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匠人加热铁条。 |
裴向南展示刚制作完成的钢针。 |
古法制针部分流程。 |
扫描二维码 |
制针技艺是我们祖先勤劳智慧的结晶,有着辉煌的历史,把它保护并传承下去已远超技艺本身的意义。
——裴向南
火,燃了起来。
伴随着手拉风箱的节奏,瓦片下的火苗不停地向外翻滚,发出风一样的声音,打破了农家小院冬日清晨的宁静。裴向南只是静坐在一旁,任凭炉中的黑色板铁慢慢红透。取火、凿条、滚圆、捶扁、冲孔、锉尖、热淬、冷淬、掩蒸、抛光……经历20多道工序、上百件工具打磨,炉上的板铁将被切条成丝,铁丝截断为针,粗针回火抛光后,成为能纳千层底、能缝万件衣的钢针。裴向南祖辈们这样制成的钢针,曾跟随晋商的足迹,走遍大江南北,供应着华夏大地上至皇亲下至黎民的诸多家庭。
“凡针先锤铁为细条。用铁尺一根,锥成线眼,抽过条铁成线,逐寸剪断为针。先鎈其末成颖,用小槌敲扁其本,钢锥穿鼻,复鎈其外。然后入釜,慢火炒熬……”《天工开物》中记录的制针流程裴向南并不陌生。裴家世代手工制针,明朝嘉靖年间,裴氏先祖就以精湛的手工制针技艺名噪一时,制针技艺代代相传。裴家所在的山西省泽州县大阳镇明清时更被称为“九州针都”,镇上及周边十几个村中,以手工制针为职业的人也比比皆是。
“大阳手工制针程序,环环相扣。一个环节差之分毫,则整根针全部报废。” 裴向南指着烧红铁丝的一头说,其中最难处当属用钢锥在针的尾部冲孔,需要掌握火候、力度和位置。火大则针尾被烧化;火小则敲打不动;力大则针尾崩裂,力小则孔穿不透;稍有闪失,整个针尾断掉,前功尽弃。
掩蒸是大阳钢针工艺的特殊之处。锉尖,热淬、冷淬之后,裴向南拿出了三碗已经制好的“大阳秘方”:白崖土粉末、松木炭、发酵后的豆豉,“都是我们大阳本地的东西”。裴向南将针与这三样秘方以一定比例混合后放入笼锅,蒸约1个小时。裴向南说,松木炭可以增加钢针的含碳量,提升硬度;豆豉可以增加亮度;白崖土作为分散剂让针受热均匀。“这样处理后,可以保证针质更坚硬、有光泽、卖相好。”经过裴向南进一步的抛光处理,一枚手工钢针已经可以分装上市了。
在裴向南家的“手工制针展览馆”中,他向记者回忆起大阳制针曾经的荣光。
大阳自古冶铁业发达,明代手工制针业在大阳出现后,与佛山的制针业南北呼应。一枚小小的钢针,带来了滚滚财富。据载,明清时,东西大阳人口达5万之多。那时大阳店铺林立、市肆喧阗、车马辐辏、商贾云集,成为“江北山右”(指山西一带)的富庶之地,人称“九州针都”。德国人李希霍芬在同治九年来大阳时曾经惊叹“大阳的针,供应着这个大国的每一个家庭,并且远销中亚一带”。鸦片战争后,外国机械钢针进入中国,大阳手工制针受到沉重打击,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除了钢针本身做工精细、质量上乘外,大阳全民制针的业态也是其竞争力的重要保证。大阳镇建有东西两座针翁庙,祭祀“针神”。据称,针神仅在大阳供奉,大阳人感谢其为此地带来的滚滚财富。裴向南家的“手工制针展览馆”收藏的一份针翁庙碑拓上曾有这样的记载:“凤邑西北(指晋城西北的大阳一带)分技逞长攻此者数千家……”制针在大阳形成了一个规模甚大的产业。
如今,全镇只有六七名老匠人了解手工制针的流程,圆孔的大阳手工钢针已难寻一根,作为山西明清时期冶铁技术的典型代表的手工制针技艺面临失传。
2006年,“大阳传统手工制针技艺”成为山西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裴向南成为这一技艺的传承人。裴向南的本职工作是一名乡村医生,16岁便跟随父亲学习制针工艺。而今,一到节假日便拾起祖上的手艺,给前来参观的游客表演工艺流程。
随着大阳古镇的保护性开发,裴向南2015年国庆节前免费对外开放了他自筹资金办起的“手工制针展览馆”,假期已累计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他同时也在尝试开发出更多符合现代人审美情趣的旅游产品,让手工制针重新焕发生机。
裴向南说,或许从生产角度,这一传统手工技艺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但制针业曾影响着我们整个地区的经济,塑造了我们的文化生活。制针技艺是我们祖先勤劳智慧的结晶,有着辉煌的历史,把它保护并传承下去已远超技艺本身的意义。
而今,古老的《卖针歌》吆喝声,仍时不时回荡在大阳古镇的大街小巷,歌声飘过的“九州针都”门楼或许将不会只是老一辈人心中念想而已。
■小贴士
大阳镇卖针歌
古时,在集市、庙会等人群扎堆的地方,卖针人一手拿着小木板,一手往板上甩针,口中唱着这样的小曲。娴熟的甩针技艺往往能吸引大批观众,口中唱出的小曲儿是即兴创作,诙谐幽默,趣味横生。就在人们的欢笑声中,针也就轻松地卖了出去。
“小小钢针做得精,卖遍天下四大京。东京卖到汴梁地,西京卖到长安城,南京卖遍应天府,北京卖遍顺天城……头号针能纳千层底,二号针能缝万件衣。三号四号老常用,针线活儿不可离。五号钢针虽然小,大家小户离不了。包一包,又一包,三娘教子老薛保。姑娘太太绣楼坐,半夜里来想起我。不是想起我的眉眼好,而是想起我的钢针好。能绣龙,能绣凤,能绣宋朝一营兵。绣个喜鹊叫喳喳,绣个蝈蝈蹦三蹦。”
本版制图: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16年01月30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