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旅游频道_权威全面报道旅游

 安徽亳州 

一河涡水 千载文脉

本报记者 刘 杰

2014年04月07日09:1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图④:亳州曹操公园。
  图⑤:亳州花戏楼。
  图⑥:安徽蒙城万佛塔。
  图④⑤⑥为本报记者刘杰摄


  汤王陵  涡河孕育的安徽亳州,从商成汤王建都开始,走过了3000多年的风云变幻。一河涡水连接着历史的渊源文脉,老子、庄子、陈抟、华佗、曹操、张良、伍子胥……信步亳州城、涡水畔,总能触动一段历史,牵动一缕哲思,在历史的遗迹中与这些先贤对话。

  仰望古木追思先贤

  涡河从亳州城北流过,紧挨涡河大桥的北头,就是规模宏大的汤王陵。

  走进汤王陵,迎面是块高大的影壁,正面刻画着汤王乐为民施的几个画面,背面文字介绍的是汤王伟大业绩。走过长长的甬道,进入到汤王陵地,里面古木参天,墓碑巍峨, 一派肃穆。谒陵人的崇敬留在陵前的墓碑上,那石龟和石碑上的油光印痕,无疑是人们虔诚膜拜的浸润。

  亳州旧称“三朝故都”,第一朝指的就是中国第二个奴隶制国家成汤。

  成汤以仁义爱民著称,商朝建立后,还积极革除旧弊,实行利民强国之策。如今游览汤王陵墓,凝视高大的冢丘,不管是衣冠冢,还是君身遗骨,都会让人追思先贤,敬仰不已。

  考察亳州文化发展史,古老的涡河水早已铺陈了灿烂厚重的人文积淀,汤王的先进思想甚或就是深受着此种人文积淀的熏染。至今在涡河两岸,仍分布着众多新石器时期古文化遗址,有的在现在的亳州市郊,有的沿涡河而下分布在涡阳和蒙城等地。

  位于蒙城县许疃镇毕集村、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的尉迟寺遗址是目前国内保存较为完整、规模较大、以大汶口文化为主的原始社会聚落遗址。

  偌大的遗址上,发现了上万件陶制品和其他器皿,许多陶制品造型独特,既实用又美观,反映了先人的聪明才智和文化品位。在蒙城一间不大的房子里,看到那么多出土文物,真的是惊叹不已,除了满头大汗地拍照,再就是啧啧赞美,不忍离去。

  更为奇特的是,从遗址上可以看到许许多多整齐的房迹,那就是著名的红烧土排房。专家考证说,尉迟寺遗址出土的红烧土排房是目前国内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先民所居住的豪宅。无论是规模还是建筑形式,都堪称国内罕见,是我国建筑史上一大瑰宝,被誉为“中华原始聚落第一村”。

  道德中宫

  朴拙中体现清静无为

  涡水汤汤,思亦无量,沿河走上一遭,不难发现,古时候这里生活着那么多似神似仙似圣之人,有学者考证,老子便是其中之一。

  坐落于亳州闹市区的道德中宫,又称老祖殿,是供奉老子的宫殿之一,传说老子曾在此讲学授道。顺水而下,到了涡阳,县城西涡河之北的郑殿子村,又有天静宫,或称道德东宫、太清宫,也是祭祀老子的,俗称老子庙。

  比起道德东宫,地处亳州市区内的道德中宫,倒略显朴拙,吻合了老子清静无为的治世思想。进入中宫山门,首先看到的是一巨幅八卦图,是道家的图腾,也是道家文化的精髓。山门之后是中殿,因孔子称老子为龙,又名龙宫,供奉着老子全身立像,头戴方巾,长须飘然,面露微笑,双目微睁,一副与世无争之情。后殿为正殿,室内墙上有大幅老子壁画,以及后世道教人物壁画等。

  纵观道德中宫总体建筑,从山门到中殿,再到后殿,排成一个“三”字,象征着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学观。而中宫最值得玩味的要数西院,高大的院墙上镶嵌青石12块,镌刻着《道德经》81章全文。

  而位于涡阳县城西正殿村的道德东宫却分外气派,不光枕山际水,钟灵毓秀,仙气十足,而且建设早,规模大。始建于东汉,以后历代帝王均颁旨修葺。唐宋时,殿宇林立,金碧辉煌,堪比帝王之殿。元代再作续建,并改名天静宫,到明清时代,天静宫仍占地3000亩,食业数千人,实为华夏第一道观。

