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旅游频道_权威全面报道旅游>>专题>>人民日报《假日生活》
人民网>>旅游频道_权威全面报道旅游>>正文

  

流光溢彩闹花灯

2016年02月10日09:3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硖石六角针刺宫灯。
  本报记者 方敏摄

  硖石仙居宫灯。
  本报记者 方敏摄

  泉州花灯。
  石勇摄

  梁桂琴在做长寿灯。
  本报记者方 圆摄

  藁城宫灯。
  龚建昌摄

  泉州灯节。
  石勇摄

  编者的话

  花灯绚丽,花市如昼,新春佳节张灯结彩是流传千年的传统。花灯起源于汉代,盛于唐代,到了宋代遍及民间。如今,各地花灯的制作工艺各有千秋,造型创意多种多样。唯一不变的是阖家团圆时挂起的那一盏彩灯,闪耀着关于平安、健康、和乐、美满的希望,照亮了全家老小来年的幸福路。

  

  浙江海宁硖石灯彩

  冬日江南的一抹亮色

  方 敏 王丽玮

  冬季的江南似乎更有韵味。河水静谧,柳枝不语,只有冬风一个人玩得自在。忽然一场大面积寒流袭过,大雪飘零,青砖黑瓦上,都均匀地铺洒着一层白雪。不远处,一盏漂亮的硖石灯彩正亮着,倒给这个寒冷的季节平添了许多温暖的亮色。

  这是浙江海宁硖(xiá)石镇随处可见的一处景观。灯彩,民间又叫“花灯”“彩灯”,多于传统节日、婚寿吉庆之时悬挂,用来烘托喜庆气氛。硖石灯彩始于唐,盛于宋,其制作工艺在海宁硖石世代相传,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在海宁当地,就一直盛行做灯、迎灯、斗灯等习俗。

  “说起我们的灯彩,一直都大放异彩。清代康熙帝两次到海宁,乾隆帝四次到海宁,硖石灯彩都是迎驾盛典上的重要物件。”谈起灯彩,海宁的老人家满是自豪。如今,硖石灯彩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的确,这份绝活也由不得人们不称赞。硖石灯彩一般分座灯、提灯、壁灯、挂灯和礼品灯五大类,采用竹篾为骨架造型,糊纸绘图,手工针刺花纹,制作工艺十分精湛。点亮灯彩后灯光透过针刺图案,勾画出惟妙惟肖的艺术形象。硖石灯彩融工艺、书画于一体,集诗词、书法、绘画、篆刻、刺绣等艺术门类之大成,民间艺人用特殊工艺制成的灯彩,灯光透过细密光孔穿出,使得灯体上的彩画玲珑剔透、呼之欲出。

  灯彩如此精妙绝伦,到底在哪里能看得到呢?要说灯最多的地方,还得去灯彩艺术街。才一上前,远远看到街前广场上各色宫廷灯彩在风中摇曳生姿,煞是漂亮。而这里许多灯彩都是孙杰师傅的杰作。孙杰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硖石灯彩)代表性传承人,做这一行已经有25年时间了。在他的工作室里,琳琅满目的灯彩令人目不暇接。有平字亭灯、龙舟灯、八幅塔灯、壶瓶灯等,角落里都被摆满了。

  不同于其它地方灯彩,传统硖石灯彩以针刺花纹精巧细美取胜,制作工艺繁琐,总结起来有“拗、扎、结、裱、刻、画、针、糊”八大技法。裱糊在灯体上的灯片,是硖石灯彩艺术文化精髓,它以针刺、刀刻和绘画为主,先通过工笔素描把图案画下来,再用刀刻下轮廓,再用针法针出透光孔,最后还要在空白处上色。

  硖石灯彩的精髓在“针”,就是制灯巧匠们用特制的银针,在五层至七层裱糊好的宣纸灯片上刺出各种景物图案,用以透光。其针法有钩针、排针、乱针、散针、破花针和补半针等,针刺的密度达到每平方厘米18至32孔,一件成品需要手工针刺几百万个针孔。

  灯彩制作工序繁复,所以成品也极具观赏感。隆冬时节,一盏浓妆艳抹的灯彩亮起来,绝对是人们瞩目的焦点。在春节及元宵佳节,灯彩艺术街上总是人来人往,小孩儿坐在父亲的肩头,老人挽着子女们的手,在这里赏灯。大人们告诉着小孩儿硖石灯彩的悠久历史,老人们讲述着自己小时候和灯彩的有趣故事,一家人其乐融融。

