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岭千年瑶寨
油岭瑶寨村位于广东省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排镇,始建于唐,扩建于宋,鼎盛于明清,最多时有房屋近900幢,占地近400亩,1000多户,7000多人,素有“千户瑶寨”之称,村落目前占地225亩。油岭村在县城之东南19公里处,距镇政府约12公里,东与三排村交界,南与南岗村相邻,西与涡水镇接壤,北同山溪村相接,距清连高速公路约22公里。
千年瑶寨--油岭村(孟原 摄影)
油岭村自然风光优美,登上老排古村后山顶眺望整个村落,尤如一颗璀璨的明珠跌落在喀斯特地面的一颗繁星,尤如云南的雨崩,虽不是雨崩却胜似雨崩。这里有丰富多彩的瑶族文化,这里是瑶族文化的发源地,这里的瑶族人民勤劳朴实无华。
千年瑶寨--油岭村(孟原 摄影)
油岭的民居沿山顺势成行排列,非常典型地体现了排瑶的居住特征。这些地方的瑶族习惯聚族而居,他们依山建房,建成的房屋排排相叠,形成山寨被汉人叫作“瑶排”,所以被称呼为“排瑶”。人们习惯称呼的“八排瑶”是对聚居于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境内排瑶的专称。八排:分别是指油岭排、南岗排、横坑排、军寮排、火烧排、大掌排、里八峒排、马箭排。油岭排在“八排瑶”中别具一格、独领风骚。这座具有千年历史的千户瑶寨,文化底蕴浓厚,是瑶族传统优秀文化的代表。在漫长的岁月中,油岭人民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风俗,气势恢弘的耍歌堂、悠扬高亢的“优嗨歌”、热情奔放的长鼓舞等民族民间艺术名扬四海。
油岭村是一个具有浓厚排瑶传统文化底蕴的村寨,其始建年代没有文字记载,原为“游岭”,意思是游聚而成的村落。下辖的古寨自然村始建于隋唐末期,在漫长岁月中,创造并传承着“耍歌堂”“长鼓舞”“优嗨歌”等一大批被誉为“民族活化石”的远古民俗文化,“瑶族耍歌堂”“瑶族长鼓舞”更是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瑶族长鼓舞(孟原 摄影)
“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唱歌是瑶族人民的家常便饭,男女老少都是唱歌能手,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以歌代替语言。为此,瑶胞自幼就开始学唱歌。在瑶家,每年除夕长辈就教晚辈唱歌,男性学唱红白喜事的贺歌,待人接物的礼节歌,生产劳动的气节歌、知识歌等;女性学唱绣花歌、生孩子歌等。平时,老人们在茶余饭后喜唱叙事长歌,往往一个故事唱一个晚上,就像山溪流水悦耳动听。
瑶族儿童唱瑶歌(孟原 摄影)
由于长歌如此风行,瑶民上山劳动,即兴而唱,以歌对答或放喉斗歌,你唱我和,情趣盎然。每年农历十月十六盘王节的“耍歌堂”,便是八排瑶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据《广东新语》载,岁仲冬十六日,盖田野毕也,诸瑶至庙为会,名曰耍歌堂。是时,九响铳炮一放,浩浩荡荡的队伍由祭仪主持者先生公带领,罗伞和竹幡队紧随其后,继而是长鼓队、牛角队、铜锣队、唢呐队、歌舞队等,一路鼓角喧天,歌舞不休。
传统民居(孟原 摄影)
大山区瑶族住房多为“茅寮”,四壁用小木条扎成,俗称“千个柱头下地”。上盖杉皮或茅草。有少量木板房,多为一栋三间,名曰“三间堂”。正屋两侧多用杉条另辟两间,俗名“披杉”。东间堆放杂物或作畜圈、厕所;西间作伙房、洗澡间。瑶族习惯洗热水澡,不论寒暑,每日一次。另有一种“吊楼”式木板房,一半在平地上,另一半依山势坡度用树木支架起来,上面居人,下面放东西,俗称“瑶家吊脚楼”。
瑶族男子(孟原 摄影)
瑶族人喜爱吃腌制食品。"鸟酢",是瑶族独具风味的著名食品,用鸟肉腌制而成。将捕获的鸟去毛洗净、晾干,拌以米粉及食盐,放入一个小口瓦坛内,用芭蕉叶封住坛口,数日后即可取食。瑶家人常用"鸟酢"来招待贵客。有时,还用这种方法腌制猪、牛、羊肉等。 瑶族人也喜欢吃虫蛹,常吃的有松树蛹、葛藤蛹、野蜂蛹、蜜蜂蛹等。瑶族人还喜欢利用山区特色自己加工制作蔗糖、红薯糖、蜂糖等。
瑶族人大都喜欢喝酒,一般家中用大米、玉米、红薯等自酿,每天常喝2、3次。云南瑶族喜用醪糟泡制水酒饮用,外出时,常用竹筒盛放饮时对水。
瑶族还喜用桂皮、山姜等煎茶,认为这种茶有提神、清除疲劳的作用。很多地区的瑶族喜欢打油茶,不仅自己天天饮食,而且用油茶招待宾客。逢清明节时,各家各户都要做染色花饭吃。
宴客有号称"瑶家三礼"的"敬茶洗澡接风酒;全寨公宴贵宾的"碗酒串肉";山珍野味杂陈的"献鲜";以名珍"水龙肠"接风的"龙肠席"等。此外,还有调解民事纠纷的"上门挂红酒",宣布断交撵人的"炒豆煮蛋"。 其中,不少食俗颇有意趣,例如求婚带一包肉和两葫芦米酒,女方同意便收肉不同意则刺破葫芦;择婿常有"埋蛋"之举,视其变化决定取舍;姑娘出嫁向乡邻分赠焦黄豆;离婚仪式为"破竹筒",离婚双方各提一筒酒,交换饮毕砍破竹筒后就此和气分手。
崇拜盘瓠的瑶人禁食狗肉和龟肉;崇拜密洛陀的瑶人禁食母猪肉和老鹰肉;产妇分娩后头几天禁食猪油;祭神忌用狗、猫、蛇、蛙;猎兽后必须先祭奠山神才可分割食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