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寨村

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长安营乡大寨村是一个侗族村寨,村内有153户,约680余人,95%是侗族。该村位于具有“城步苗族自治县的西藏”之称的高寒盆地长安营乡西南边陲,处在省级旅游风景名胜区—南山脚下,距城步县城62公里、离广西桂林133公里,经S219省道可以抵达。
大寨村(孟原 摄影)
大寨村环境佳,村寨周围梯田层层、森林密布,三五成群的侗族吊脚楼散落其中,青色的瓦顶、棕红的木墙、白色的屋脊,显得非常醒目。有一条小溪绕村奔流而过,浇灌周围大片良田。寨前潺潺流水、层层稻田,寨后丛林密布、云雾缭绕,构成一幅乡村美景。寨内有长廊、寨门、风雨桥等多处景观设施,还有晋代人工营造的古杉树49株,其中一株杉树王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
大寨村村貌(孟原 摄影)
据历史记载,清朝政府为保长治久安,在此建署屯兵,取名长安营,俗称“宝庆二府”,驻兵最多达8000多人,曾盛极一时。大寨是长安营最主要的村寨,也是城步县保存最完好的侗家大寨。
不同于身处熙攘城市时的焦躁,穿行于大寨村时,有种别样的亲切感。大寨依山傍水而建,马路沿着顺流而下的溪水修筑,而寨子则在河的对岸。山青水绿,宁静悠然,除了溪水潺潺,再静一点似乎都能听见远处吊脚楼上冒出的一缕缕炊烟穿过云雾的声音。吊脚楼是侗族人的特色民居,主要由木制成,与城步县其它很多地方常见的吊脚楼构造基本相同,为了隔开山里的湿气,楼房一般为三层:上层储藏粮食、家具,通风干爽;中层住人,怡然自乐;下层储存杂物,用来喂家畜。更为别致的是为了扩大楼房的空间,侗家人会在二、三层的边柱外增加一根悬空的挂柱,用两块梁枋将挂柱承挑着,行人从檐下走过,可免日晒雨淋。有的三五户人家同平地基、共备木料,联合修成连排式民居,既省工省料、整齐划一,又便于各户人家彼此照顾,和睦相处。而外部屋脊上,这里的侗家人也根据自己的独特喜好刷上白色的涂料,从远处看去青瓦白脊,飞檐翘角,顺着山势排列,古朴而有气势。
青瓦白脊的吊脚楼(孟原 摄影)
作为侗寨的主要寨标,鼓楼是这里最壮观的建筑,傲然耸立在寨中心或门口附近。闲时,侗民们在鼓楼里对唱“踩堂歌”,欢跳“摇摇舞”,摆古论今,谈天说地。鼓楼、戏台、风雨桥是侗族村寨特有的人文景观,是这里最醒目的建筑。这些建筑宏伟壮观、配有精美的木雕、石雕装饰,工艺十分精湛。数十米高的鼓楼,全部榫卯连接,乡土工匠建造时不用图纸,全凭脑中记忆,建造工艺堪称一绝。
鼓楼是侗族特有的民族文化象征和标志。哪里有侗族,哪里就有鼓楼。侗族鼓楼一般始建于明末清初,清朝中叶尤为盛行。鼓楼飞阁垂檐,内部由四根巨大的杉木贯顶,与周围的木柱、横梁组成复杂的网状结构,层层而上呈宝塔形状。侗族建筑师技艺高超,几十米高的鼓楼建造不用图纸,主材尺度确定后,其它材料的长短按秘传口诀即可算出,凭着一根丈杆,一支墨笔,错综复杂的金瓜梁枋、斗拱支柱,以杉木开糟穿榫插接而成,不用一钉一铆,衔接丝毫不差,历经风雨,百年不倒。为了装饰、防腐,在鼓楼的外额上彩绘或泥塑龙凤鸟兽、古今人物,以及侗族生活风情的油饰图案,造型栩栩如生,内容琳琅满目。鼓楼是侗族人民娱乐、仪事的公共场所,为侗族多元文化之载体。楼中最高层的中心摆设一桦树牛皮大鼓,凡有重大事宜商议,起款定约,则击鼓以号召群众。因此侗族文化也称为鼓楼文化。
