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观约取
在日前召开的南京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上,有关部门提出,南京市将于明年完成“殷墟甲骨127坑研究整理旧址”的修缮工作,并推动其对外开放。
很多人都知道,殷墟位于河南安阳,“殷墟甲骨127坑”的研究整理旧址怎么会位于南京呢?这个旧址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民国遗迹呢?
据透露,“殷墟甲骨127坑研究整理旧址”就是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旧址。而原中央研究院建筑群,是如今位于南京市政府大院西侧、鸡鸣寺路口的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大院(北京东路39号)。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这里探访。成立于1928年的国立“中央研究院”,是民国时期最高学术研究机构。位于北极阁山下的“中研院”建筑群陆续建成于1931年—1947年间。
走进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的大院,隔着一片花圃和大门正对着的就是原“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大楼。大楼为仿明清宫殿式建筑,高三层,平面呈长方形,单檐歇山顶,屋面覆盖绿色琉璃瓦。大楼由杨廷宝先生设计,建于1936年。大门两侧各有一座汉白玉麒麟雕像,有人认为它们是圆明园遗物。
“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大楼就是“殷墟甲骨127坑研究整理旧址”,墙上已经挂了写明这一身份的铜牌。如今,这栋大楼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使用。
旧址位于
中科院南京分院
在哪里
“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28年成立于广州,先后辗转北平、上海等地,1934年“定居”南京,1936年搬入这座大楼办公。大楼投入使用没有多久,就迎来其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项使命——殷墟甲骨“YH127坑”室内发掘。
江苏省甲骨文学会原会长徐自学在其文章中介绍,“中研院”史语所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主管殷墟发掘。从1928—1937年,“史语所”先后组织15次殷墟科学发掘,其中第12次发掘发现了“YH127坑”,此坑被誉为殷商王朝甲骨的“档案库”。
1931年起就从事殷墟发掘考古工作的石璋如先生回忆,1936年6月12日,“史语所”学者在河南安阳小屯东北地带发现了一座巨型甲骨窖穴,编号为“YH127坑”。由于该坑实在太大,无法在当地进行整理挖掘,学者们只好将其由甲骨坑变成甲骨柱,通过铁路运送到南京“中研院”史语所。
“YH127坑”运送难度很大。从1936年6月12日在安阳发现,到7月12日“YH127坑”运抵南京,整整花掉了一个月的时间。
“YH127坑”
整体搬到南京
从哪来
殷墟发掘以来
最重大收获
运抵南京后,董作宾、梁思永、胡厚宣等诸位学者迅速在“史语所”展开室内发掘。发掘的结果令人狂喜,“YH127坑”属殷商武丁时期埋藏,一共清理出甲骨17096片,占“史语所”15次发掘出土甲骨片总数(24918片)的68.6%。而在百年来殷墟出土甲骨片总量中,“YH127坑”的甲骨数量则占十分之一还多。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毕生从事甲骨文发掘的考古专家刘一曼评论,“YH127坑”是殷墟发掘以来最重大的收获,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YH127坑”甲骨卜辞内容非常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战争和社会生活等方面,为甲骨学、古文字学和古代史研究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资料,极大推动了甲骨学研究的发展。
“YH127坑”在南京的室内发掘,也使南京成为甲骨学发展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城市。石璋如老人生前曾风趣地说:“大家闭目想一想,除了安阳发掘出土大批甲骨文之外,还有什么地方出土过大批甲骨文,恐怕只有南京了!”(于峰 金陵晚报首席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