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的绿色发展之路

2019年06月24日08:55  
 

在中国的民族地区,有许多少数民族聚居的特色村寨。这些村寨最显著的外部特征就是保存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建筑,如傣家竹楼、侗族鼓楼和风雨桥、土家族吊脚楼、羌族碉楼、彝族土掌房、蒙古族毡包等等。这些建筑,凝聚了各民族的生存智慧,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但在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这些传统建筑在快速消失,许多被水泥板、空心砖搭建表面贴上瓷砖的单调建筑所取代,结果大江南北一个模式,失去了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鉴于此,近年来,国家民委、住建部等部门发起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行动,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已实施了6年,仅中央财政就投入了14.5亿资金,带动了地方大量资金投入,项目覆盖了全国近千个少数民族村寨。项目内容包括特色民居保护、特色产业培育、特色文化传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等。特色民居保护在项目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其主要做法有:原样保护有价值的古旧民居、用传统建筑形式局部装饰一般民居(穿衣戴帽)、用原材料原工艺新建传统民居、用传统建筑符号和新材料新工艺创建特色新民居。项目实施后,这些村寨的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民居特色得到显著提升,有些特色村寨很快成为当地的旅游名村。作为项目组织者,在实践中深深感受到要做好少数民族传统民居保护工作,必须要走绿色发展的道路。在项目实施中,要努力保护绿色生态、尽量节约资源和能源,大力发展绿色产业。

一、努力保护绿色生态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大多分布在边远地带,正是由于过去交通不便,开发得较晚,经济发展滞后,才得以保留较多的传统民居,传统文化保留得比较完整,自然环境也较少受到工业污染。但这些地方大多是崇山峻岭或高原荒漠,生态极其脆弱,一旦遭到破坏就不可逆转。如西南的喀斯特山区,生存着苗、瑶、土家等许多少数民族,这些地方地表土层非常浅薄,一旦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就会导致石漠化。还有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也生活着蒙、藏等许多少数民族,一旦环境遭到破坏,也极容易出现荒漠化或沙漠化。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项目,首先要考虑生态保护问题。保护好周围的青山绿水、蓝天白云,也就保护了当地群众的最基本生存条件。许多少数民族村寨处在江河源头,保护好当地的生态,对全国的生态安全也有重要意义。保护生态,不仅需要提高全民环保意识,也需要符合当地实际的适宜技术予以支持。其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理念以及在传统民居建造中适应生态环境的策略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少数民族传统村寨的选址和布局顺应自然环境。如南方一些民族村寨坐落在依山傍水的半山坡,这样既不占耕地又可预防洪涝灾害。村寨下方田陌纵横,溪流漴漴,便于村民生产生活用水与劳作。村寨上方林木茂盛,利于涵养水源,以避免水土流失造成滑坡。侗族喜欢把村寨建在弯曲河道有沉积岸(即腰带水)的一侧,以近水利而避水患。一些民族把村寨周围的树木视为神树,严禁砍伐。有些大青树(高山榕)生长数百年,枝繁叶茂,成为村寨美丽的景观和标志。村内民居的布局一般依山就势、弯弯曲曲、层层叠叠、小巧而有气势。在建设时不破坏山体,房屋基础不平盖吊脚楼,道路不平修石阶,以顺应自然,保护生态。蒙古包的搭建也不破坏草原,搬走后不留痕迹,第二年野草生长如初。传统村寨这些保护生态的精髓在近些年来的新村建设中被人们忽视了。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所谓的新村,用建设城镇的思路规划山村,选址多用平地或用推土机推平山坡,道路很平很宽、房屋一排一排的整整齐齐,但周围光秃秃的没有树木、民居也没有特色,完全失去了少数民族村寨特有的神韵。

二、尽量节约资源和能源

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建造和使用,要尽可能少地消耗能源、资源,尽可能多地选用生态建筑材料,尽可能多地保留生态的使用功能,以达到节能与环保的要求。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建造本质是生态的,建筑材料多取之于当地,如木材、竹子、石头、黄土、茅草、毛毡等自然材料,这些材料简便易得,不需长途运输,既成本低廉又生态环保。但随着一些新技术和新材料的运用,少数民族民居的建造在随着时代发展进步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表现为对传统建筑的优点研究和继承得不够,有些建筑与民族传统脱节,与当地气候环境不太适应。

如我国南方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大多为干栏式建筑,所用竹子、木材大都取自自家山林,不用花钱或很少花钱。干栏式建筑一般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饲养牲畜,房屋四面通风,适应南方湿热气候,但也存在火灾隐患突出、卫生条件较差等问题。现在随着封山育林政策的实施和木材价格走高,全部用木材建设传统民居已不现实。近些年一些新盖的民居有许多优点,用钢筋水泥搭建也比较坚固,结构功能也有所改善,但样式单一,通风散热不如传统建筑。西南山区夏天的气候不太炎热,传统建筑靠自然通风基本能满足需要,但现在新建的一些钢筋水泥民居,里面很闷,不开空调就很难受,这就增加了能源消耗和群众负担。

