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旅游频道_权威全面报道旅游>>专题>>2014峨眉山春季旅游

马象组合与成功之佛

2014年03月14日15:25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草薰风暖摇征辔,金戈铁马取城池。甲午马年,新春伊始,人们互祝“马到成功”,图个彩头。

在象棋的世界里,纵横捭阖的车,与威风八面的马,常让胜利的旌旗飘舞于城池之上。但在人生这个更为宽广的棋盘之上,最终的幸运与圆满之神垂青的却不是车马组合,而是马象组合。

这是因为,车虽勇猛无俦,但却见子打子,而无深谋远虑。马有八面威风,也稍懂沙场智慧,蹩脚时韬光养晦,卧槽时暗藏杀机,但总体而言,马和车都是只顾谋取眼前胜利,而缺乏长远目光。

那么,相较于车马组合,马象组合为什么能笑到最后,一直成功下去呢?它们和普贤菩萨、和成功之佛悠悠什么关系呢?

让成功更诗意化常态化

我们身边似乎也有这样一类人,取得了所谓成功,诸如财富、权势、名望等等,之后,又感叹失去太多,没有了追求成功过程之中的充实、喜悦和激情,变得焦虑、空虚,无所依归,这是成功吗?这不是成功,至多只是短暂的取胜。

武艺高强,而马到成功,是片面强调智、行,可能会有迅速的胜利,不会有真正的成功;安贫乐道,静坐枯禅,是片面强调悲、智,可能会完善人格,却难有事功,不会有真正的成功;见蛇冬僵,入怀暖之,是片面强调悲、行,可能会因愚痴而事与愿违,不会有真正的成功;南辕北辙,买椟还珠,是片面强调愿、行,可能会不识方向和价值,走向成功的对立面,比失败还惨!只有悲、智、愿、行统一,才是人成、事成和佛成的成功,这才是真正的成功。我们祝福朋友马道成功,而真要成功,那还得悲、智、愿、行,不可偏废,如马迅捷,如象厚道,才是安然的成功,完善的成功!

战争需要兵法,生活却是诗歌。要想不战而屈人之兵,让生活中的胜利与幸福来得更诗意化,常态化,那就需要象的深谋远虑和敦厚风范。马象组合中,马更多张扬的气势,而象更有仁者的风范;马更多征战的勇猛和智巧,象更重建构的踏实和长远。马到成功固然可喜,象到成功,再添沐风而舞的超然与宁静。

其实,成功有竞争和进取的一面,如马;更有共赢与和谐的一面,如象。《周易》坤卦卦辞有言:“地势坤,君子当以厚德载物。”君子就是古代对成功人士的称呼,讲的是君子要有大地包容万物,生养万物的德行。释迦牟尼以大象自比,普贤菩萨乘象降临,不正是基于大象这种这一德行吗?孔子为成功立了三个层次,即立德、立言和立功,称为“三不朽”。“三不朽”中“立德”居首,这个德,就是厚德载物的德。以象为喻的佛法除了说精进,还说布施,道理也一样。简单地说,真正的成功,是竞争取胜、和谐共生的结合,实质就是德行和智慧的结合,价值和方法的结合。

佛家的成功学

马和象在佛教中都被视为珍宝,佛菩萨常以二者设喻教化众生。佛教不讲成功,但讲成佛;佛教不讲兵法,但讲智慧,讲悲、智、愿、行。若从成功学的视觉观之,佛菩萨悲、智、愿、行,就是一套完美的成功学。不单可以马到成功,更可以象到成功!

简而言之,悲,就是拔苦,即同情他人的痛苦而生救济之心,以观音菩萨为代表;智,就是决断,即遇到问题于事理的正确处置,以文殊菩萨为代表;愿,就是志求,即有期许之心而立誓愿,以地藏菩萨为代表;行,就是造作,即以身、口、意的具体实践,趋向成功,以峨眉山普贤菩萨为代表。

为正确理解“悲、智、愿、行”这一“佛教成功学”的内在逻辑,我们从一则佛教故事开始吧。《杂譬喻经》载有这样一则故事:

鹿林中有两群鹿,各由菩萨鹿王和普通鹿王统领。一天,两支鹿群不幸遭国王游猎围困,意欲扑杀毁灭。普通鹿王焦虑无策,菩萨鹿王心生妙计,说与普通鹿王,普通鹿王豁然开朗。随即,两鹿王一起长跪,对国王说道:“大王,我们知道你喜欢鹿肉,而新鲜的鹿肉味道更美。您看,这么多鹿,你一时也吃不了,存放久了就会臭烂,不如每天供食两只给您,您每天都有新鲜的鹿肉吃,这样,我们可延命,大王您也恩德无量。”国王同意,收兵回宫。

此后,二鹿王每天依次各送一鹿到国王的厨房。但几天后,轮到一只怀了宝宝的鹿妈妈了,鹿妈妈向普通鹿王求情,希望暂延送死,待其产子后再去。但遭到了拒绝,普通鹿王说:“这可是依次而去,哪只鹿愿意早死一天呢?”鹿妈妈很痛苦,找菩萨鹿王求情。菩萨鹿王也深觉两难:若强命其他鹿替代,也是坏了规矩啊!若强命鹿妈妈送死,一死两命,也不近人情嘛。菩萨鹿王道:“我不去死,谁去死?”于是便到国王的厨房送死供食去了。国王见之心想:“禽兽犹尚修德,何况人呢?”于是,命令一国之内永不猎鹿,并将这两支鹿群生活的林野命名为鹿林自然保护区,此鹿林即是著名的鹿野苑,是释迦牟尼初转法轮之地。

这个故事中,菩萨鹿王就是以“悲、智、愿、行”四大佛教“成功法门”,以极少的代价,不单成功的解救了两群鹿的生命,而且还意外获取了一个“自然保护区”,有了永久的安宁。首先,他有“悲”,恻隐众鹿生命之悲,恻隐孕鹿怜子之悲……,正因为有悲心,关照大家的生命,才让他把注意力从自我的虚妄中移开,积极思索如何消除危机,心情放松,智慧生发。正因为大悲心,菩萨鹿王才突破了私利对智慧的蒙蔽。没有私利,就没有被围猎的恐惧,也消除了你的群,我的群这种世俗分别,从大局出发,联合普通鹿王,也站在国王的角度思考问题,生出一个敌对和竞争三方都能欣然接受的绝妙点子,四两拨千斤,轻松解决危机,这才是“马道成功”啊!显然,这里的智生于悲,悲和智是统一同一的,就是所谓悲智双运,有如大象的行径。

从故事我们理解到,佛教的成功观,是人格和事功融合共同的完善。悲是价值,智是方法,愿是意志,行是实践。有悲无智,就是只有价值论,而无方法论,只是喊空口号,不会成功!有智无悲,就是只有方法论,而无价值论,可能会导向邪路,不会成功!有悲有智,就成功了一半,相当于有了行动纲领。接下来即是执行,分两部分:愿和行。只有对“行动纲领”的坚决认同,即愿,才可能有大无畏的实践跟进,即行。若果说悲与智是理论层面的指导,那愿和行就是实践层面的呼应。成功不能割裂悲与智,也不能割裂愿与行。然而,悲、智、愿都停留在心智活动的层面,只有行是导致外显结果的举动。云行才能致雨,露结才能为霜,所以成功的关键还必须向普贤菩萨学习,从大象身上得到启发,落实在行动上。(地方供稿)

(责编:石国庆、张希)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