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旅游频道_权威全面报道旅游>>专题

鹿窝村 

2019年12月09日11:02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自然状况

鹿窝村位于息烽县西部,西山镇西北面,距离西山镇镇政府8.5公里,距离息烽县城14.5公里,距离贵阳市政府约75公里。

鹿窝村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为喀斯特地貌,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鹿窝村四面环山,中间有一片约4.5平方公里的平地,迷息河、鹿溪这两条河流贯穿其间。全村面积8.68平方公里,林地面积7300亩,植被种类丰富,以松、杉为主,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全村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干雨季界限分明,雨热同期。

位于村口的尾鲊组,有一条溪流,名为鹿溪。汇集上游的多条溪流,形成一条弧形的峡谷河道,将村庄前面的田园一分为二,形成一条“S”形河流,注入下游的息烽河,这条“S”形河道极像太极,所以又称“太极河”,而河流两侧呈同心圆状一圈一圈散开的梯田,极像八卦,故称为“八卦田”,形成一处奇特的自然人文景观。

鹿窝村地处西望山脉,山势连绵起伏,纵横百余里,自然风光绮丽。山峰最高海拔1662米,山间幽壑深谷,林木蓊郁,怪石突兀,清泉飞瀑,大小景几十余处,其中在鹿窝村境内的木江山上,有一处天然石柱,矗立山间,似擎天之柱,名为天柱峰,柱底有一石缝,名为一线天,一般体型胖一点的人都无法通过,所以当地人又称为“缩身孔”。天柱峰旁有一处天然岩石,因形似骆驼,被称为骆驼峰。

雨花瀑布,位于老鸦底组,落差几十米,泉水自山间流出,在此落下山崖,水流不大,落在崖底击起一片水花,如雨水落下,幽静秀美。

犀牛井,位于尾鲊组,其实是一处自然出水的溶洞,因水流一天中不定时会涨落两三次,老人们说,是因为洞里卧有一只犀牛,时不时会起身,所以称为犀牛井,犀牛井水流常年不断,水质清澈见底,水温冬暖夏凉。

仙人桥,又名仙履桥,是位于尾鲊组的一座石料砌成的拱桥,架于鹿溪河之上,桥高15米、宽8米、长24米、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至今坚固如初。据传说当时把桥建成后,需要等仙人踩了桥才能让行人通过,一天半夜工匠梦见一仙女飘然而至,在桥头留下一个脚印,工匠醒来把最后一块卡石放下安好,桥终于建成,所以人们称这座桥为仙人桥。

凤池寺,位于西望山极顶天风岭不到百米的凤凰池畔,属鹿窝村境内,是西山八庙的主庙。其前身建于明朝的木皮庵,清顺治十年,也就是在公元1653年,由西望山开山鼻祖语嵩法师改建,凤池寺建筑规模宏大,仅现存上下大殿及左右两列厢房就有4栋22间、房高10米,为木架结构歇山顶式小青瓦盖顶,房屋齐整、对称,上下殿间有石板天井,构成一个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的庞大四合院。

寺庙右侧有一株树龄600余年的银杏古树,枝繁叶茂,树干粗壮,需4、5人合围,树枝上挂有很多香客祈福许愿的红绳,如此壮观的古树已属罕见。

关于鹿窝村村名的由来,传说很久以前鹿窝是一片生长芦苇的沼泽地,这里野鹿成群,因这里四面环山,中间一个窝凼的地形特征,先人们在这里定居后就把这里取名为小鹿窝,这就是鹿窝村名的由来。

民族文化

鹿窝村下辖10个村民组,分别为木江山组、中心组、坪上组、老鸦底组、关口组、蒿支湾组、送井田组、尾鲊组、通树湾组、前寨组。主要姓氏为杨姓。鹿窝村现有人口756户,2573人。少数民族人口为22户,115人,主要为苗族。

鹿窝村的苗族主要原集中在木江山组,因木江山气候寒冷,土地贫瘠、交通阻塞,村民生活贫困,2003年政府异地扶贫搬迁为苗族同胞建设新村,全组人全部迁入现在的中心组。

鹿窝村苗族支系为“川苗”,“川苗”,顾名思义,因起源于四川境内而得名。鹿窝村苗族男子服饰为斜襟长衫,领口、襟边均绣有花纹装饰,腰系白色长帕作为腰带,头缠黑头巾,留尾部垂于头侧。女子服饰经过不断的演变,现在新式服饰主要由上衣、裙子、围腰三部分组成,上衣多为无领衣,衣襟交叉相合,袖子为七分袖,露出手腕。用围腰固定,围腰为方形,四周绣花边装饰,系带为白布底,靠尾部绣有花纹。裙子为百褶裙,裙长齐小腿肚,裙子上布满装饰花纹。帽子为仿制从前的盘头丝帕而制,外围绣满装饰花纹并坠珠帘。鹿窝村苗族女子的服饰不管是帽子、衣服还是裙子围腰,都坠满珠帘,走动时珠帘摇曳,更显灵动秀美。

