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六小龄童近影。 |
图②:李少春表演《大闹天宫》。 |
扫描二维码 |
说起“86版”电视剧《西游记》,可谓家喻户晓。它更是很多“80后”童年的回忆,很多人一听到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的前奏,看到六小龄童闪着火眼金睛耍着金箍棒大喝一声“俺老孙来也”,简直就要“泪奔”。六小龄童饰演的孙悟空是大家心目中最接近原著的美猴王。其实六小龄童的表演之所以那么传神,源自他扎实的猴戏功底,按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真正要演好孙悟空,就要学习中国传统戏曲猴戏的表演”。
这里说的猴戏,不是街头耍猴,而是戏曲舞台上的“孙悟空戏”。猴戏的发展有一百多年历史,其中,以京剧、绍剧为多,还有南北猴戏之分。
京剧的代表有《石猴出世》《大闹天宫》《闹地府》《闹龙宫》《三打白骨精》《火焰山》《真假美猴王》……舞台上穿着猴衣,披虎皮甲袴,勾彩色猴脸谱的武生长靠、短打,模仿猴子腾挪跳跃,一蹲一亮式,一跳一挠腮,配合节奏鲜明的点点铜锣、声声响鼓,将一根如意金箍棒耍得虎虎生风,好不精彩!
南北猴王咋区分?
看戴没戴“毛头套”
猴戏南北风格有别,各有特色。六小龄童打了个形象的比喻:“用中国国画来比拟的话,南派猴戏就像工笔画,要求一举一动、一个眼神都很猴化,演员要像真猴子一样,把猴子的动作、表情和高兴、生气的情感表演出来;而北派猴戏则像写意画,它不要求演员一举一动一走一站完全猴化,而是在猴气之外突出人气、打出威严,把猴的动物性与人的传奇性和社会性结合起来。”要想快速辨别南北两派,六小龄童还支了个招:“北派猴王不戴毛头套的,南派猴王是要戴毛头套的。”
南北两派都有非常杰出的代表人物。
人称“杨猴子”的杨月楼,是猴戏的“开山鼻祖”,他的儿子杨小楼,是北派猴戏的代表人物。北派猴戏,从化装、脸谱到服饰、表演,都体现出大气魄。杨小楼以演《安天会》和《水帘洞》著名,《菊坛旧闻录》载:“杨小楼的《安天会》是出昆曲,头场穿蟒,身段灵活中有王者相。偷桃盗丹换了短打,动作敏捷,唱的牌子曲,嗓音清亮字字入耳,与身段处处配合,在唱、念、动作之外还有表情。后边扎靠与天兵天将对阵,卸靠后和哪吒的‘棍对枪’开打外,对诸仙那种学女人、学老头和巨灵神的开玩笑,都带出一种游戏人间的态度,活泼而不过火,轻松而不俚俗。”他身材高大魁梧,但他演出的猴戏却轻巧灵活,据梅兰芳转述盖叫天的话:“杨小楼演《水帘洞》闹海那一场,在曲子里的跟头翻得那份漂亮,落地那份轻,简直像猫似的,我是真服了。”继杨小楼后,以演猴戏称绝的是李万春、李少春。李少春演的孙悟空气度飘逸,身手矫捷,可称一绝。一次他在人民大会堂演一出《大闹天宫》,身轻似燕,转身剁泥,光彩亮相,举手投足间,皆是一片叫好与掌声。
南派“小活猴”郑法祥是“赛活猴”郑长泰之子,他11岁就开始在猴戏中扮演小猴,专工猴戏,求师于杨小楼、郝振基,加上自己的琢磨、试演,逐渐形成南派猴戏风格。他塑造的孙悟空粗犷豪放,机警敏捷,耍的“猴棍”呈古铜色,比一般所见的既长且粗,形似擀面杖,高过头顶,所谓“齐眉为棍,过头为棒”,猴棍分量很沉,在表演中既美观又威风,不禁让人叫一声:好一根如意金箍棒!他曾说过:“孙悟空是上闹天宫,下闹地府,一跺脚地动山摇的齐天大圣,非一般的小猢狲,不能把他演‘小’了。”所以在表演中,他注重美猴王渊渟岳峙的气度,动作大而简练。他还是第一个把猴戏带出国门的人,1926年他赴日本东京的歌舞伎馆公演《金刀阵》《水帘洞》《闹天宫》等戏,反响非常热烈。
美猴王有多少?
