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苗寨经营的文化启示

丹珠昂奔

2019年09月24日12:25  来源:人民网
 

9月,我到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调研。在此前的十多年里,由于工作原因,我曾多次到过这两个州。在黔东南调研的多个点上,甚至在一路的行程中,我一直在思考多年来思考的民族文化问题。“纸上得来终觉浅”,文化问题也是如此。假如能够真正认识包罗万象、众说纷纭的文化,实现民族文化的科学保护、传承、发展,仍然需要我们走进生活,走进百姓,走进火热的改革开放实践。

黔东南的实践,我以为有一定的普遍性。

一、 传统文化何以成为宝贝?

西江千户苗寨已有全国性的影响,我在2007年来到这里时,这里还显得破破烂烂。在贵州举办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期间,我也来这里考察。晚上,看着灯火通明的寨子,我说:“景观美轮美奂,火是隐患,防火是头等大事。”我问此次随行的同志:“现在怎么样?”他们说,现在解决的非常好,采取了现代的包括智能的一些方法,哪儿出现火情,五分之内就可以施救。我又问:“群众的收入怎么样?”随行的同志回答说:“现在的西江苗寨可不得了,千万以上的有10几户,百万以上的有几十户,50万以上的有几百户,家家都是万元户。”我还有怀疑:“此话当真?”随行的同志说,绝无问题。

这是多大的变化!良久,我说:“西江应该感谢自己的祖先,给自己的子孙留下了如此丰厚的文化遗产。很清楚,没有这连片的苗家寨子,也就是苗族的建筑艺术群,就没有今天的西江;没有苗族精美的蜡染、刺乡、银饰艺术,就没有今天的西江;没有苗族人民多彩的生活风俗和饮食文化,也没有今天的西江。”

我研究文化(主要是藏族文化和民族文化)近40年,在国家民委10多年分管文化宣传工作,几乎走遍了所有的民族自治地方,一直在关注研究传统文化与现实的关系、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国家整体的文化政策与具体的民族文化发展的关系等——这些东西,学术研究中似乎都已解决,但一进入实践,就显得五花八门,落不了地,更进入不了百姓切实的文化生活。甚至出现了,强调保护传统文化的被人骂:“饭都吃不饱,留那玩艺儿有什么用?你们住在高楼里吃香喝辣,让人家吃不饱饭的百姓保护,用什么保护?怎么保护?”强调开发利用发展的,也被人骂:“祖宗留下的东西你开发什么?用文化来赚钱,缺不缺德,亏你们想得出。”传统文化在一些地方成了“鸡肋”——扔了,不忍,毕竟这是祖先所留;不扔,亦怨,背着如此包袱,何时能进步,进入现代社会,过上好日子。

文化是个综合体,假如单纯地用一个角度认识、从一个层面设计、从一个层面操作,都有可能出现偏颇。这些认识都是当时社会存在的反映。

今天,完全变了,现在传统文化不再是“鸡肋”、包袱。我在一个银饰工艺车间,看着几个正在干活的工人问:“传统文化,比如说你从事的苗族传统银饰工艺,与你们到底有什么关系?”他不假思索地说:“饭碗哪,没有这个银饰工艺,我们就没得饭吃了!”这个老板是当地人,他吸纳了20多位工人,有些就是异地搬迁户。工资也以技艺水准而定,初学的一个月1500元,再往后就有3000元,4000元甚至8000元一月。我说,你们的工作,很有价值:一是吸纳了劳动力,尤其是解决了异地搬迁人员的就业问题,为我国的脱贫攻坚事业做了贡献;二是传承了苗族银饰技艺,也就是传承了苗族银饰工艺文化,重要啊;三是为社会做了贡献,一锤一锤敲出了这么精美的艺术品,产品销到了国外,一举数得啊!