我国西北以及西南的一些石山地区,许多民族的传统民居墙壁用黄土夯成。黄土墙的保温性和透气性很好,住在里面冬暖夏凉。西北地区的传统民居土墙很厚,便于抵挡严寒,节省燃料。在高寒、干旱地区,黄土墙的耐久性比砖墙差不了多少。但在近几年的民居改造中,人们把泥土房改成砖瓦房视为进步,但有的脱离当地实际。如西北、东北地区冬季非常寒冷,可是一些新盖的民房照搬厂房模式,砖墙砌得很薄,上面覆盖彩钢顶,看起来很漂亮,但太阳一晒热的要命,冬天又冻得要命,刮风下雨叮咚乱响,不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生土建筑是生态环保的,即便是房屋废弃了,黄土墙也可还原为土壤。国内外的一些研究成果也表明,使用一些现代科技手段可以使黄土墙的使用寿命与混凝土不相上下。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中,使用传统建筑材料加现代科技的方法,不仅可以节约建设成本,还有利于保持少数民族传统建筑的特色。如回族、土族、藏族的庄廓,维吾尔族的土坯房,朝鲜族的稻草房,彝族的土掌房、哈尼族的蘑菇房等等,墙体都是用黄土夯成的。在这些民族的特色村寨中,如果民居建筑没有黄土墙,其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我国山区的一些民族,传统民居大量使用石材,用石头砌墙,用石片当瓦,用石块铺路。在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造中,羌族把石头建造技术发挥到了极致。羌寨的石砌碉楼耸立千年不倒,传统民居全部用石片砌成,整整齐齐如同刀削一般。但在近些年的新村建设中,石头的作用被人们有所忽略。如有些小山村原来用石头砌成的房屋、院墙、石径小路很有特色,但在某些新村建设中,这些都被红砖、空心砖、白粉墙、水泥路所取代。有的还把各家各户大小不一、风格各异的小柴门改成了统一式样的铁大门,在两侧贴上耀眼的瓷砖。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即增加了建造成本和能源消耗,也破坏了山村原有的质朴、小巧、多样的自然风貌。有些复建的村寨为了体现民族特色,在水泥墙外表贴上碎石片,看起来像石头砌的一样,但给人的感觉并不真实,时间长了石片还容易脱落。有的村寨为了营造石板路效果,在水泥路基上铺上薄石片,多花钱不说,车辆碾压也容易破碎。石头带给人坚固、质朴的感觉是其它材料不可替代的。在山区使用石材简便易得、经济适用,我们主张在山区应尽可多地运用石材,可用现代技术弥补石材的一些缺陷。如用加钢筋水泥框架、加强筋等办法提高石砌墙体的抗震性,借用我国南方修弹石路或欧洲修石钉路的办法修建村内道路等等,这样就可以把石头的实用功能与装饰功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它成为建筑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使民居建筑在外形、用材等方面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有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三、大力发展绿色产业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核心是保护传统文化,根本是保护人。文化保护,不仅仅是保护了多少项目,更重要的保护自觉传承的文化生态。传统民居保护,也不仅仅是保护几个建筑物的问题,民居涉及千家万户,如果村民的文化保护意识不提高,收入得不到增加,没有他们的积极参与,这项工作就不可能有效开展。因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工作必须与发展结合起来,还要与生态保护(包括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与传统文化保护、与民生改善结合起来。产业发展是村寨发展的基础,根据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实际,发展绿色产业是个比较适宜的选择。

一是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业。少数民族村寨的优势是绿水青山、蓝天白云,环境较少受到工业污染。村民憨厚朴实,大多沿袭传统的耕作方式,很少施用化肥和农药,所生产的农副产品绿色环保,适应市场需求。特别是民族地区有许多地方特色优良品种,如黑龙江五常大米、新疆库尔勒香梨、内蒙古锡林郭勒羊肉、宁夏西砂瓜、广西沙田柚、武陵山区柑橘,云南普尔茶等等,民族村寨可以依托这些优势农产品资源,大量生产具有原产地标识的农特产品,这样比上工业项目更有利于保护环境,也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二是努力发展民族传统手工业。少数民族村寨有许多能工巧匠,他们用灵巧的双手,手工制作出丰富多彩的产品,如织锦、蜡染、刺绣、编织、雕刻、剪纸、乐器、服饰、金银饰品等等,以满足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的特殊需要。这些手工产品,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体现了少数民族的特殊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其生产技术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去,这些产品大多为生产者自用,很少走向市场。目前,随着旅游发展和人们需求多样化,可以充分挖掘民族传统技艺,依托这些民间手工技艺传人,发展民族传统手工业。所生产的产品,除满足少数民族群众自身需要外,还可作为旅游纪念品、礼品、收藏品。发展这类产业,不需要较多的投资,不污染环境,还能解决一些群众的就业问题,也有利于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三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自然风光优美、民族风情浓郁,在乡村旅游、休闲度假游中显示出独特的吸引力。去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可以观赏田园美景、呼吸新鲜空气、居住农家小屋、品尝乡土美食、观看民族歌舞,能够体验到回归自然、品味村寨文化的真实乐趣。在城市化比例越来越高,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文化活动越来越趋同的情况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景观价值、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会进一步凸显。因此,许多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都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首选产业,一些发展较好的村寨,旅游业也搞得比较成功。如云南西双版纳橄榄坝的傣族村寨、贵州雷山县的西江苗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程阳八寨的乡村旅游在全国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在乡村旅游中,特色民居成为吸引游客的一个亮点。湖北宜昌市车溪土家族村通过民居改造提升了旅游区品味,游客量年均增长10万人次,户均纯收入达到8万元,多的可达到30多万元,由原来的贫困落后村一跃成为当地的明星村。重庆的河湾古寨,农家乐在实施特色村寨保护项目后开始起步,一个只有180户人家的小村寨,一年游客达到60万人次,兴办农家乐的有40余户,效益最好的年收益已达100多万元。旅游是无污染的绿色产业,旅游业发展彰显了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的价值,反过来又促进了生态保护和民族文化保护语发展。

总之,绿色发展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得以保存的成功之路,也是这些村寨今后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王铁志)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责编:丁亦鑫、杨鸿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