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旅游频道_权威全面报道旅游>>专题>>福建原中央苏区县发展之路

红色福建科学发展新跨越

2014年01月08日11:12        手机看新闻

福建是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关于原中央苏区范围认定的有关情况》,福建省已经审批确认和可以确认为中央苏区范围的县(市、区)共37个,其中,面积全部或绝大部分属于当年中央苏区范围的有:龙岩市的新罗区、长汀县、连城县、上杭县、永定县、武平县;三明市的建宁县、泰宁县、宁化县、清流县、明溪县;南平市的武夷山市、光泽县、邵武市。面积大部或一部属于当年中央苏区范围的有:龙岩市的漳平市;三明市的沙县、将乐县、永安市;南平市的建阳市、浦城县、建瓯市、松溪县、政和县、顺昌县、延平区;漳州市的平和县、诏安县、南靖县。面积一部属于当年中央苏区范围的有:三明市的三元区、梅列区、尤溪县、大田县;漳州市的漳浦县、云霄县、芗城区、龙海市、华安县。此外,福建还有4个县历史上与中央苏区有密切关系,但要明确认定为中央苏区范围尚有一定难度,建议视同中央苏区考虑,它们是泉州市的安溪县、南安市、永春县、德化县。历史上按隶属关系不在中央苏区范围之内,但建议在实施有关规划时比照享受有关政策的县(市、区),福建还有11个,分别是宁德市的福安市、福鼎市、蕉城区、寿宁县、霞浦县、周宁县、柘荣县、屏南县、古田县,福州市的连江县、罗源县。以上县、市、区,是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最早或较早建立了根据地、进行了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并且同中央苏区毗邻或具有重要渊源关系的老区的一部分,虽然按隶属关系不在中央苏区范围之内,但建议在实施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时比照享受有关政策,给以相应扶持和优待。

一、福建中央苏区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在如火如荼的土地革命时期,福建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区域上占据了当年中央苏维埃共和国的半壁江山,而且在土地革命的斗争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

第一,福建中央苏区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实践基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张闻天、彭德怀、陈毅、叶剑英等在这块红土地上领导进行了建党、建军、建政和土地革命、武装斗争的伟大实践,积累了治党、治政、治军和进行经济、文化建设的丰富经验。

第二,福建中央苏区是中国共产党进行中国革命道路探索,形成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发祥地。在这里形成了一批对中国革命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理论成果,1929年12月的古田会议决议是我党解决了在农村环境下从思想上建设无产阶级政党和革命军队的纲领性文件;1930年初毛泽东在上杭古田写成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提出了中国革命要以农村为中心,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还有《反对本本主义》、《才溪乡调查》、《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都是中国共产党人重视调查研究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重要成果,也是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的重要标志。

第三,福建中央苏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重要的政治基石。在这块土地上成立了两个省级苏维埃政府,领导苏区人民进行了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教育建设,成为实施人民当家作主、执政为民的重要实验基地。苏维埃政权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将关心群众生活,为群众谋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穿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的形象,真正体现了人民公仆的风范,党与人民群众保持着“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的密切关系。苏维埃政权以强大的感召力,使人民群众“如同铁屑之追随于磁石,”凝集在苏维埃的旗帜之下。

第四,福建中央苏区是红军的故乡和将军的摇篮。里程碑式的古田会议在这里召开,形成了建党建军的纲领性文件,开始了创建新型人民军队的步伐,人民军队从这里走来。红一方面军的各个军团都在福建战斗过。共和国众多开国元帅、将军曾经在这些苏区县战斗过。开始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革命战争的战略和战术原则,积累了开展游击战、运动战的丰富经验,为党的人民军队、人民战争理论的创立尊定了重要的基础。福建中央苏区县先后有10多万人参加红军,创建了红九军、红十二军、红二十军、红二十一军、新十二军、红十九军、红七军团等正规红军及大量地方武装,有近3万福建子弟兵参加了长征。在这块红土地上成长起了一大批福建人民的优秀儿女。

第五,福建中央苏区是中央苏区重要的经济中心。长汀被誉为中央苏区的“红色小上海”;宁化素有“苏区乌克兰”之称,物产丰富,保证了中央苏区的后勤供应,为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战争提供了大量物力和财力的支持。仅在第五次反“围剿”期间,苏区县为支援红军而收集的粮食就达数十万担之多。福建苏区人民踊跃参军、生产和支前,涌现了“中央苏区模范乡”一上杭才溪等先进典型。