各大剧种都有猴戏
除了京剧以外,其他剧种中也有不少以演猴戏著称者。如昆曲界中演猴戏出名的前辈名家郝振基,绍剧中演猴戏出名的六龄童父子,还有皮影戏、木偶戏等。
“我们家族四代人一百年历史演绎《西游记》的故事,扮演美猴王孙悟空,我的曾祖父叫活猴章,我的祖父叫赛活猴,我的爸爸因为六岁从艺,取艺名叫六龄童,我的二哥叫小六龄童,我不能叫小小六龄童,所以我叫六小龄童。”六小龄童向记者娓娓道来猴王世家的传承故事。六小龄童的父亲六龄童章宗义的代表作有《孙悟空大破平顶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火焰山》《孙悟空大闹乾坤》等,其中《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剧最为著名,在1960年被拍摄成彩色戏曲影片,发行到72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上也产生了较大影响。毛泽东看了六龄童的表演,还写下了“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的诗句,自此六龄童被誉为南猴王。
六小龄童接过了父亲的衣钵,在传承猴戏的道路上一路走来。为了演好孙悟空,他专门养过猴子观摩思考,向猴子请教。“在我们家,猴子是我们的第一个老师,也是最重要的朋友,你必须跟它朝夕相处,才能捕捉到它的各种状态。”他在拍摄《西游记》时跟着剧组上山,一只野猴子盯着六小龄童扮的孙悟空看了半天,然后朝他敬了个礼,六小龄童也笑着向猴子回了个礼。真猴子给“假”猴王敬礼,足见六小龄童塑造的猴王多么逼真传神,而这个有趣的画面也正巧被镜头捕捉了下来,成为了经典。
“当然孙悟空不单纯是一个普通的猴,而是人格化的孙悟空。”六小龄童说,演绎这一神、人、猴合一的形象,无论是“人学猴”还是“猴学人”,其中蕴含着的是中国艺术家对经典、对文化的执着追求。
猴戏脸谱有讲究
猴戏脸谱有讲究,它根据演员脸型与表演样式进行勾画,在表现猴的形象特征之外,还有深远的文化内涵。
北昆的勾法,脸型勾作宽腴的枣核形,眼轮内斗,谱式像“红猩猩”,昆曲名演员郝振基演《安天会》就是用的这个谱式。
杨氏父子扮猴脸谱白色中的红色图案为古钟形,俗称“一口钟”,京剧演员杨小楼使用的脸谱身后无人再用,可能是因为他是根据自己的脸型所画,后人照搬反为不美。
京剧演员李万春改“一口钟”脸谱为“倒栽桃”,额间的旋毛纹简化成了“S”形,左右再各加两笔纹路,红色部分与旁边的白色,用干笔皴差,形成渐变的效果。在表演时注意通过“小过节”、小动作显示出猴的特性。
李少春则使用“反葫芦”脸谱,即红色部分在眼圈以下部分变窄以后,复又变宽,使得整个红色部分像一个倒置的葫芦,此谱成为目前舞台上“最为活跃”的一个猴脸谱式,用者甚多。
京剧演员郑法祥的猴脸谱据说是1927年南下广州在大佛寺看到《悟空斗战胜佛》的线刻图时得来的灵感。虽也有人归之为“倒栽桃”,但与北派的大异其趣,红色部分略呈倒梯形,大嘴岔,鼻头为蝶形,下接“蜻蜓尾”。纹路不多,但每一处都有个名堂,如额头的“寿纹”,眼角处的“鱼尾纹”,两颊的“虎皮纹”等。(王 珏 方莹馨 葛思思)
《 人民日报 》( 2016年02月09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