传统文化成了宝贝,它何以成为宝贝?关键在开发、利用、点化、转化、升华、创新。贵州的不少民族自治地方在打乡村旅游牌,打造乡村旅游,民族文化是基本依托,其过程有两点很重要:一是现代消费观念,一是现代审美习惯。是游客选择你,不是你选择游客;你的做法合路子,游客蜂涌而至,你的做法不合路子,游客扬长而去。就如此蹊跷,如此残酷,一点办法都没有——这就是市场。贵州的苗寨自然地加入了现代元素——道路、住宿、餐饮、娱乐方式等。寨子建筑的结构没变、形态没变,但内部的装潢变了,管理的人变了,经营的理念变了。文化的传统性与陈设、消费理念的现代性有机结合。便危险也在其中,假如村村如此,寨寨相仿,搞同质化竞争,便自然进入死局。

实际上,传统与旅游、文化与经营的结合,变与不变是根本,不变仍然是静物,变就可成为“活物”;有些东西可变,有些东西不可变,假如随意变,你这个文化也就可能毁了。需要有精彩的思路、精准的把握、精妙的操作。良方不在天上,而在于合理空间的给予和适度、准确地推进发展。也就是说,传统文化是重要的资源、资产、资本,弥足珍贵的宝藏、宝贝,这是我们保护、传承和发展它的绝对理由,至于如何科学使用,需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成龙配套的民族特色和高质量的开发是关键。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能深刻地体味到,苗、侗等黔东南的民族是十分热爱本民族文化的,从他们的穿着、语言、住房、风俗,都充分体现着这一点。比如,苗族以蚩尤为祖先,不少汉族同志似乎不太理解。蚩尤与黄帝有涿鹿之战,那是早期的部落战争,可知苗族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成员。对此,我们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给予科学、合理而周到的解释。热爱自己的民族及其文化是一种高贵的品质,本民族是本民族文化保护的主体,也是开发的主体,他们才是民族文化这一宝贵资源的真正守护神。

二、两个生态共同保护、共同建设才是正确的发展道路

黔东南有良好的文化生态基础。首先,文化的类型较为齐全。此意味着它的传统文化生态效用仍然在保持。2005年该州进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涉及到语言、民间文学、传统音乐、舞蹈、美术曲艺、杂技、工艺、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人生礼仪、岁时节令、信仰、体育、游艺、传统医药等16个大类,4392项。比如,9个世居民族的传统节庆就有215个,512个活动点,其中1万人以上参加的节庆活动就有114个、282个活动点。

其次,有一些有份量的文化遗产。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个。已获命名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308个,其中国家级94个,省级214个。有国家级非遗名录53项72个保护点,像全国著名的侗族大歌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48人,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19处,有11个“苗族村寨”、10个“侗族村寨”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有409个中国传统村落,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个国家历史文化名镇、7个国家历史文化名村、2个国家级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州内保存鼓楼400多座、风雨桥300多座,戏楼、踩鼓堂、芦笙堂、斗牛场等民族民间文化设施可谓遍及村村寨寨。这在全国自治州中是名列前茅的。

黔东南也有良好的自然生态基础。境内原始森林保存完好,拥有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级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多处,森林覆盖面积68%。这对481.19万人口,居住着苗侗汉等47个民族,少数民族总户籍人口占总人口比例81.1%,而面积只有3.03万平方公里,有一个市15个县的自治州确实不易。因为,2014年时,境内贫困人口还有120.64万人,到2019年已减到28.6万人,2020年预计将全部脱贫。这任务是何等艰巨、何等伟大!

尽管黔东南还有繁重的脱贫攻坚任务,但从两个生态保护和建设看,仍然值得深入思考:

其一,认识两个生态的功能和价值是前提。生态是什么?生态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说:“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同理,对于人文环境这个生命共同体来说,人的命脉在文化,文化的命脉在信仰,信仰的命脉在追求,追求的命脉在创新,创新的命脉在智慧,这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精神文化基础。构成文化生态的要素就是语言、文学、艺术、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信仰就是哲学(包括宗教)、主义,追求就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审美,创新就是以科学为基础的人类的不断探索和发现,智慧就是人类持守正道、不断积累丰富的道德精神和方法。

保护自然生态就是保护我们自己,发展自然生态就是发展我们自己;同样,保护人文生态就是保护我们自己,发展人文生态就是发展我们自己。就人类而言,最大的政治是保护自然环境、自然生态和保护人文环境、人文生态,因为,地球是人类生存的皮,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你把自己生存的“皮”(环境、生态)搞坏了,你也没地儿去了,你也就完蛋了。历史的现象是,自然生态恶化,人文生态必然走向恶化;人文生态恶化,自然生态也必然走向恶化。自然是万物生存的基础,自然也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人类走向幸福、获得幸福的基础;同样,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适应自然与自然斗争的过程中,发现了与自然相处的思想和方法,不断地在协调、平衡着与自然的关系,形成了可贵的人文生态,人文生态自然也是人类生活的基础,走向幸福、获得幸福的基础。