风雨桥又称“花桥”,是一种集桥、廊、亭三者为一体的桥梁建筑。这种桥由下、中、上三部分组成。下部是桥墩,用大青石围砌,以石料填心,呈六面形柱体,上下游均为锐角,以减少洪水的冲击。中部为桥面,采用密布式悬臂托架简支梁体系,全为木质结构。桥梁跨度一般不超过10米,以适应木材长度。上部为桥面廊亭,采用榫卯结合的梁柱体系联成整体。廊亭木柱间设有座凳栏杆,栏外挑出一层风雨檐,既增强桥的整体美感,又保护了桥面。风雨桥功能较多,既可通行、避雨,又是村民集市贸易、休憩纳凉、谈天说地的场所。
村寨口还有一片苍劲古杉昂首挺立,直入云端,默然无语,只静静守候着这片同样宁静的古寨。这片古杉群共38棵,其中村口前的一棵古杉树,树高28米,胸径2.19米,系东晋时期人工栽培的风水树,树龄达千年,被称为“湖南杉树之王”。侗乡人“万物有灵”的观念很深,人人都崇拜古木,在他们看来,村前的这棵古树象征着村寨的兴旺吉祥,不允许任何人破坏。
“湖南杉树之王”(孟原 摄影)
大寨村不仅风格独特,传统文化保存得也相当完好。村民善良朴实,热情好客,大多穿靛染的布衣,喜欢跳多耶舞,弹琵琶,唱侗族大歌,看侗戏。侗族穿不离银,食不离酸。特色饮食有酸汤鱼、打油茶等。油茶是大寨村特有的美味,只要将炸脆的糙米、花生、糍粑、泡椒等泡入特制的茶水中就可食用,初入口时味香而稍苦,但喝过几碗后,便能感受到满口余香、通体舒爽。侗族的多声部合唱、侗锦也是闻名遐迩,全村每家凑一盘菜一起欢迎客人的合拢宴也是吸引人的旅游项目。
村内的古杉树林(孟原 摄影)
每逢六月六,来到大寨村的游客还可以赶上隆重的山歌节。长安营“六月六”山歌节渊源流长。相传明朝天顺年间,苗民首领李天保在长安营聚众起义遭重兵镇压,起义军和当地各族民众相约于农历六月六,以山歌木叶为号再抗暴政,一举击退了官兵。后来当地人们为了纪念这次重大胜利,便把农历六月六定为山歌节,代代相传下来。在清乾隆五年(1740年)爆发的城步农民起义中,苗、侗先民也以山歌鼓舞士气、传递信息。如今起义的硝烟虽然散尽,但居住在城步的苗、侗、瑶等24个民族却将山歌的精神发扬光大,以山歌鼓舞斗志、守护家园,以山歌传递情谊、追求幸福,以山歌讲述历史、开拓前进,并逐渐演变为当地的节庆活动承袭至今。如今长安营乡群众,不论男女老幼,人人善歌,婚丧嫁丧还是日常劳作,都是以歌对歌,曲调信口而开,歌词信手拈来。
喜爱唱山歌的大寨村村民(孟原 摄影)
大寨村集山水、田园、古树、古寨、民俗旅游资源于一身,目前有多家农户经营农家乐。住农家木楼、观田园美景、吃乡村土菜、怀思古幽情、听山泉流水和林间鸟鸣,是到该村旅游的独特享受。2015年国庆黄金周期间,30多家农家乐宾客盈门,共接待游客1万多人次。
接待游客的农家民宿(孟原 摄影)
农家民宿的内部设施(孟原 摄影)
在大寨南部30公里处,还有个素有“南方呼伦贝尔”之称的南山牧场,拥有南方最大的山地草原。牧场以养殖奶牛为主业,海拔900余米,空气凉爽,是南方绝无仅有的以草原为特色的避暑胜地。
南山牧场(孟原 摄影)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