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旅游
人民网>>旅游>>正文

在浓缩的历史中追寻延安精神

2015年11月27日13:18  来源:人民政协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09:休闲周刊

凭借极具特色的黄土风情和优良的革命传统,延安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

11月中旬,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红色旅游火炬传递活动汇集延安,记者也第一次走进这座革命之城,登上宝塔山,走入枣园革命旧址。白发苍苍的老人、青春洋溢的学生,他们在这里驻足、沉思,回望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一个陈列馆,一部党史教科书

翻开中国现代革命史,延安这个名字总是闪耀着光辉。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每当读起这首诗,没有人不为诗中所流露的真情实感所动容。若想了解那段峥嵘岁月、了解共产党人优秀的革命传统,就一定要到延河东岸的延安革命纪念馆看一看。

始建于1950年的纪念馆,原馆址在南关交际处,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革命纪念馆之一,期间几经易址,最终于1973年迁到王家坪现址。当年,周恩来总理参观时指出:“一个党史陈列,就是一部党史教科书。”延安革命纪念馆正是中国革命史最为生动的教材。

步入纪念馆,迎面而来的是一座主题雕塑: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五大书记”和10余名工农兵紧紧地站在一起,身后是巍巍宝塔山和滔滔延河水……“要真正懂得中国革命、就要来延安。”纪念馆讲解员张持的开场介绍,已经深深引起游客的共鸣。在400多米长的展览大厅,1000多幅历史照片和800多件革命文物所再现的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住窑洞、吃小米、驱日寇的光辉业绩,更是让解说词鲜活了起来。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边区军民陷入了物资供给的空前困境。然而,艰苦的生活条件,阻挡不了全国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辗转万里奔赴这里。“这姐弟俩是冒着被国民党当局杀头的危险,经历了无数次的盘查,一路讨着饭,奔向延安的。”张持指着纪念馆墙上的一张图片说,“当时,延安是中国所有热血青年心目中的圣地。”不走近延安,你可能很难理解70多年前这些年轻人的选择。

这里不仅有照片文献,还有模型、雕塑及场景复原等辅助展品,并运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让游客身临其境。1939年2月,边区召开生产动员大会,毛泽东亲笔题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于是,边区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展厅中的一架长不过3尺、重不足10斤的纺车,就是当年大生产运动的见证。1940年,朱德在勘查南泥湾时,发现了这种纺车,立即号召开展“纺线运动”。于是,被誉为“战斗武器”的纺车走进千家万户,也走进了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的办公室。工作间隙,他们就坐下来摇起纺车,自己纺线,带领边区人民摇出了丰衣足食的新天地。

革命年代的“中南海”游客如织

从延安革命纪念馆出来,便直奔有革命年代“中南海”之称的枣园。

虽不是周末,但位于延安城西北8公里处的枣园革命旧址仍然可见络绎不绝的游客。枣园原为一个地主的庄园,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为中央社会部驻地,遂更名为“延园”。1944年至1947年,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驻此地,故枣园成为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地。

漫步在领袖曾经走过的小路上,高大的杨树整齐排列在两旁,金黄的树叶或挂在枝丫或躺在草地上,迎面吹来几许凉风,充满了泥土的清香……难怪总有游客发出感叹:这里的环境,确实比杨家岭的窑洞好很多。

在枣园,游客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几位中央领导人在这里居住和工作过。那一排排、一座座保存完好的窑洞旧址复原了党中央领导人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工作环境。凝视这些简陋的木门、窗棂、简单的家具和空荡的藤椅,仿佛那些峥嵘岁月就在眼前。

身着统一制服的讲解员们,娓娓道来了许多历史故事:重庆谈判的决策在这里如何确定的?在解放区军民大生产运动中,周恩来和任弼时的纺线能力如何?在这里重温这些历史,令人感到生动而亲切。

在枣园东北的半山坡上,便是毛泽东主席旧居。窑洞面向西南,共分5孔,由右边起分别为会客室、办公室、寝室,其余两孔是工作人员住室。一尘不染的地板、整洁的床铺、桌案上摆放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等经典著作还原了主席当年工作时的风貌。耳边响起导游的讲解:“毛泽东主席就在这里写下了《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等50余篇著作,指导了中国革命的征程。”

随后讲解员又带游客来到周恩来总理旧居门前。“大家请看这辆纺车,就是当年周恩来总理在此居住期间曾经用过的。”导游说:“在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期间,他在百忙之中常常抽出宝贵的时间积极地投入到大生产运动中,大家也许不知道吧,周总理不仅善于外交,而且还善于纺织,他纺的线又细又匀,在边区纺线比赛中还荣获第一呢。”一时间总理以身作则,艰苦奋斗的作风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位游客。

文化之魂灌注旅游之体

延安是中国红色景点最为集中的城市,杨家岭、王家坪、枣园、延安革命纪念馆等景点星罗棋布,据了解,延安红色旅游景点有400余个,仅市内就有60余处。如何让过去的历史变得生动,让游客能够看得懂红色文化呢?延安人深入挖掘了红色文化内涵,精心策划了一批常态化的文艺演出节目。

去年建成开放的延安唐乐宫,虽然对外营业才一年时间,但已名声在外。剧院内上演的《延安保育院》,通过回家、成长、转移、东渡四幕讲述了烈士遗孤在中央领导、革命战士和保育院妈妈的呵护下成长学习的故事,集中展现延安保育院在革命战争年代的生动景象,彰显了可歌可泣的人间大爱。在这个国内首创可90度分体升降的立体倾斜舞台上,延安窑洞、保育院现场、原野群山、波涛汹涌的黄河、甚至战争场面,实现了快速自由的衔接与变化,让观众看得如痴如醉。

“我在台下四度落泪,故事很感人,很有教育意义,感觉整个演艺现场很高科技,跟看4D电影似的,下次带着孩子再来看一次。”来自北京的冯涛观看完《延安保育院》后如此感慨。

不同于传统歌舞剧舞蹈的概念,《延安保育院》将现代舞肢体语言的抽象性和故事的真实性进行巧妙地对接,陕北安塞腰鼓的舞段、贺国丰原汁原味的陕北民歌清唱,17个学龄孩子颇具个性的生动表现,让每个章节都充满激情与美感。用前卫艺术形式表现红色历史,正是《延安保育院》所追求的。有专家指出,这部歌舞剧具备了百老汇音乐剧所共有的特点,它的创作水准和艺术成就已达到传统红色题材音乐剧的新高度。

据延安唐乐宫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去年年底,《延安保育院》已经接待了8万多的游客,来看过演出的人没有不鼓掌、不被感动的。”

在红色旅游如火如荼的今天,延安这个红色之都、革命圣地的品牌更加响亮,归根结底在于他们打破传统,大胆创新。“要从传统的说教模式中走出来,寓教于乐,以情感人。”正如延安市旅游局局长马彦平所说:“让游客参与互动,从中受益,才能让每一位来过延安的游客留下最美好的回忆。”(刘圆圆)

(责编:刘佳、连品洁)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