净整洁的院落,陈红十分欣慰。
“我回来看时,还与父亲的老邻居聊过这些,他们也很希望能恢复院子的样貌,保护好这样一个见证了历史的地方”。陈红说,她对现在的情况比较满意,尤其是希望今后能保证旧居简朴的风格,“就如同我祖父的为人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