其二,我们今天的工作要与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相衔接。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发展,始终在一个具体的时空点上,上与历史相衔,下与未来相接。时代的断面只宣示我们在这个时代发展的程度。但毫无疑问,一切发展,都要用自己的双手去进行。我们既要看到这个时代断面上的差距,也要明晰地懂得未来的目标和任务。

马克思主义者的崇高社会理想是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和精神财富的极大丰富、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进而实现人的本质。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和精神财富的极大丰富,都要靠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具体发展去实现,本质上是一个不断推进、不断丰富的过程,没有这个历史的发展过程,一切均无可能。因此,我们发展的每一个历史进程都是在做物质和精神的丰富工作——所以,这一使命是极其伟大而壮丽的。物质的丰富要靠历史进程中每个民族、每个国家、每个历史阶段生产力的发展,科学的发现和创造,同样,精神的丰富也要靠历史进程中每个民族、每个国家、每个历史阶段精神、文化的丰富、发展和创造。在此意义上,中国的经济发展在为共产主义最高阶段物质的极大丰富在做贡献,同样,中国各民族文化的发展,也在为共产主义最高阶段精神文化的极大丰富在做贡献。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工作与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的衔接和联系。假如我们看不到这一点,不能珍视这一点,我们就不是一个合格的马克思主义者,因为,大民族主义者不愿看到这一点,狭隘民族主义者看不到这一点。然而,脱离了这一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就脱离了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共产主义必然是两个生态共生共优、相得益彰,更为优美和谐的社会。良好的自然生态和物质文明是人类实现解放的前提,良好的自然生态和精神文明是人类实现解放的根本。试问:喝不到无污染的水、呼吸不到净洁的空气、吃不到无污染的食品,人民如何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类又如何实现解放?污染和人类自造的一切生态恶果,都是人类套在自己脖颈上的枷锁,特定的历史阶段我们不得不带着这个枷锁拼搏、苦斗,以修正自己的失误,但我们的目的是尽快地打碎扔掉这个枷锁,因为带着枷锁的奋斗必然是艰难的奋斗;假如枷锁变成了绞索,我们只能等待毁灭。这样的风险是存在的,但现代人类绝不能走这样的路!

其三,只讲一个生态是不全面的,生态的统一性,也告诫我们建设和斗争的系统性。破坏了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就等于断了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后路。恶劣的自然环境实现不了人的解放,恶劣的人文环境同样实现不了人的解放,更不可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生态是互补的。生态要求有完整的循环系统。习总书记说:”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我们一定要完整交给后人。“”古人讲‘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要’。中华文明延绵至今,正是因为有这种根的意识。现在,很多行为表现出对历史文化的无知和轻蔑,做了不少割断历史文脉的蠢事。“ 我们决不能再做割断历史文脉的”蠢事“。

生态存在,有些文化不保自存;生态不再,有些文化,虽保难存。自然生态是个环境,人文生态也是一个环境,环境是一个特定的区域中存在的物种、相关因素整体的良性互动的产物。要将其切实地放归那个拥有它使用它的地域和人群,让他们自由而正常地发育、发展,保持,产生其生态的功能。那种用盆景式的、单一的、隔离的、囚笼式的保护不符合生态发展规律,均将无济于事。反言之,你要破坏生态,生态就会惩罚你,你的破坏有多深,它的惩罚就有多重。而保护的最高境界就是将其放归具体的生态环境。假如一片森林是个自然生态环境,那里有我们看得见的乔木、灌木、花草、苔藓,和看不见的微生物。同理,我们要清楚,什么是文化生态看得见的乔木、灌木、花草、苔藓,什么是看不见微生物——在一个共生的生态链条中,一者的灭失,将是另一者灭失的前提。按照马恩所说,人类从自然共同体到异化的共同体,再到自由的共同体,始终在自然界奋斗,因而也始终是依赖特定环境的奋斗。靠自然生存、成长、发展,就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

三、法规政策落地,才能深度引导群众

多年前我到贵州调研时,一些干部担心,民族文化方面的话说多了,事做多了,会不会违犯民族政策?有一位同志甚至直接来问我,把民族特色搞浓了,别人会不会认为你有民族主义倾向?我说:你们担心的东西不存在,甚至说根本不存在。实际上,黔东南在这些方面实际做了不少工作。比如,他们先后颁布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村寨保护条例》、《黔东南州镇远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关于守住两条底线用好两宝贝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决定》、《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优秀传承人管理办法(暂行)》、《黎平县侗族大歌保护办法》、《黔东南国家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保护办法(2017-2020)》等政策法规,为民族文化的保护发展提供保障。吃了定心丸,才可以放开手脚做事。

