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旅游频道_权威全面报道旅游

史前文明“活化石”——古老的钻木取火技艺

2014年01月20日09:12        手机看新闻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钻木取火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钻木取火

有古籍记载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有钻木取火的技术。黎族人民从3000多年前迁入海南岛,就一直传承着钻木取火的技术,至今还有钻木取火技艺的传承人。钻木取火现有手钻、弓钻和绳拉钻三种方式,工具由两部分组成,一个为钻火板,一个为钻杆或弓木。二者配合才能取出火来。钻火板要选择干燥易于燃烧的木料——山麻木砍制,在一侧挖若干小穴,穴底为流槽,火星由此下落;钻竿(或弓木)用硬杂木制成,要粗细适中,下端略尖,如圆锥状。取火时,用脚踏住钻火板,将钻竿插在小穴内,以双手搓动钻火棒或弓,由机械能转为热能,其温度达到一定高度时,空气中的碳、氢或炭氢化合物燃烧。刚刚发生的火星极其微弱,肉眼看不见,为了使看不见的火星变成旺盛的火焰,必须有一种媒介物,即用易燃的芯绒、芭蕉根纤维、木棉絮等引燃,而且还要不失时机地用口吹气助火苗燃烧,才能达到取火目的。钻木取火技艺在现今生活中虽已少见,但人们流落荒野时仍可实用。对考古学、历史学的研究尤有重要的价值。

来源:地方供稿

(责编:高丽、连品洁)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