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道海子巨石堆
三道海子地处阿尔泰山东段南坡亚高山草原带,位于青河县查干郭勒乡北部海拔2675米高山上;距县城153公里 ,地理坐标北纬46°48′41″,东经90°52′23″。因有三个高山淡水湖泊("海子"是蒙语“湖”的意思)组成而得名。从东南向西北依次为花海子(其巴尔库勒)、中海子(沃尔特库勒)、边海子(切特勒库勒),这三个湖是由高山雪水和泉水汇集而成。海子周围为高山草甸。三道海子不仅是景色秀丽的夏牧场,也是青河县草原文化较集中的地方,在三道海子南北约6公里半,东西约2公里半,面积大约16平方公里左右的地域内,分布有各种形态的石圈、石堆以及石棺墓50余座。其中位于花海子边的巨石堆环水而建,结构独特,气势宏伟,让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游客深为震惊,这就是令三道海子声名远扬的三道海子巨石堆。
学术界对三道海子石堆墓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刘学堂、吕恩国研究员提出,认为它是一处雄伟的太阳神殿,修建年代推测在青铜器时代或早期铁器时代。 二是中国科学院新疆地理研究所阚耀平、杨兆萍教授在实地考察分析后认为,该石堆是所知的新疆古代最高大的一个陵墓,应是一座皇陵。他们认定:三道海子石堆墓为成吉思汗之孙,成吉思汗帝国第三位大汗贵由汗之陵墓。三是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林梅村先生根据墓葬形制和墓前石碑推断三道海子石堆墓的年代大概要比贵由汗(1206—1248年)卒年早2000年左右,应该是游牧于阿尔泰山北麓古代赛人的王陵。四是新疆博物馆助理研究员张辉提出了:三道海子与巨石堆建筑群神秘图案与域外文明呼应的独到见解,张辉认为:三道海子巨石堆是古代赛人或其他同类遗存,很有可能是模仿或建立不明飞行物落点和类似麦田圈图案或原址上的,原始先民认为这些图形是通灵通天的,把逝者埋入这样的图形中,不仅可以将灵魂带上天,还能抵御某种侵犯,由此而对这些图形产生崇拜和信仰。
2001年7月,国务院将三道海子石堆墓和鹿石批准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鹿石
青河共发现鹿石39通,占到新疆鹿石总数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三道海子高山夏牧场的牧道或牧区,在较大的石堆墓旁边都能见到鹿石。鹿石是图腾崇拜的产物,是原始巫术感应的产物,还是部落的地望标记,专家、学者众说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