其一,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判断事情,重要的是要有“合宪性审查”,只要是符合《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精神的,我们就要坚决地推进,对于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同样如此。不能以“省里那位领导说”、“州里那位领导说”甚至“县里那位领导说”阻隔了《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精神的贯彻,尤其是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发展、弘扬方面。人民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主体,而作为多民族国家的人民是以民族的形态存在的,因而文化也自然地以民族单元的形式存在。56个民族是法定的民族,不容质疑,因而56个民族的文化也是法定的文化,同样不容质疑。56个民族都是平等的国家主人,这个平等,既要体现在政治上,也要体现在经济、文化上。所以,我们说,尊重一个民族就要尊重他的文化,发展一个民族就要发展他的文化,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的主题体现的就是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共产党说到就要做到,也一定能够做到。”体现的也是这一点,即我们谈的中华民族的事业,是中国各个民族的共同事业,而不是某一个民族或某几个民族的事业。所以,对于民族政策、民族文化政策的宣传学习还要深入,尤其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包括民族文化政策,准确理解、科学把握、全面贯彻,深度引导群众,要定其心,使其稳预期、图长远,而不犹豫、防范。搞短期效益,同样不利于民族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二,旗帜鲜明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中华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会议的讲话中说:“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这一概括的重要意义在于回答了什么是中华文化,即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简洁而有力地概括了中华文化的内涵特质。同时,他说:“不让一个民族认同本民族文化是不对的,认同中华文化和认同本民族文化并育而不相悖。”这一表述,阐明了在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本民族文化认同与国家整体文化认同的辩证关系和发展方向。一个民族之所以称其为民族,自然具有其作为一个民族的基本要素。习近平总书记说:“把汉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忽略少数民族文化,把本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缺乏认同,都是不对的,都要坚决克服。”

总书记所讲的 “把汉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把“本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之所以不对,之所以要坚决克服,就是因为这种思想观念很容易使自己从思想认识上滑向“两个主义”,即大民族主义(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总书记讲的很有现实针对性,我们在实地调研中发现,这两种情况不但在群众中有,干部中也有,不但在一般干部中有,领导干部中也有。“把汉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就自然地漠视、排斥少数民族文化,使少数民族同志认为你是在打着“中华文化‘的幌子搞同化;”把本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就自然地回避对中华文化(中国各民族文化)的认同,实际上滑向了狭隘民族主义。假如不从本质上解决这一问题,所谓中华文化认同便会成为空话。

习近平总书记说:“加强民族团结,要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反对‘两种主义’的问题,从共同纲领到现行宪法都作了规定。大汉族主义要不得,狭隘民族主义也要不得,它们都是民族团结的大敌。大汉族主义错误发展下去容易产生民族歧视,狭隘民族主义错误发展下去容易滋生离心倾向,最终都会造成民族隔阂和对立,严重的还会被敌对势力利用。”我们要始终坚持积极向上的科学的民族文化思想,不能让一些错误的、似是而非的思想左右我们的行动。

贵州的苗寨经营,进行了民族文化资源的充分调动,因为,他们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进行了通过旅游开发民族文化资源致富的道路,因为,致富是每一个百姓所向往的事;进行了民族文化资产、资本的个人所有和整合开放的结合,使老百姓的利益得到了保障;进行了保存基础上的转化、利用、创新,使苗族百姓在认可自己文化的基础上,有意识、为自己、有情感、有温度的保护;进行了传统文化和现代声光电的给合,使传统文化喜闻乐见、风韵依旧、亲切如故,而现代的理念和手段同样清新生动、熠熠生辉、光彩照人;进行了党和政府的有效引导、主导、辅导、指导,公司的策划、经营、推广、市场运作;进行了百姓的充分参与,男女老幼,行其中、尽其责、得其安,参与诸方各有其功,各有其业,各有其利,故而上下合而左右通,和谐畅达。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人民的精神家园,是长久之计。因而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也是长久大之计。中国也将进入知识社会,文化是知识社会的土地、矿产资源、资本,弥足珍贵;保护是美德,传承是功德,开发创新就是大德——只有如此,才可保证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长流不息,人民的精神家园多彩长青。

本文作者为国家民委原副主任、党组成员,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族文化学者。

(责编:赵亮、董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