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一提起胶东大饽饽,山东人可能都情不自禁地想到这样一个场景:形态各异、五颜六色的饽饽带着喜气,热气腾腾地端上餐桌,一家人喜气洋洋地坐在一起看着、吃着,这就是一种团圆的幸福。面粉、砂糖、红枣等这些众所熟知的原料,经山东人民的一双巧手揉捏成鱼儿、鸟儿各种形状,再来点食用染料“画龙点睛”,不仅成为难得的美味,也成为平日里难得一见的艺术品。
胶东大饽饽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不仅外观好看,而且是纯天然手工制作,营养美味,是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单单以食用为目的,多用于庆祝、祭祀和馈赠等民俗活动。在威海、烟台、青岛一带,过大年,蒸上几大锅饽饽,期盼来年的日子蒸蒸日上、红红火火。据老人讲,饽饽在锅里蒸裂了口,那才算得上是上品,意思是饽饽笑了,预示着来年笑口常开,吉祥如意。出锅后的饽饽,还要用筷子蘸着各种染料,饽饽立马就生动起来,有了精气神儿。当地特大“开口笑”饽饽一个就能有二斤半。
按照胶东习俗,为了迎新辞旧,除夕这一天要吃得圆满舒心,才能给来年带来好的福气。为了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提前准备好鸡鸭鱼肉,尤其是要蒸好几锅饽饽,要一直能吃出正月。如果在正月里再蒸饽饽,是要被笑话的,人家会以为家里不宽裕,来年运气也不会好。蒸饽饽还要做出好多花样来:刺猬、元宝、鱼儿等等,预示着来年生活丰富多彩。
在山东,虽然饽饽通常指的是馒头,但是大饽饽同馒头相比,要比馒头大三四倍,也不是单纯的馒头样子,而是做成各种形状,上面用食用色素染成五颜六色,就像工艺品一样。
饽饽的制作过程比馒头要复杂一些。和面并待面团发好后再加入干面反复揉,这是个力气活儿,面揉得好,蒸出的饽饽才筋道、好吃。在做大饽饽时,也是各家媳妇们施展才艺的时候,十八般武艺在此刻都被施展出来:把面揉成“聚宝盆”“龙凤呈祥”“石榴花开”“玉如意”等,想做成什么样子就做成什么样子,就看做饽饽的人手巧不巧,心灵不灵。再根据饽饽的形状,用食用色素染成各种颜色,一件栩栩如生的工艺品就诞生了。
蒸出一锅香气诱人的大饽饽,要用胶东特有的灶台和大锅。灶台的烟筒连着隔壁的土炕,白天做饭,热腾腾的烟火把炕烧得热热的,房间里暖意融融。窗外雪花纷纷扬扬,一派银装素裹,小孩子们在热热的炕上嬉戏,桌上摆着漂漂亮亮的大饽饽,这样过年,是不是心里觉得特别温暖呢?(记者 潘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