  现在的天静宫,是近年在原址上兴建的,规模虽不及往昔,但主殿老君殿气势非凡,其规制按宋代修复,九重飞檐,红瓦高柱,殿深宽阔,在全国道观中堪称第一殿。天静宫以老君殿为中心,分中、东、西三路。整个建筑大气、庄重、宁静、清雅,足以彰显出老子那种飘逸无为、高洁优雅而又深邃幽深的道家境界。殿内塑三尊青铜像,中间老子,两侧为尹喜、东华帝君。老子像高5米多,重达6吨,为国内最大老子铜像。

  庄子祠

  典雅浪漫景景有典

  与老子祭祀殿宇相比,坐落在蒙城县涡河北的庄子祠则多些典雅浪漫之气。庄子祠始建于宋元丰元年(1078年),由当时的县令、秘书丞王竞筹款所建,并请他的好友苏东坡撰文纪念。

  名人写名文以记名人,却也道出了不名之事,为什么此前千余年间庄子的家乡没有建一个纪念庄子的地方?

  对此,专家分析,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之后西汉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东汉末道教盛行,老子的地位被道教确立,庄子虽被追封为教主,但地位远不及老子。及至魏晋,庄子备受追捧,但社会动荡,无人顾及建祠。唐代只祭老子,不祭庄子。

  今天,宋明时期的庄子祠均已不在,仅苏东坡记文犹存。15年前县里聘请中科院古建专家设计,重建庄子祠,全祠建筑前低后高,门制重重,进大门有古衡门、庄子门、汉阙门,之后才见大殿逍遥堂,可谓步步有景,景景有典,引人入胜。

  今日之庄子祠,除却汉代建筑符号之外,又围绕逍遥堂建有濮池、五笑亭、观鱼台、梦蝶楼等,演绎了庄子篇中几个故事,也增添了观赏趣味,予形赋文,算是建筑之文化意蕴所现,不愧为大家之作。

  就在庄子之后千余年的亳州,又出现了一个道教老祖陈抟,继承老庄道家学说而弘扬深远,成了一代著名思想家、易学家、道学家。

  陈抟祖辈居住的亳州南郊陈庄,建有陈抟庙,废于“文革”期间,近年来澳门陈抟后人来亳州寻根问祖,捐款按原貌修复。走进陈抟庙,有山门、碑亭、主殿、后殿、左右配殿及陈抟文化长廊。碑亭内立着光绪年间所刻“希夷故里”古碑一方,亭前植相拥相抱朴树,造型奇特,寓意澳门与内地陈抟后裔亲如一家。大殿塑有陈抟坐像,仙风道骨,飘逸睿智,令人肃然起敬。

  曹操地下运兵道 

  “地下长城”规模宏大

  亳州最出名的人物莫过于曹操。有学者考证,曹操,不仅生于亳州,长于亳州,其毕生伟业也是开创于斯。

  作为曹魏皇室本籍、曹魏政权的陪都,亳州遗留下许多重要的曹氏家族生活、祭祀、墓葬处,以及军事、政治遗址,如曹操地下运兵道、斗武营、曹操军谯即水军训练处遗址、东西观稼台、军马训练处遗址、八角台等。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曹操地下运兵道。它是国内规模最大、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地下军事栈道,被誉为“地下长城”。

  据说,曹操起兵时势力较弱,为了显示兵多将广,吸引四方豪杰归顺,就在亳州城内修筑地下道,通往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士兵穿上五色衣,依次出四门,再从另一地道折回,首尾相接,日夜不绝。

  作为国宝级文物,运兵道地处市内大隅口,进入地道可见醒目楹联,然后就是青砖筑成的各类通道,有单行道、并行双道、上下双层道、转弯道等等,纵横交错,令人惊诧。特别让人称奇的是,修建运兵道时考虑精细,砖壁上留有小龛放灯,交汇处开挖多层和双层利于分流,开挖了猫耳洞和各种掩体,为了迷惑敌人,还设置了障碍券、绊脚板、陷阱,设计了通话孔、通气孔,不光规模宏大,而且十分巧妙。


  《 人民日报 》( 2014年04月07日 06 版)

 

(责编:叶欣、张希)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