硐口村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贵阳市花溪区高坡苗族乡硐口村,藏于崇山之中,重峦叠嶂之下,与丘陵为伴,清风为友。全村带状分布在丘陵山脚,带状分布的稻田金黄连成一片,稻香与鸟语飘洒在连山之中。
硐口村远景
硐口村村貌
硐口村平均海拔1300米,位于高地丘陵,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年平均气温在11度到14度之间,气候宜人,全村森林覆盖率达80%,主要森林资源是松树。
硐口村自然环境
硐口村周围相邻着龙云村,批林村,克里村等。土壤以黄土为主,国土面积为9平方公里。
硐口村由11个村民组组成,共计1570人,少数民族主要为苗族,苗族占据总人口的50%,硐口村苗族为他称的“背牌苗”支系。
硐口村是一个少数民族为主的村寨。硐口村作为一个民族村寨,保留了许多传统文化。在众多传统文化中,都凸显出硐口村苗族的原始信仰。
硐口村的古树,作为硐口村人原始信仰的寄托,屹立不倒。风霜雨雪,春夏秋冬,轮回而过,古树也显沧桑,800多年的杉树,1000多年的银杏树都已渐渐老去了。他们不再似少年时的鲜衣,苍老的他,只留下满身的苔绿与风尘。
古树的风尘同样附在了硐口村传统建筑上,硐口村的传统建筑属于全木结构。如今的传统建筑,已不见当年的亮丽木色,满脸风霜使它变得青褐一片,已是老年暮色了。
硐口村的传统建筑采用的是榫卯结构,房屋形式不同于传统苗族的吊脚楼,而是因地制宜,建造在石基上的吞口屋。吞口屋以木质框架为主,木质材料做墙体,盖以瓦片而成。吞口屋石基是由平整青石砌成,石基纹路斑驳,更显其淳朴,与传统建筑浑然一体。房屋大体分为三间,上下两层。第一层中间是硐口村传统建筑的堂屋。在硐口村传统建筑中,有些建筑采用的是井字格纹窗户。有的则是不留窗户,直接用木板镶成墙体,只是在厨房处留一长方形窄口的透气口。硐口村苗族人还会在门楣上雕刻有木雕,用以辟邪。而在传统建筑门前,硐口村人还会垒有台阶,台阶尊循“人走单数,马走双”的风俗,大多为三层或者五层台阶。
传统木建筑
建筑上的雕花
彰显一个民族特色的表象事物,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的建筑,还有他们的服饰。硐口村的传统男子服饰是以斜襟蓝色长衫为主,头饰是用六米长青布包裹而成,整体服饰较为简单。硐口村女子服饰以短袖开衫服饰为主,短袖开衫服饰颜色多变。在短袖开衫上还需戴上刺绣而成的背牌,背牌分为两扇,一前一后。后背牌较大,图案以方形和字体为主。前背牌较长,长至腰,背牌系带上绣有图案,以花草为主,颜色多变。硐口村年轻女子在背牌之上还会带上银饰,胸前银饰以银圈为主,大多有六根,银圈的多少与女子家境有关。后背则是一串图案银饰,图案多变,多圆形鸟兽图案。硐口村女子下裳则是以百褶裙为主,百褶裙颜色多以黑色为主。百褶裙前还系有两层围腰,第一层是黑色蜡染围腰,第二层是布料围腰。其身后还有一层蜡染围腰。不同的是,身后蜡染围腰会向上翘,如同燕尾。硐口村女子头饰分为两种,一种是用褐布围绕而成,常见于日常生活。一种是用褐布重叠折成,形式一只船,称为百褶帽。年轻女子还会在百褶帽上戴上彩色头巾。百褶帽只有在重大节庆时才会穿戴。
日常头饰
节日里穿戴的百褶帽
硐口村的传统服饰集典雅和艳丽于一体,是硐口村苗族人的智慧与审美的结晶,也是背牌苗文化组成的重要部分。
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能够提供大量的布料,为硐口村传统服饰的制作提供了便利,但是硐口村苗族人还依旧有自己刺绣的习惯。时光易老,硐口村一些苗族女子已由豆蔻而变花甲。那自幼就在母亲跟前学习而来的刺绣,也未曾变化,变化的是纤细的双手已经布满了皱纹。
懒散秋风中,苗族女子相携为伴,在屋内、阴凉处,手中的针线穿过布料发出的咄咄声与女子家常轻聊的呢喃细语,悠悠闲闲,飘飘扬扬,洒在硐口村中,洒在了闲适安居的硐口村人心中。
怡然自得地生活着的硐口村人,其传统舞蹈也与他们的生活一样安详。洋溢着笑意和宁静的硐口村人的芦笙舞人数不限,只要是兴起,芦笙师吹起芦笙,硐口村苗族人便会聚集而来,手舞足蹈。随着芦笙曲的曲调,缓步、踏步。手脚互相配合,衣裳飘逸,硐口村人的传统舞蹈充满了灵动与柔美。
硐口村人的古歌也与舞蹈一样柔美,灵动柔美的声音讲述的是硐口村苗族人的历史。远古时代,苗族人没有文字,于是便用古歌的形式来作为历史的载体。古歌不仅是简单的歌曲,更是苗族人的史诗。是苗族人的历史记载,不同于文字记载,史诗吟唱的方式更显历史的悠远绵长。硐口村人苗族古歌唱演的形式多样,但无论如何,其乐调柔美,声音直入心扉。
绵长的史诗也只唱到硐口村苗族距今之前,但硐口村的苗族人的历史还在延续,他们的民族节日也还保留完好,沿承着远古以来的习俗。
硐口村苗族人的语言还保留较好,只要是在村里长大的,都会说自己民族的语言。
硐口村中还保留着一些树桩,用于杀牛祭祖时固定水牛。硐口村人杀牛祭祖用以祷告祖先,洞葬则用以怀念祖先。历史渊源下,硐口村和龙云村合用一个洞葬。如今的洞葬遭到损坏,从洞口看去只能看见散落的棺椁碎片。
硐口村新农村建设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硐口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硐口村原有一所小学,但为了让硐口村学生得到更好的基础教育,现全部学生被安排在教育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的甲定小学。硐口村还有一所配备专业医生的医务室,为硐口村的日常疾病医疗提供了治疗条件。同时,硐口村还建有一所图书室,藏书500多册,种类丰富,为硐口村的精神需求提供了物质条件。硐口村的通户通组路基本铺设完毕,方便了村民日常出行。
硐口村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和水稻,全村耕地面积为834亩,集体年收入13万元。同时,硐口村还结合独特的自然、文化资源,发展旅游经济。
硐口村稻田
硐口村正整合村中自然、文化资源,努力开拓新的发展道路。经历过风雨的硐口村,正蒸蒸日上,以一个全新的姿态来面对未来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编辑整理:王韵茹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