第六,福建中央苏区是中央苏区的东北门户。1929年3月,在长汀召开的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决定在闽西、赣南实行“公开割据”,作为“前进的基础”。这就孕育了后来中央苏区的蓝图。1931年进行的第二、三次反“围剿”战争,闽西苏区是主战场之一,随后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首府虽然设在瑞金,但长汀实际上起着“第二红都”的作用。1932年4月,毛泽东率中路红军攻克漳州,对于中央苏区的巩固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四次反“围剿”战争胜利后,彭德怀率东方军入闽作战,取得了“赤地千里、筹款百万”的重大胜利,后成立闽赣省苏维埃政府,使福建中央苏区进一步成为中央苏区的东北门户和“战略的锁匙”。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开始后,福建中央苏区是中央苏区东部第一道防线的主战场,长汀和宁化,是驻在此地的中央红军进行长征的出发地。

第七,福建中央苏区人民以巨大的牺牲和无私的奉献,为建立和巩固中央苏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支撑起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半壁江山。福建中央苏区仅闽西、闽西北就有革命基点村1485个,在册革命烈士28406名。被国民党反动派毁灭村庄达834个,烧毁房屋18.8万间,被灭绝6万余户,被杀害17余万人,五老人员21785人。反“围剿”战争开始后,为了保卫苏区胜利果实,参加红军上前线,成为苏区青壮年男子的光荣。从1932年春到1934年9月,福建苏区参加红军的达15万之多。牺牲的烈士有4.2万多人。如彭德怀所称赞的,先烈之血,浇成了革命之花。福建苏区人民同整个中央苏区人民一样,在那艰苦的岁月里,作出了震撼天地的奉献和牺牲,书写了光耀中华的伟大历史篇章。

二、研究福建中央苏区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92年来,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持续不断的伟大奋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中央苏区的辉煌历史,既是中国革命斗争史上的一大奇迹,也是福建党史上的最大闪光点;既是福建人民的巨大光荣,也是弥足珍贵的历史财富。作为这片红土地上的后来人,应牢固树立历史的责任感,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弘扬革命历史,传承革命传统,发扬革命精神的历史任务,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来自历史的精神支持。

首先,必须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努力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中央苏区时期是党的群众路线形成的重要阶段,正由于我们党忠实地践行群众路线,从而构建了党与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党是鱼群众是水,鱼一刻也离不开水。如果没有人民群众对党对革命的支持,党就会变成无水之鱼,党的革命事业就不可能取得成功。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党和革命事业的力量之源,胜利之本,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反复强调,“我们对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的生活问题,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因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是人民群众的铜墙铁壁铸就了中国革命的辉煌历史。同样在实现中国梦的历程中,人民群众依然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所以,共产党员务必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真正做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特别要通过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党的群众路线的教育,增强宗旨意识和人民意识,克服和消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其次,必须大力弘扬苏区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在血与火的革命战争年代,在共产党人、苏维埃政府和人民群众为创建和保卫苏区的英勇斗争中,形成了闪耀着时代光芒的苏区精神。苏区精神包含着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传统,和联系群众。执政为民的优良作风,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具有历久弥新的品格,在新的形势下仍然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社会思潮更加纷繁变幻的今天,大力弘扬苏区精神,唱响旋律,对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再次,必须进一步打响红色品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

中央苏区是福建党史的重要特色,也是福建省的响亮品牌,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原中央苏区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和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原中央苏区的经济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但由于受自然条件和历史因素制约,大多原中央苏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仍相对薄弱,与沿海地区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为此,2013年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作出了“进一步支持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加快发展”的决定,采取继续加大政策扶持,探索新的发展路线,大力弘扬“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精神,进一步形成推动发展合力等有力措施,努力使省级扶贫工作开发工作重点县的经济总量、财政实力、城乡居民收入、生态环境质量迈上一个新台阶。省委、省政府的这一决策对于原中央苏区地区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应充分认识到红色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又能持续发挥作用的资源,既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也能化成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力量。必须充分利用红色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强对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按照省委、省政府所提出的“百姓富、生态美”的要求,为力争2020年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

(责编:赵淑霞、徐婵)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