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氏毛猴作品《“洋”博士》。 |
在什刹海后海南侧大金丝胡同,有一家特殊的店铺。屋子不大,里面展览着各种毛猴。有小型的,有大型的,有单个的,有多个的,搭配各种道具形成一个个场景和故事,五花八门,栩栩如生。这家店铺叫“郭氏毛猴家庭艺术馆”,艺术馆里的每件毛猴作品,都倾注着郭氏毛猴的第五代传人郭福田、崔玉兰夫妇的心血。
中药材制成的小玩意
毛猴,在老北京是一种历史悠久且深受人们喜爱的民间手工艺品。毛猴的周身由中药材制作而成。它的四肢使用蝉蜕的四肢,身体是另一味中药——辛夷,也就是玉兰花在秋天里形成的花骨朵,表面一层密密的灰褐色绒毛。毛猴的头是蝉蜕的头,正好与花骨朵相配。把这几部分粘起来的胶状物也是一味叫做白芨的中药制作而成。
相传,清朝时期,在北京宣武门外骡马市大街有一家名为“南庆仁堂”的药铺。某日,店中一个配药的小伙计因没伺候好账房先生而挨了一顿臭骂,小伙计怕丢饭碗只好忍气吞声。到了晚上,他在烦闷中无聊地摆弄着药材时,偶然发现蝉蜕具有某些形象特点,不由心中一动,便决定用中药材塑造一个“账房先生”。他选取了辛夷做躯干,又分别截取蝉蜕的鼻子做脑袋,前腿做下肢,后腿做上肢,用白芨一粘,一个人不人、猴不猴的形象便出现了。就这样,在无意间世上第一个毛猴诞生了。
从选料到造型大有学问
毛猴制作,在很多人看来,不过是把准备好的材料粘起来。“实际上真正的毛猴制作并不是那么简单。”崔玉兰说。在她看来,毛猴制作,从材料的选择、加工,造型的创意、制作,到场景道具的搭配,都充满学问。她说:“选料就非常重要,一般的材料是无法使用的。比如辛夷,必须是坚硬饱满的,否则内部中空,天长日久会腐败变质,还要通过清洗和修剪,保证辛夷的绒毛顺滑,最终毛猴成品才能体型饱满有光泽。”目前,郭氏毛猴的所有制作材料都是通过专供渠道获得的特级品。“比绝大多数中药店的药材都要好。”郭福田说。
除了材料要经过千挑万选,毛猴的制作工艺也是非常精细复杂的。郭福田拿毛猴制作中的一个小道具——斗笠举例说:“这斗笠也是一味中药,叫木通。把挑选好的木通做成毛猴戴的斗笠,将近十道工序。首先要蒸,蒸热之后要盘,盘好之后固定,固定之后修剪。因为木通有年轮,所以在这个过程每个环节中只要干裂就不能用了,废品率非常高。”
珍贵在于纯手工
毛猴制作的最大难点,也是郭氏毛猴最具有特点的地方,就是道具和创意。为了道具和创意,崔玉兰费尽了心思。崔玉兰是老北京人,她的创意灵感主要来自于老北京生活。“我经历过老北京的生活,比如北京小吃炸焦圈,芝麻豆腐,糖葫芦,过年卖的黄年糕,老北京剃头,摇煤球,烤白薯等等,这些创意需要各种道具来实现,难度非常大。”当然,如果采用机械化的方式生产道具,也许能够提高效率,但是,在郭福田、崔玉兰看来,毛猴之所以珍贵就在于纯手工的技艺。
制作毛猴的白芨要先打磨成粉,蒸热后熬制才能成为粘贴毛猴身体各部分的胶状物。崔玉兰说:“利用胶水也能做,而且当时就能固定,有些人也就是这么做毛猴的。但白芨干了之后完全消失,而胶水干了之后肉眼就能看出痕迹。”所以,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为了制作出最精致的毛猴,郭氏毛猴依旧坚守着自己的原则,所有材料和程序都采用手工制作。
传统猴玩具
可爱的小猴子特别适合做成玩具。早在汉代,陶制猴玩具便已在民间出现,盛唐时期巩县(今巩义)的黄冶已批量烧造小型三彩釉玩具“母子猴”,宋代禹州青釉瓷猴憨态可掬,明清时期各种彩釉瓷猴更为多见。
如今,各地还保留了不少传统的特色猴玩具。如山东高密、河南淮阳的“泥塑猴”;江苏南京、南通的“绒花猴”;河南镇平的“玉雕生肖猴”;陕西宝鸡、岐山,河南灵宝、浚县,山西侯马、晋城等地的“布制玩具猴”;贵州贵阳的“木雕猴”;遍及中原各省的“剪纸猴”。
好石猴:每年农历三月三,河南方城县的庙会上都会出售谐音为“好时候”的石雕小石猴。高约3至5厘米,分素色和彩色两种,造型别致,刀法简洁,具有浓郁地方特色。
“猴子翻跟斗”:木猴的四肢均由薄木片刻成,四肢关节用细铁丝串起来,舞动时灵活自如。右手握紧两边的木杆下部便会牵动上边的两条交错的线绳,使串在线绳上的木猴重心失去平衡,便上下翻起跟斗,忽上忽下。
记者 徐 靖 本版制图:李姿阅
《 人民日报 》( 2016年02月09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