虽然现在年轻人多爱穿着鲜艳的新式服饰,但还有一些老辈人保留着传统的旧式服饰,传统的川苗女子头部要用黑、白长帕交替包裹,头布缠得越大,越能代表家底丰厚。衣裙以黑布为底,领口、围肩、袖管、均绣有精细花纹,下身穿多层裙子,前部配以围腰,后部配以飘带。上身还要系小围腰装饰,小腿缠白布以裹脚,脚穿黑色布鞋。这就是最传统的川苗服饰。为适应现代社会生产生活的发展需要,苗族人民平时都着便装,只有结婚等盛大活动时才会穿着民族服饰。

苗歌是苗族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苗歌演唱以质朴、真挚著称,几乎不需要伴奏。它反映着苗族人民朴素的审美情趣和纯真的情感。在平时生活、劳动、恋爱、婚姻、祭祀、节庆等活动当中,苗歌是最适合抒发情感的一种方式。比如在敬酒的时候,就要唱敬酒歌。

芦笙舞,是一种以边吹芦笙,同时以下肢的灵活舞动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民间舞蹈。只吹不跳叫“吹芦笙”。自吹自跳叫“跳芦笙”, 人吹己跳叫“踩芦笙” 。芦笙舞是苗族的象征,它具有深厚的民族感情和独特的民族艺术特色。

苗族传统文化的保留不仅仅是唱山歌等娱乐活动,还有传统的民族节日、节庆习俗。鹿窝村苗族人家过年打糍粑是村子自古流传下来的习俗,打糍粑有用碓窝也有用粑槽,蒸上一大锅糯米饭,趁热倒入碓窝或粑槽,一人一边挥动粑锤,交替锤成粑团。妇女们准备好的簸箕里撒上灰面,打好的粑团被捏成一个个白白圆圆的糍粑,象征着“团团圆圆”,寄托着一家人过新年的美好愿望,糍粑捏好进入热锅中贴边烧烙,然后才出锅,佐以白糖、黄豆面、或引子面,是苗家人老少皆喜的美食。

经济发展

鹿窝村现有耕地1869亩,其中水田1050亩,旱地819亩。主要作物为水稻、玉米、葡萄、樱桃等。人均可支配收入7530元。

“三变”(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大重要手段。鹿窝村成立村集体公司,名为息烽新农农业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种有樱桃700亩,集中在中心组的后山,整个山坡全部种满了樱桃。樱桃有着多种的用途,樱桃花开可做观光、樱桃成熟可做采摘。全村的经济状况正在得到改善。

鹿窝村千亩良田,是息烽生产优质大米的基地,亩产1200斤,米质优良,名声在外。位于老鸦底组的几亩良田更是生产“贡米”的宝地,田地名为“黄金榜”。据史书记载,明代万历6年村民将此地生产的大米向皇家上贡,得到皇上的认可,由此得名为“进贡米”

鹿窝村作为息烽县正在开发的西望山旅游景区的北大门,旅游资源丰富。每年都有两项固定的国际赛事在村里举行。一是西望山国际越野跑挑战赛,分60公里、20公里和3公里几组,赛道遍布在西望山山林之中。第二项是全国滑翔定点联赛,起飞点为坪上滑翔伞基地。每年两项国际赛事吸引数量众多参赛与观赛者,为村子带来了大量的客源。

新农村建设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美丽乡村建设力度的加大,如今鹿窝村的面貌焕然一新。

在基础建设方面,鹿窝村接通外村外乡公路四条,即从火金山接通田冲村、中心组接通胜利村、前寨路口接通小寨坝镇、中心组村委会路口接通小寨坝的潮水、红岩村旅游公路。东到县城,西到九庄,交通便利。组组通道路工程已经建设完毕,路面以水泥为主,自来水和电网已覆盖全村。电话和网络通畅。现设有卫生室一个,拥有村医一名。图书室2个,分别位于中心组村委会与尾鲊服务中心,藏有上千册图书。为丰富村民的休闲活动,村里修建有文化活动广场四个,分布于蒿支湾1个、尾鲊2个、中心组1个。在教育方面,拥有小学一所,学校开设一至六年级。拥有小学生200名左右。幼儿园一个。扶贫工作聚焦贫困农户,在政府各项措施的推进下,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当中。

资料来源: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数字化采集》摄制组

(责编:赵亮、李慧博)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