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青河运管站站长宋文绪,在岗期间想方设法为农牧民提供运输保障,使青河县乡通车率达到100%,无数次用尽一切智慧,为普通百姓解决了一个又一个交通难题。
宋文绪,男,汉,1950年生,中共党员,现青河县运管局退休干部。一个在青河土地上扎根40多年的人,一个将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青河基层交通事业的老交通,他走遍了青河所有乡村,深知广大牧区出行的困难,解决了基层群众出行难,他见证了青河交通大发展的历史。2010年3月,宋文绪获得新疆交通60年民族团结进步十大杰出人物。
青河县位于准噶尔盆地东北边缘,阿勒泰山东南麓。属高寒山区,冬季长达7个月之久,自然环境十分恶劣,是国家级的贫困县,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着以哈萨克族为主体的6万多少数民族,世世代代牧民出入全靠马匹骆驼,路,坎坷难行,途中还需跋山涉水,有的人一辈子也没有走出过大山,外面的人也很少能走进这里,当宋文绪了解到当地牧民竟然不知道青河还有一个口岸,那时口岸贸意做的已是红红火火,外县、外地区来口岸做生意的人络绎不绝,众多的是,可在家门口的牧民却茫然不知。35岁的沙黑亚,生小孩难产,丈夫赶着马车往县城赶,2个多小时还没到,因为耽误了时间,年轻的母亲和她腹中的孩子都死在了途中,这两件事对老宋触动很大,他更加强烈地意识到农牧民要脱贫致富奔小康必须先把交通搞上去,他下决心要为当地牧民做些实事。
宋文绪结合青河牧区实际情况,大胆拟出了一个“班车跟着羊群跑”的计划,就是不仅要把班车通往乡、村、还要想尽办法把车开进夏牧场、冬牧场、开进林区,就这样,宋文绪根据青河的实际,制定了一套既艰难又有创新意识的“班车跟着羊群跑”的方案,他的足迹走遍了青河的54个自然村、42个放牧点,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辛勤努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没有公路的农牧区创造了通班车的奇迹,不仅把班车通往农牧区、还把车开进夏牧场、冬牧场、开进林区、开到牧民的家门口,毡房前,实现了班车跟着牧民,跟着羊群跑的可喜局面。现如今,青河县乡通车率已达到100%,就连大山深处的夏牧场、冬牧场也开通了季节性班线,使班车开到了牧民家门口、毡房前,实现了班车跟着牧民,跟着羊群跑的可喜景象。同时也创造了没有公路(自然路)的农牧区开通班车的奇迹。
青河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偏辟高寒阻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每年冬季暴风雪的肆虐,使这里的交通时常阻断,为了确保交通线畅通无阻,保障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的需要。宋文绪作为一名交通人,作为交通部门成立的抗风雪保交通的领导小组成员之一,在每次的抢险救灾中,他总是身先士卒地冲在第一线,哪里有被困的车辆,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在2009年冬至2010年初春,阿勒泰地区遭受了60年不遇的特大雪灾,青河县更是受灾县,眼看着青河县6万人民赖以生存的支柱产业—畜牧业就要垮下去,已经62岁的宋文绪本该离开工作岗位休息安享晚年,可是灾情不能等呀,运管站的人只有5个人,要协调交通的事情太多了,站里的一位同事又去世了,宋文绪想到这时候自己更不能离开这个岗位,他又临危受命始终与运输车队行走在一起,战斗在一起,风餐露宿,挖雪开道,当运输车被风雪困在路上,他就带领大家,徒步走过去,夜那么黑风那么大,在零下40度的严寒下,人走在风雪里连呼吸都困难,许多年轻人都受不了,何况是他,他从来没有在年轻人面前提到自己身体的不适,而是勇敢冲在最前头,在灾情面前,在被风雪围困中,宋文绪好像忘记了疲倦,忘记了满身的病痛。在所有交通人的努力下,青河县抗击雪灾取得了抗灾的一个又一个胜利。
阳春三月,当春天开始降临到祖国大地的时候,而青河这个小县城丝毫感受不到春天的气息,恶劣天气还是时时袭来,3月12日,承载着300多吨自治区援蒙救灾物资的乌鲁木齐市利通达运输公司的9辆大型半挂货车到达青河山口。司机看到满山的雪路,硬是不愿意再往前走了,为保障这批援外救灾物资按时到达中蒙塔克什肯口岸,宋文绪坐在驾驶运管站镇静指挥,把车队缓缓带进山区。而这时一路上,发往查干郭勒、塔克什肯的新H-07238号、新-07226号客运班车在S320线51公里处被风雪围困,车上100多名旅客急需救援。自牧场和库木哈仁发往县城的新H-07236、新H-05790号客运班车在哈里恒村附近因货车堵道不能通过,车上50多名旅客急需救助。
