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旅游频道_权威全面报道旅游

泼洒农民的创造力(假日观察)

2014年05月31日08:0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泼洒农民的创造力(假日观察)

  图①:金山农民画画家陆永忠。

  本报记者 屠知力摄

  图②:雒志俭在画室伏案挥毫。

  本报记者 姜 峰摄

  图③:李俊杰(右)在指导农民画学员。

  本报记者 刘文波摄

  图④:农民画《上海南京路》。

  陆永忠绘

  图⑤:农民画《生育归来》。

  陆永忠绘

  图⑥:农民画《两邻家》。

  雒志俭绘

  图⑦:农民画《关东大车店》。

  李俊杰绘

  “蚯蚓陆”,以大地为画布

  本报记者 曹玲娟

  穿过一片农田,走过几行芦苇,到了陆永忠的农庄兼画室。朴实的两层小楼一侧,有流水潺潺、鱼塘数亩。迎上来的这位金山农民画画家陆永忠,黝黑壮实,招呼着大家,“你们这次来,没什么好东西招待。那几棵蟠桃树刚掐过果,果子熟了再来。”

  陆永忠的作品《生育归来》,就是以一个个硕大的蟠桃为背景。他说,画中那穿着蓝印花布、怀抱婴儿的女性形象,就是以自己的母亲为蓝本。

  幼时,陆永忠患化脓性关节炎。在医院住院,小永忠就临摹父亲带来的小人书,逐渐显露出自己对绘画的兴趣与能力。因为生病耽搁了正常的学习,陆永忠干脆开始学习农民画。

  现在,人们都叫陆永忠为“蚯蚓陆”,他也成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山农民画传承人之一。为何称叫“蚯蚓陆”?“其实我就是个农民。”陆永忠说,蚯蚓与大地的关系,就是画家与画布的关系,就像师长朋友们经常告诫他的,“你千万不要离土,你的生活就是你的本质。”

  植根于土地,陆永忠的作品,总来源于自己生活中的所思所感。他的一幅代表作《农家乐》,就是创作于自己刚结婚的时候。当地风俗,新婚夫妇要挨家挨户给各路亲戚拜年,陆永忠和妻子那年正月从初一拜到十五,从金山走到浙江。陆永忠构思的这幅长达16米的长卷,有舞龙的、有接亲的、划船的、喝茶的……黑瓦白墙、热闹欢腾,一草一木都是乡村里亲切熟悉的景象。

  今年5月,陆永忠干脆在自家农庄里创作起稻田画。先在稻田里以石灰勾线打底,再以彩色稻种当颜料,插下一株株稻苗。待今秋各色彩色稻谷成熟后,就能“种”出一幅大约8亩地的彩稻农民画《巨龙舞梦》。在陆永忠眼中,“让艺术走向大地,让大地美起来,这才是真正的农民画。”

  小贴士

  金山位于上海西南郊,风景秀丽,河网交织,俗称“江南鱼米之乡”。金山农民画以丰富的江南民俗情态、外拙内巧的艺术风格见称于世。农民画家们用拿惯锄头的手,以蓝印花布、灶头壁画、剪纸、刺绣、编织、木雕、砖刻等传统工艺入画,以江南水乡、风土人情和现实生活为主要题材,画作构思质朴、用笔酣畅,对比强烈、夸张多变,朴中见雅、拙中藏巧,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艺术表现能力。

  花甲农民的画家足印

  本报记者 姜 峰

  夏初时节,迎着沁人心脾的沥沥细雨,记者来到了有着“中国农民画之乡”美誉的陕西西安市户县。

  走进户县农民画展览馆的画室,一位衣着质朴的老者正在伏案挥毫,他就是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创作研究员、陕西省美协副主席、户县农民画协会会长雒志俭,一名地地道道的关中农民。

  1954年生人的雒志俭,今年恰值花甲之龄。谈起自己的创作经历,他说画画得益于表哥的启蒙。雒志俭6岁时,表哥刚刚从西安美术学院毕业,来他家走亲戚,不经意地拿起画笔画了一幅速写。“当时我就琢磨,等咱长大了能不能也当个画家?”雒志俭回忆。从此,每年赶上表哥串亲戚的时候,雒志俭都会缠着学画画,“表哥帮我打下了素描的基本功。”