 

  黑龙江长寿灯

  吉祥如意高高挂

  记者 方 圆

  在黑龙江的乡镇和村屯,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都会在自家院子里竖起一盏高过房顶的红灯笼,彻夜长明,直到正月十五才熄灭。人们认为,高高竖起的灯笼象征着吉祥如意、阖家团圆,只要竖起灯笼杆,家里的老人就会长寿,孩子们就会健康成长。人们称这灯笼为“长寿灯”。

  巴彦县的梁桂琴大娘家里挤满了各式年货,最显眼的,还要数那盏红彤彤的灯笼。说起长寿灯的故事,梁大娘的思绪回到几十年前,“那时候年味儿比现在浓得多,灯笼杆可是过年的重头戏。过去哪有卖灯笼的,都是自己做!”

  这乐趣,也在制作的过程中。通常,家里的男人会到山上去寻找掉落的树枝充当支起长寿灯的“杆”,尽管树枝遍地都是,可符合标准的少。“可不好找嘞,要胳膊粗细,还得直溜的,长度是越长越好。”梁大娘的老伴李闯大爷抢过话茬,“有时几个人同时遇上一根合适的树枝,争抢不下,大家就得比,看谁家在过去的一年喜事多,好树枝就归谁。”

  男人在外忙碌,家中的女人也不闲着,买红纸、做灯笼架、剪窗花,样样不能落下。做灯笼是个消耗时间、考验耐心的活儿,用火将木条烤软掰弯,再将红纸裁好,用糨糊粘住、晾干,一只灯笼通常需要两三天才能完成,可大家打心眼里愿意做这种看似费时费工的活儿。“每家做的灯笼都不一样,有圆的有长的,有六棱的八棱的,我的灯笼上可以扎花,也可以贴窗花。”梁桂琴说。

  在村里,长寿灯是过年期间邻居间串门时的问候语。“你家的灯笼真俊俏,花咋扎上去的?”“你家的更亮堂,用了新蜡烛吧!”女人们会相互切磋做灯笼的诀窍,传授自家的制作秘籍,可不会找他人替做。自己动手做灯笼意味着自力更生,来年能养活自己,不用其他人帮衬。

  在过去,从初一到十五的每晚换蜡烛的活动最令人兴奋。“用绳子把灯笼顺下来,点燃后再升上去,当时觉得特有趣儿,总以为灯笼自己会爬树。”李闯说,“过去,总羡慕有钱人家用红绸缎代替红纸,还能用上成捆的蜡烛,如今日子好了,灯笼是现成的,一个按钮就能从初一亮到十五,方便又好看。”

 

  福建泉州花灯

  畅游在五彩斑斓的灯河

  记者 钟自炜

  “马上又是灯节了,这过年没有花灯可不行。”年根底下,又到了曹淑贞一家最忙碌的时刻。曹淑贞今年63岁,从事花灯制作40多年,是泉州花灯领域家喻户晓的泰斗级人物,也是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泉州花灯代表性传承人。

  曹淑贞口中的灯节,正是泉州特有的春节民俗——睇(dì)灯。泉州灯节始于唐朝,当时一些士族南下,将闹花灯习俗也带到泉州。此后每年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门口、店前都张挂着精心制作的一盏盏花灯。一到晚上,花灯点亮,整条街成了灯河。男女老少盛装打扮,倾巢而出,走上街头,争相欣赏品评这千姿百态、五彩斑斓的花灯,人人沐浴在祥和瑞气之中,祈望新年行好运。

  睇灯热闹十足,挂灯同样有讲究。在元宵前夕,多数人家在居家、店铺门口悬挂花灯或大红灯,烘托喜庆气氛。另外生子之家,会制作或购买花灯,挂到寺庙、宗祠,以示“添丁”。如有年内出嫁的女儿,娘家在节前要买绣球灯或莲花灯一对送到女婿家,祈祝早日“出丁”。

  泉州的春节催生出泉州花灯,泉州花灯又红火了泉州的元宵夜。“泉州花灯集雕刻、绘画、书法、造型、配色、漂染于一体,极富工艺美术价值。”曹淑贞介绍,“灯中的人物故事、山水风光、民俗风情都蕴藏着浓厚的文化内涵,给人以陶冶与启迪,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传统方式做花灯,大多是用搓好的纸捻,将劈好的竹篾绑扎成各种形状的灯骨架,糊上色纸,描上山水、人物、花鸟,写上吉祥的字句,贴上花边,装上丝穗,内放蜡烛或小油灯,有的还放上檀香。随着时代的变迁,泉州花灯制作手艺也不断创新,变着花样满足世人对花灯的审美与欣赏追求。

