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旅游频道_权威全面报道旅游

到瑞士存钱账户将不再保密 47国同意银行信息自动交换

2014年05月08日08:32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到瑞士存钱 账户将不再保密

  据新华社消息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6日在法国巴黎总部宣布,包括瑞士和新加坡在内,47个国家当天共同签署一份宣言,同意银行间自动共享与税务相关的海外账户信息。

  瑞士、新加坡两大离岸金融中心加入、尤其是以保护银行客户隐私著称的瑞士作出这一承诺,意味着打击逃税的全球行动取得重要突破。

  中国瑞士新加坡等47国 签署宣言改变游戏规则

  经合组织公报说,这一由发达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6日在巴黎举行年度财政部长会议,34个成员国和巴西、中国、新加坡等13国共同签署宣言,承诺“迅速”制定国内法,允许政府收集并与其他签署国每年自动交换纳税人的银行账户信息,包括银行存款余额和用于计算资本收益税的股息、利息等收入。

  宣言要求收集和交换信息还包括控股企业的最终收益拥有权、现阶段可以用于逃税的信托及其他法律安排。

  根据宣言,47国必须要求本国金融中心“毫不拖延地实施单一的新全球标准”。

  这一银行间自动交换信息标准由经合组织提出,今年2月获二十国集团财长会议通过。按照经合组织秘书长安格尔·古里亚的说法,新标准将“真正改变游戏规则”。

  古里亚说,逃税损害国家公权力,也损害公众对平等和财税体系的信心。这一宣言的签署表明,越来越多国家同意实施银行间信息交换的新标准,就共同打击逃税行为迈出重要一步。

  加入这一全球行动的包括瑞士、列支敦士登、开曼群岛、英国海外属地泽西岛和根西岛,这些国家和地区以往因银行高度保密而被批评为“避税天堂”。在欧洲联盟内部抵制银行透明的卢森堡、作为重要国际金融中心之一的新加坡也签署这一宣言。

  终结银行保密传统

  打击海外账户逃税

  过去,一国政府要打击利用海外银行账户逃税的违法行为,所能遵循的程序十分复杂,而且一些国家以保护客户隐私为由,不愿意合作。随着瑞士和新加坡的加入,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多国政府强化的打击逃税行动迈出了一大步。

  经合组织税务事务主管帕斯卡尔·圣阿芒告诉媒体记者:“显然,这是被逃税者滥用的银行保密传统的终结。”

  英国《金融时报》、美国《华尔街日报》等国际财经媒体认为,瑞士同意接受银行间自动交换信息的新标准,对“撬开”纳税人的秘密账户具有关键作用,象征着瑞士告别保护银行客户隐私这一几百年来所坚持且引以为豪的传统。

  瑞士是世界最大离岸金融中心,瑞士的银行总共管理着2.2万亿美元离岸资产。不过新加坡已经赶了上来。一项2013年的研究显示,金融专业人士认为,随着全球打击逃税、各国加强监管,新加坡很快会取代瑞士。

  瑞士300多家私人银行近年来承受越来越大压力,其中一些银行去年与美国政府签署协议,同意配合打击美国公民利用海外账户逃税。

  瑞士政府对宣言表示支持,说签署宣言凸显瑞士打击税务欺诈和逃税的决心。

  瑞士银行家协会说:“只要所交换的信息只用于税收目的,瑞士的银行愿意与其他金融中心自动交换信息。”这一银行业协会同时要求,信息交换应当“互惠”,并且对以往的“不遵守”、即没有缴税的资产要有“公平的解决方案”。

  或明年底开始收集信息

  2017年9月前开始交换

  根据6日发表的宣言,经合组织财政委员会今后几个月将制定如何实施银行间自动交换信息新标准的明确方针,并且出台确保新标准有效的技术方案,以期获得今年9月二十国集团财长支持,在2015年生效。

