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旅游频道_权威全面报道旅游

塔里木河古渡口:以古渡文化为支撑打造旅游景区

2014年03月02日08:35    来源:中国新闻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塔里木河古渡口:以古渡文化为支撑打造旅游景区

塔里木河古渡口:以古渡文化为支撑打造旅游景区

图为初春依然凝固在银色冰下的塔里木河。 杨东 摄

题:探访塔里木河古渡口:以“古渡”文化为支撑打造旅游景区

汽车小心翼翼地从岸上下到冰面上,循着辙印缓缓地驶向对岸——素有“无缰野马”之称的塔里木河,初春依然凝固在银色的冰下,格外安详温顺。

在塔河没有桥的漫长岁月里,人们过往靠船摆渡。这里是新疆阿拉尔境内的第三个渡口。

古丝路几条道都曾在阿拉尔交汇,横渡塔河行程大大缩短。华夏文明踏着丝路传播到遥远的世界,驼铃和马蹄声穿越时空,留下了厚重的历史,渡口是有力的佐证。

阿拉尔境内的塔河段有三个古渡口。一个在肖夹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十六团),一个在阿拉尔市东南角的塔里木大学东侧,第三个在十三团十二连。

1949年冬,原八路军一二九师三五九旅改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野一兵团步兵五师,从酒泉步行至阿克苏,扫除战乱,建立新政权,发展生产,又挺进阿拉尔,大举开发,于1953年6月创建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2002年9月,国务院批复在一师塔里木垦区设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直辖市阿拉尔,实行“师市合一”管理体制。

以往摆渡的船用一根粗壮的胡杨木掏空制成,容量小,不安全,维吾尔人称其为“卡盆”。第一师开发塔里木初期,摆渡的船同样采用胡杨木制成,先进技术和工具令其承载量大、安全。此类船共有5艘,胜利一、二号摆渡人,每艘每次可以摆渡40—50人;胜利三、四号连在一起,摆渡机动车;胜利五号监测塔河水文情况。

塔河自西向东绕塔克拉玛干大漠北部蜿蜒于塔里木盆地,上游地区多为起伏不平的沙漠地带,河床由百米的细沙构成;来自于冰山的融水含沙量大;河水大小每年、每季不同。上述因素加上月球引力的作用,致使河床宽窄无常,河床时常摆动,故得名“无缰野马”。

因渡口周边没有特别的建筑物,只是相对牢固一点的岸而已,河床时常摆动使渡口在十公里上下时常移位,摆渡并不顺畅,往往要在塔河两岸滞留数日方能通过。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军人们用胡杨木架成了塔河上的第一座大桥(现塔河1号桥位置),建成一个月,洪峰汹涌而至,一夜之间大桥化为乌有。70年代中期,在肖夹克西约10公里处架起了塔河上的第一座钢混桥,几年后,河床改道弃桥向南,桥孤零零地横亘于沙滩上,诉说无奈,被迫再度用船摆渡……

1981年,在塔里木大学东南一公里处架起了1.6公里的钢混桥,迄今,仍然以扼守纵深塔里木的咽喉自居,发挥着巨大的作用;80年代末期,经综合治理,逼使塔河水再度回到十六团的钢混桥下流过;2007年8月,全长425公里的中国第二条沙漠公路———阿拉尔至和田的公路贯通,在塔河1号桥西约8公里的地方飞垮了2号桥。

2008年秋,沙雅直通阿拉尔连接图木舒克的G217线贯通,在塔河1号桥东约90公里的地方飞垮了第三座钢混桥——至此,“塔河摆渡”成为“文物”淡入人们的记忆深处,唯有十三团二连的渡口仍然顽强地坚持,证明着“桥”的先进、便捷。据悉,在此古渡口位置建3号大桥项目已经国家批准,今年入夏投建。大桥贯通,塔河古渡将成为旅游景区——千百年带给人们福祉的塔河,与时俱进地向人类捧上一份全新的关爱……

据了解,第一师阿拉尔市借“丝绸之路经济带”东风转变发展方式,确定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点加速发展,并确立了“阿拉尔十景”,该处为“塔河古渡”。十三团将在古渡口以东约10公里的河湾,建设以“古渡”文化为支撑的“塔河第一浴”浴场,供游客游览娱乐休闲度假怀古,食宿歌舞乘船沐浴玩沙……

站在河堤上极目四望,阳光明媚,天蓝风清,感觉塔河似在舞动;沙丘、沙滩、河岸、林带、农田……坚冰错裂,咔嚓作响,由近向远,惊心动魄,催人遐想。(记者 杨东)

(责编:石国庆、张希)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