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由安康市新闻办主办的一县(区)一亮点系列新闻发布会首场发布会在市政务中心举行,汉滨区政府区长王孝成围绕“一抓三建一统揽”工作新思路、新做法及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作详细介绍,并回答记者提问。会议由安康市新闻办主任赵方主持。
据汉滨区政府区长王孝成介绍:通过实施“一抓三建一统揽”的发展新思路,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与2010年相比,2013年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规模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0.49倍、0.58倍、0.67倍和0.94倍,固定资产投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规模工业总产值均翻了一番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服务业增加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10项指标排名全市前列,城镇化率提高6.4个百分点,工业化率提升了7.6个百分点,工业化、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
安康是中国十大宜居小城、中国十大节庆城市、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城市、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市。汉滨区是安康市中心城区所在地,也是人口大区、农业大区,总人口102万,其中农业人口80万,总面积3646平方公里,41%的地区属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90%以上。随着西康高速、西康铁路(双线)全线贯通。安康市全面融入西安2小时经济圈。秦巴腹地,汉水之滨,被誉为“西安后花园”。安康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承担着“一江清水供北京”的光荣使命和时代责任。
长期以来,汉滨区全区人民抢抓机遇,埋头苦干,攻坚克难,努力克服自然灾害频发、基础设施落后等因素影响,集中精力加快发展、千方百计改善民生。2011年,经过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和深刻分析面临的机遇,结合新时期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意愿,提出了“一抓三建一统揽”的工作思路,即:城区抓管理,川道建园区、两山建基地、集镇建社区,以群众工作统揽发展全局。
汉滨区山清水秀,集南北风光、秦楚文化于一身,旅游资源及文化遗产独具特色。位于城区西南的瀛湖风景区,是西北最大的人工湖,有电站枢纽工程、瀛湖核心旅游区、道教胜地、天柱山等景观。始建于唐代,相传为吕洞宾修炼会仙之地的香溪洞和文武山、蜈蚣山、牛蹄岭景区,组成了陕南最大的道教活动中心。还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柳家河遗址、鱼翅遗址、刘家营遗址、白云寺等多处名胜古迹。新建成的安康双龙国际生态旅游区距城区50公里,祥龙谷—龙影壁—青龙寨—双龙溶洞—龙潭瀑布—龙潭峡共5.6公里复合型核心景点建设基本成型,景区内有亿万年前的古溶洞、峡谷、瀑布、古栈道、古寨、古镇、茶园等风格迥异、巧夺天工的魅力景点。
文化艺术源远流长。东汉书法家王戎,为汉中修凿褒斜道告竣书《石门颂》,被书坛推崇为汉隶代表作。清乾隆硕儒董诏,一面从事著述,一面兴办教育,造就一批人才,其中张补山办学堂、印书籍、建考院,文兴一代。
汉调二黄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八岔戏、道情戏、小场子、龙舟风俗、花鼓子、汉江号子、采莲船等传统戏剧、民间音乐、舞蹈、民俗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境内历史文化遗产丰富,新石器遗址、秦汉村落遗址、汉墓、六朝时期墓葬和遗址、唐宋以后的石刻墓葬等古迹分布众多,据统计,有古遗址318处,古墓葬2039处,古建筑429处,石窟寺及碑刻291处。
目前,汉滨区上下正按照“一抓三建一统揽”的发展思路和“舞龙头、走前列、引领发展”的总体要求,积极转变发展方式,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朝着“科学发展、富民强区”的宏伟目标阔步迈进。(胡正)
发布会现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