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旅游

创新手段与文物本体不可本末倒置

2019年12月28日08:58 | 来源:中国文化报
小字号
原标题:创新手段与文物本体不可本末倒置

近年来的博物馆热,总体来说令人欣喜,证明着大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传统文化尤其是那些过去颇有“高高在上”之姿的传统文化样态,以愈发多元的方式参与当代文化发展建设,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一局面的出现与博物馆采取科技包装、加强宣传推广等多种手段有关。至今仍有一部分人对博物馆、文物参加综艺节目,与高科技携手等,表示否定甚至不屑,认为这是博物馆俯身屈就,姿态太低。笔者以为,这样的看法是不对的,博物馆中的文物,许多是昔日先人的日用,承载着传统的文化、审美、生活智慧,是全体人民的共同财富,应该与老百姓共享,而不是为学者、研究者、管理者所独享。并且,市场包装、多元传播、全民共享,与严肃严谨的学术研究并不矛盾,而是各司其职,多措并举、多轨并行,才能让博物馆、文物最大化地发挥作用。

因此,笔者支持用新兴科技手段、媒介手段以及下游衍生品开发、产业链打造等多种方法进行博物馆、文物的宣传推广,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关注,实现多方面的价值,不过,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的是,守护好文物本体,不可本末倒置。

目前,全国各地的不少博物馆都引进了VR、AR、3D全息投影等技术,打造情景式、沉浸式观展体验,的确非常吸引人。然而过犹不及,许多展览中,文物真品、真迹已经“退居二线”,或者真品、真迹摆在那里,却无人问津,大家感兴趣的是VR、AR技术如何让人身临其境,那些高科技的机器、设备体验起来是否新鲜、愉悦——这很重要,但是已经与文物关系不大了。

博物馆不是科技馆,不是电影院,逛博物馆的核心诉求应该是与活生生的历史邂逅,与穿越时空来到眼前的文物共处、对话,即以文物本身为本位,看“真家伙”。倘若为了体验前沿科技,那显然有比博物馆更好的去处,并且随着AR、VR眼镜、头盔等智能设备的普及,在不远的未来,足不出户即可体验“身临其境”,习惯了博物馆游乐化的人们,将不那么有动力再进博物馆了。如果博物馆的宣传推广忽视了文物本位而把重心过多地放在科技和新奇有趣的体验上,恐怕就背离了博物馆存在的意义,甚至架空、稀释了文物的价值。如此换来的博物馆热,也不是真正的热。

消费者购买一款充电宝,首先会要求它能够安全稳定地完成充电,其次才会考虑充电宝上绘制什么图案,这个道理很简单。文创产品首先是产品,应该在产品质量、品控等方面达到一定的标准,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其文化上的附加值。而目前市场上的文创产品,有一部分的代工工厂不够正规、严谨,产品品质不过关,存在安全隐患,一旦这类文创产品出现使用问题,消费者是否会迁怒于与之合作的文化单位、机构,也未可知,倘若会,那岂非弄巧成拙?

因此,笔者赞同以多元手段开发博物馆、文物的文化价值、商业价值,但更希望这种开发不要过度,要坚守住文物本位、文化本位,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正路上,走得远、走得好。

(夕君)

(责编:田虎、连品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