  “上世纪70年代末,我开始参加县上组织的农民画创作培训班。”由于“功底扎实、身手不凡”,雒志俭和另外两名农民画作者很快成为了班里的“草根老师”,开始边创作边辅导其他农民作画。

  “上世纪80年代之前的户县农民画创作,讲究写实主义、生活再现,越像越好。”雒志俭说,1982年,他们在全县进行普查,吸纳更多的业余美术爱好者参与农民画创作,“当年3月,我们几个草根老师组织了一期由剪纸、刺绣、泥塑、面花等民间艺人组成的农民画作者培训班,其中很多是老婆婆,不懂用笔、构图、色彩等基本技法,却拥有强烈的艺术体悟和创作灵感。”

  面对这些民间“土”艺人,雒志俭等人就采取“土”办法:让他们将农村生产生活中的事物场景做成剪纸、刺绣,放到草图纸上用铅笔顺轮廓画下来,再调整、润色、美化……谁承想,这样的作品竟然别开生面,“一改以往拘泥于毛发的细节刻画,用农民视角高度集中、凝练传神地表达出了对于自身生活的体验。”

  小贴士

  户县农民画诞生于1958年,最早是宣传展现人民群众热火朝天生产劳动场景,后来汲取了刺绣、剪纸等传统民间艺术营养,逐渐演变形成的现代民间绘画画种。

  如今的户县农民画,更注重表情达意,从色彩、构图、内容上都更具民族性和地方特色,农民画家们以自身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独特的艺术创造力,通过夸张变形的画面、对比强烈的色彩、浪漫稚拙的风格,表现了新农村丰富多彩的生活与绚丽多姿的民风民俗,透出强烈的时代精神。

  两兄弟的一世画缘

  本报记者 刘文波

  在吉林省辽源市东丰县城西北一隅,有一栋不起眼的三层楼,原是一所中学的教室,如今这里是当地最大的农民画创作培训基地。

  推开一间画室的门,只见十几个人正在作画,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素描的,有上色的,每个人埋头于纸上,专注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却有两位老人游走在他们中间,不时在某个人面前停下来,指点一下。这两位非是一般人,而是东丰农民画大师级的人物,而且是亲哥俩,名唤李俊敏、李俊杰。

  1952年,东丰县诞生了第一幅真正意义上的农民画作品《喜送公粮》。作者李洪山就是二李的父亲,是东丰县原秀水公社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李俊敏说,父亲作画可谓家传,曾祖母李刘氏就是十里八乡有名的民间艺人,精通剪纸、刺绣、毛纸画绘图等手艺。

  李俊敏、李俊杰兄弟受家庭影响,从小就爱涂涂画画。初中毕业后,兄弟俩都回家务农,但始终没扔下手中的画笔。1973年,李氏兄弟创作的农民画《学犁》分别在《吉林日报》《红色社员报》上发表。

  在李氏兄弟的带动下,张玉艳、姚凤林、李升华等一批农村青年纷纷拿起画笔。

  李俊杰说:“农民画大都画自身的生活,像那位大姐,自己是卖菜的,就画菜市场,把自己画进去。年轻人画我们当地的土特产、生活的变化、身边的娱乐什么的;年纪大的人画自己小时候的事,如大车店、过年等。我们鼓励作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画自己的生活,不讲究技法有多高,但生活这一关过不去,画农民画就打折扣。”

  小贴士

  以农民作者为主体,以关东民风民俗为养分,以自身生活为源泉,表现东北风情的中国绘画,这是人们对于东丰农民画的定义。东丰农民画饱蘸着浓郁的北国风情,色彩鲜艳夺目,装饰性极强,其最初是由民间画材头、民间剪纸、壁画、彩棚绘画、毛纸画发展而来,创作借鉴国画、年画、版画、油画、水彩画以及漫画的有益经验,同时吸纳了东北地方戏曲、诗歌、民歌和歇后语的某些元素,精心构思,巧妙构图,具有民族、民俗、原生、原创的特点。

  资料整理:曹玲娟 姜 峰 刘文波

  本版制图:蔡华伟

(责编:方开燕、王甲)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