  尽管签署宣言的国家没有公开承诺具体的实施日期,一些先期加入的国家打算在2017年9月前开始交换从2015年12月31日开始收集的税务信息。

  “拖后腿”的国家不会受到正式制裁,不过,作为国际同行评议,一个新建的“全球论坛”将监控和评估每个国家的实施情况。

  古里亚今年2月在一份声明中说:“自动交换信息的新标准将提升国际税务合作,让各国政府在更均衡的基础上寻求保护税务系统的完整和打击逃税。”

  预计其他离岸中心将面临加入打击逃税行动的压力。经合组织今年晚些时候可能就那些不愿采纳银行透明措施的“不合作”国家列出一份“黑名单”。

  影响 分析

  哪些国家的富人将最“忐忑”?

  欧盟和俄罗斯将受到较大影响

  “避税天堂”坍塌后,哪些国家的富人将因此“忐忑”呢?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场研究室副主任尹中立认为,欧盟和俄罗斯将受到较大影响。

  《华尔街日报》报道,预计欧洲国家能够藉此追回数以十亿欧元计税收。一些欧洲国家正考虑效仿英国与列支敦士登达成的协议,向那些“不守规矩”的纳税人提供特殊机制,以减轻或免于追究“过去的问题”。

  富人是否还有其他可乘之机?

  一些户主已将资金转移到巴拿马和迪拜

  有媒体报道称,一些离岸账户户主已经将资金转移到一些拒绝账户信息透明的离岸中心,如巴拿马和迪拜。在这种情况下,瑞士此举对全球打击逃税的作用会否被冲淡?

  “这的确是个难题。”尹中立直言。他指出,全球不同地区差异较大,且交换怠行账户信息涉及国家主权问题,要保持步调一致绝非易事,这无疑会给一些欲逃税的富人以可乘之机。

  但尹中立也强调说,账户信息走向透明是大势所趋。

  截至2013年8月,全球已有60多个国家承诺或已经签署《多边税收徵管互助公约》。这一公约旨在通过开展情报交换、税款追缴等国际税收征管协作,打击跨境逃、避税行为。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税务政策中心主任帕斯卡尔·圣阿芒此前亦表示,目前国际上加强税收合作的意愿非常强烈,政治和外交压力不断增大,而且全球主要离岸金融中心均已感受到这种压力。从长期来看,各种“避税天堂”终将消失。

  瑞士银行业是否会受冲击?

  仍然有独特的竞争优势

  瑞士银行业承诺公开客户信息,此举会否重创本国银行业?

  有观点认为,一旦银行保密制度瓦解,瑞士银行将因大量客户流失而遭沉重打击。

  不过,也有专家认为,瑞士政局稳定,是联合国认可的永久中立国;国家整体竞争力多年来名列世界第一;而且瑞士有大量历史悠久的合伙制私人银行,愿意为客户存款承担无限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没有保密制度,瑞士银行业仍然有独特的竞争优势。 (钟河)

  保密起源

  3条人命让瑞士加强了银行保密法

  16世纪,随着基督教加尔文教派的兴起,大量受迫害的新教徒从法国和意大利逃到瑞士日内瓦,这些新教徒也带来了大量金钱,交给日内瓦银行家打理。

  1933年,德国政府要求德国公民必须交代自己在外国的资产。

  在瑞士,负责追查德国公民在外财产的纳粹盖世太保装成普通客户,径直走入银行,拿出一沓钱,对银行职员说,将这笔钱存入某某的账户(这些都是遭到纳粹怀疑的人)。如果钱能够存入,则说明了该人在瑞士银行拥有账号。然而,那些使用匿名账户的客人安全逃过此劫。一年之内,有3个德国人因在瑞士拥有银行账号而被处死。这3条人命为瑞士进一步加强银行保密法提供了更充分的理由。