  “传统的竹片骨架承重能力有限,最高只能做到3米左右,无法满足大型灯展的要求。” 曹淑贞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前,彩扎花灯几乎都是挂灯,挂在高处,供人们仰头欣赏,不能太重、太大,造型小而精致。近二三十年来,造型复杂、体型巨大的花灯逐渐出现在市场上,长的可达百米以上,高的可达十多米。

  不仅规模越来越大,各种新技术也被应用在花灯制作上。“现在的花灯愈发多种多样。电能制动让人物、动物等造型的花灯能做出各种复杂的动作,连动物的拟声发音也更加逼真。”曹淑贞说,“灯光来源也变了,从普通的白炽灯改成现代的LED灯,只要事先编好程序,花灯就会不停转换颜色,绚烂夺目。”

  2006年,泉州花灯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泉州闹元宵习俗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材料千变万化、式样层出不穷,始终不变的是“千盏花灯照泉州”的盛况,正如曹淑贞所说——“点亮一盏灯,温暖一家人,这是我们泉州人不变的年味。”

 

  河北藁城宫灯

  街头巷尾红艳艳

  记者 杨 柳

  一到春节,河北省石家庄市藁(gǎo)城区梅花镇屯头村的街头巷尾,到处都张挂着红艳艳的灯笼;屋里院内,家家户户都在忙着赶制宫灯,从外地赶来进货的汽车络绎不绝。

  藁城宫灯又名藁城贡灯,起源于东汉,是由古人用的纱罩灯演变而来,因进贡宫廷而得名。它是著名的传统手工艺产品,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流传千年的藁城宫灯拥有红纱灯、白帽方灯、纱圆灯等诸多样式。

  藁城宫灯以“屯头宫灯”为代表。在藁城屯头宫灯博物馆,陈列着300余种宫灯,其中既有传统风俗年画宫灯,又有加入流行元素的现代宫灯,还有特小号的汽车饰件宫灯,令人目不暇接。

  今年57岁的张风军是藁城宫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我老家就是屯头村的,父亲是村里最早做宫灯的老艺人之一。”张风军介绍,宫灯好看不好做,传统宫灯都是纯手工制作,灯架、底座都是竹子做的,多达56道工序,包括挖竹篾、洗竹竿、打底座、钻座眼儿,做成一只十分不易,但是年轻时的他对这门手艺却非常痴迷。“大红灯笼象征着团团圆圆。虽然麻烦,但到大年三十的时候,把灯笼一挂,那红红火火,特别喜庆。”

  “现在宫灯生产已经实现半机械化,铁丝骨架、塑料灯座、机织灯罩,工人只需将它们组装在一起,一只红纱灯就做好了。”张风军说。

  藁城宫灯产业化后,别人都在忙着扩大生产,张风军却在思考如何推陈出新。二十几年前,张风军与精通蔚县剪纸的史有军成为合作伙伴,他们匠心独运地将蔚县剪纸这一古老的剪纸艺术与藁城宫灯艺术相结合,创造出拥有9项国家专利的“民间工艺纸雕宫灯”。

  “如今,藁城宫灯最出名的要数纸雕宫灯了。”张风军说,这种宫灯由高档卡纸敷彩、激光雕刻而成,结合龙凤、中国结等装饰,呈现浓郁的民族特色。宫灯画面上栩栩如生的蔚县民间彩色剪纸更是让人眼前一亮。不仅如此,纸雕宫灯可以自由插装、拆卸,便于携带。“这种宫灯很受欢迎,新春时节,在家中悬挂起一盏盏亲手插拼安装的宫灯,想必会成为很多人关于年节的现代记忆。”

  2008年,张风军为北京奥运会研发了一套“五福娃”纸雕宫灯,并获准成为奥运会特许商品。此后,又相继研发了世博元素和青奥会纸雕宫灯、“中国梦”等多款宫灯。

  如今,藁城宫灯不仅红遍了华夏大地,还远飘俄罗斯、韩国、日本、朝鲜及东南亚,挂到了美国纽约唐人街、法国巴黎香榭丽舍大道,挂到了全世界每一处有华人的地方。

 

  《 人民日报 》( 2016年02月10日 06 版)

(责编:肖路、肖鑫)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