两处告急地点都发生在S320线上,两地相距30公里,一个在东,一处在西,在风雪的围困下,都成了雪中孤岛,紧急求援。大雪将原本很窄的道路封堵得只剩下单行道,稍有不慎,车辆就会掉到雪堆里出现意想不到的车祸。
宋文绪尽管在冬季通行疏导交通的经验非常丰富,但也捏着汗,毕竟在这样的恶劣的交通条件下,一边是运送救灾物质的车辆,一边是被风雪围困的旅客,不能出一点差错。这时的宋文绪要求自己一定要冷静,因为他必须要保证这些被困车辆和人员逃出雪海,两天两夜,车辆在雪海中突围,车辆的油耗干了,供给车上食物全都吃完了,3月14日上午10时300多吨自治区援蒙救灾物资车辆终于全部平安到达了中蒙塔克什肯口岸,给蒙方送去及时的救援,宋文绪和运管站的同志们也树立了中国交通人的新形象。
特大的雪灾使青河县除了抗雪魔还要防洪害。对于宋文绪这些交通人来说还要面临着更大的挑战。4月28日,青河县强汗河突发融雪性洪水,一夜之间,汹涌的洪水冲断了S288线29公里处的公路路基,这里是进出青河的唯一通道,青河县的道路交通立即中断。车辆和旅客被挡在了河道两岸。时近中午,客运告急电话不断传来:有100名‘5.1’假期回家的学生迫切要求返回青河,要想办法解决他们的通行问题。”“乌鲁木齐发往青河的“快客”已在途中,车到水毁路段后旅客怎么办?
旅客的困难就是自己的责任。一个由宋文绪组成的运管及客运站负责人组成的现场会迅速召开,认为现在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利用下游渡槽上的人行道进行旅客分流换乘。渡槽位于公路下方200米处,行人在此通过要先走上南头3米多高的台阶,走过长37米宽只有一米的人行道,再走下北头3米多高的台阶,然后再爬上一道土堤,沿土堤北行40米,再跨过一道泄洪沟,才能安全到达河的北岸。运管人员会同客运人员仔细地察看了通过渡槽的每个环节,设定了可能会发生的问题和处置保障措施。
当宋文绪带领的11名由运管、客运及当地派出所的干警们组成的安全应急人员也沿渡槽分站在各自的位置上。3辆满载旅客的大客车到达了强汗河的南岸,早已等待的运管、客运人员迎上前去,引导旅客依次走上渡槽上的人行道。这时工作人员打开手灯,一起照向那窄窄的通道,关注着每一位旅客的神情,不断地向他们伸出有力地援手。旅客们在灯光照射下,小心翼翼地迈动着脚步,20人过去了,40人过去了,这时,一位初次到青河来探亲的哈萨克族老太太,看看面前仅容一人通过的小道,又看看翻滚咆哮的河水,犹豫着不敢前行,宋文绪立即走上前去,一手帮她提起行包,一手挎着她的胳膊,搀着她慢慢走过渡槽。当她得知搀扶她过渡槽的人,竟然比她的年龄还大时,竟不住热泪盈眶,一天下来,宋文绪早已站酸了腿,汗湿了衣。其实头一天晚上因为血压高他还晕倒在地的他,完全把自己的身体情况丢在一边,全力保障交通的安全出行,很多人不解地问他:“宋站长,是什么力量,使你如此不知疲倦,不顾病痛地劳作”。宋文绪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党交给我这个岗位,我就要义不容辞地把它干好,这应该算是一种信念吧?”
宋文绪,正是凭着这种情系群众,脚踏实行地作风,为老百姓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他对运管工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把这个岗位当做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办实事的好阵地。
这就是宋文绪,一个从像貌到气质都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内心却蕴藏着一腔为民的情怀,一片丹心为交通,这是宋文绪在青河基层农牧区选择的奉献路,这也是他一生的坚守。
来源:地方供稿
![]() |
宋文绪在图书室查阅资料 |
![]() |
宋文绪在文明办商议献爱心的事 |
![]() |
新疆交通民族团结60年进步人物、新疆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宋文绪工作照 |
![]() |
在庆祝自治区交通厅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宋文绪获得民族团结进步“十大杰出人物”(王岁牛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