  1934 年,瑞士当局颁布了《联邦银行法》,该法第47条明确规定:1.任何银行职员,包括雇员、代理人、清算人、银行委员会成员、监督员、法定审计机构人员,都必须严格遵守保密原则,保守其与客户往来情况及客户财产状况等有关机密。上述人员,包括引诱银行职员泄露客户和银行信息的第三人,都将面临最低6个月到5年的监禁,以及最高5万法郎的罚款。2.如是因为疏忽而泄露客户和银行信息,将酌情处罚,罚金不超过3万法郎。3.保密协议终身生效。不因为银行职员离职、退休、解雇而失效。

  瑞士各银行为加强保密,普遍采用了密码账户、化名代号等管理方式,即储户只在第一次存款时写真实姓名,之后便把户头编上代码。为了替储户严格保密,在苏黎世和日内 瓦有116家专门办理秘密存储业务的银行——这还不算各大银行内设的私人储存窗口。在这些银行里,不准拍照,不讲姓名,有些甚至不设招牌,只标有经营者的名字。而且,办理个人秘密户头的职员要绝对可靠,大都是子承父业,世代相传,经过学徒制度的良好职业教育。(据大河)

  金融地位

  瑞士银行存款占全球三分之一

  深圳特区报讯 数百年来,瑞士银行因严格的银行保密制度而闻名于世。瑞士没有地下矿藏,主要依靠银行业发展起来,至今瑞士银行的存款已占全球总储蓄额的三分之一。

  但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因为行之有效的银行保密制度,瑞士成了全世界独裁者、恐怖分子和黑帮隐匿不义之财的避风港,也成了有意避税逃税的各国富人存放离岸资金的绝佳去处。从本·拉登到投资大师罗杰斯,瑞士银行的客户遍布全世界。瑞士的银行保密制度因而引起了世界其他国家的强烈不满。

  有人总结了“避税天堂”的三宗罪。

  第一宗罪:助富人逃避纳税。

  对于西方上流阶层而言,避税天堂对他们来说可以完全逃避纳税及其他社会限制。

  第二宗罪:不问来源配合洗钱。

  所谓的避税天堂对资金来源不予追究,允许来源可疑的资金重新进入传统的银行流通领域,同时能够扰乱对非法资金的追查行为。

  第三宗罪:疯狂吸纳全球资产。

  在全球避税天堂里至今还沉睡着10万亿美元金融资产,相当于法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倍。 (钟河)

  新闻分析

  谁撕开了瑞士银行保密的口子?

  瑞士的银行保密制度在同欧盟进行的双边谈判中,被“群起而攻之”。与瑞士相邻的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等国,普遍实行高个人所得税制以维持福利制度,于是许多有钱人将钱存进瑞士银行,以此来逃避本国的高税收。这种现象引起了这些国家财税当局的强烈不满。

  对瑞士的银行保密制度构成最大威胁并最终造成其解体的,是来自美国的压力。9·11之后,美国怀疑瑞士协助恐怖分子洗钱,开始不断对瑞士施压。由于瑞士很多银行在美国都有庞大的业务,因此不得不妥协。

  2004年7月1日起,凡在瑞士银行利用匿名账户向国外汇款超过一定数额的客户,银行都必须公开其真实身份。保密制度被撕开了一个口子。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加大了对公民海外资产的追查力度。2009年2月18日,在美国的强大压力下,为了避免被美国起诉,瑞士最大银行瑞银集团做出妥协,被迫向美方支付7.8亿美元的罚款并提供250至300名美国客户的信息。保密制度就此名存实亡。这一年,瑞士损失了1/4 的银行存款。

  而从大环境看,在全球政治民主化和金融危机后“仇富”心理的共同作用下,客观上为各种不义之财提供庇护的瑞士银行保密制度已经难以为继。而且瑞士身处欧洲,又是多个联合国机构的所在地,其处境和开曼群岛这样的避税港有根本性的不同。这些都意味着瑞士银行业必须告别对保密制度的依赖,另寻其他揽客之道。 (华夏)

(责编:连品洁、张希)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