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旅游
人民网>>旅游>>正文

在萨拉热窝寻找“瓦尔特”【2】

――写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程曼丽

2015年10月09日09:16  来源:人民网-旅游频道  手机看新闻

萨拉热窝现有四个行政区:老城、中心城、新城和新萨拉热窝,清真寺就坐落在位于老城最繁华的商业区――巴什察尔希亚附近。今天的老城商业区仍然保留着500年前的样貌:石块铺路,街巷纵横,各种店铺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这里的手工艺品已经有几百年的锻造历史,从土耳其式的咖啡具,手工制作的铜质花瓶、圆盘艺术品,到形形色色的木质烟柄、烟盒,各种各样的首饰、装饰品应有尽有。据说最初这里的每条街道都有自己的主打行当,久而久之,行当就成为了街道的名称,比如铜匠街、锁匠街、鞋匠街、裁缝街等等。其中铜匠街是历史最悠久,也是名气最大的一条街,这里汇集了制作、经营各种铜制品的店铺。据说巴尔干的女子有使用铜饰品的习惯,一般家庭也爱使用铜制器皿,帝国鼎盛时期,这里制作的铜制日用品多达几百种。走在铜匠街上,我的眼前不时回放着影片中的画面――当地人告诉我们,铜匠街就是钟表匠谢德牺牲前走过的那条街道。影片中谢德沉着稳健的步伐,他与熟人打招呼时的那份从容淡定,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我看来,铜匠街也像极了瓦尔特与德军士兵交火后撤退出来的那条街道。影片中,当瓦尔特和他的战友们撤离清真寺时,德军一路追赶到这里,铺子里的伙计们仿佛约定好了一般,纷纷拿起榔头开始敲打手中的器皿,“叮叮当当”的敲击声此伏彼起,汇成巨大的声浪,搞得德国人晕头转向,瓦尔特和他的战友们得以成功脱身。当时的萨拉热窝处于德占区,百姓对侵略者深恶痛绝,铜匠街上的敲击声真实地传达出他们不愿做亡国奴、与德军抗战到底的心声。这些伙计和手艺人都是普通的萨拉热窝公民,可谁又能说他们不是冯.迪特里西上校口中的“瓦尔特”呢?直到今天,那“叮叮当当”的敲击声仿佛还在萨拉热窝的上空回响……。

从巴什察尔希亚一路向西,就来到了清真寺――《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主要外景拍摄地,钟表匠谢德牺牲的地方和瓦尔特与德军枪战的地方。来到萨拉热窝以后,我们很少遇见自己的同胞,可清真寺的院落里却满眼都是中国人,仿佛萨拉热窝所有的中国旅行者都在这里聚齐了。他们也是追随着《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来到这里的吗?

清真寺全称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建于1531年,是波黑和巴尔干半岛最大的清真寺,设计者是奥斯曼帝国时期的著名建筑师希南。希南最初秉承伊斯坦布尔的宗教建筑风格,使用了很多装饰性元素。波黑战争期间,清真寺被炮弹击中。战后修复时,因为资金来自沙特,设计上也受瓦哈比派风格的影响,原有的色彩和装饰性元素被淡化;当地人不满意这种风格,2000年又进行了恢复性的装修。16世纪的清真寺由时任波斯尼亚州长的格兹·胡色雷·贝格主持兴建,他也是萨拉热窝历史上最伟大的慈善家,曾于1531年和1537年两次立下遗嘱,死后将自己的全部财产捐献给这座城市。如今,格兹·胡色雷·贝格的墓室―― 一座穆斯林风格的八角形建筑就伫立在清真寺旁(近旁稍小一些的相同造型的建筑,则是另一位受爱戴人士的墓室),他长眠于此,被人怀念。作为清真寺的附属部分,院内还有喷泉、餐厅、伊斯兰学校、图书馆、墓园……。夕阳西下,游人渐渐少了,我坐在院子一侧的长椅上,面对着古老的钟楼,回溯着影片中“谢德之死”的画面。眼前的一切都是那么熟悉:就在前方右手边的喷泉旁,谢德击毙了假联络员,遭遇了德军伏击,中弹牺牲。密集的枪声就来自对面高高的钟楼。记得影片中有一组慢动作――谢德转身,像是要离开,枪声骤响,谢德缓缓倒下,院子里的鸽群飞起,在空中盘旋,像是对英雄的礼赞......。由教堂、枪战、鸽群构成的“三元素”,在后来的很多影视剧中,包括吴宇森的《喋血双雄》中出现过,但是它们都没能带给我钟表匠谢德牺牲时的那种震撼。

钟楼(准确地说叫“宣礼楼”)也是瓦尔特与德军交火的地方。德军伏击谢德时,走在附近的瓦尔特听见了枪声,他满怀复仇烈火冲上钟楼,击毙了德军机枪手,随即端起机枪向不同方向的德军扫射,德军士兵纷纷倒下。影片中,瓦尔特就是从钟楼上滑绳而下撤走的。40多年过去了,钟楼一如拍摄时的样子,秀美而挺拔。钟楼建于1667年,是萨拉热窝少数几个历经战火而幸存下来的奥斯曼地标建性建筑之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上面的大钟(产自意大利)是城里唯一的公共时钟。2012年6月,人们对大钟进行了调整,原来的机械装置被现在的电子装置所取代。据当地人介绍,钟楼是萨拉热窝人最钟爱的建筑,直到今天仍然在激励和鼓舞着人们。

走出清真寺,大家意犹未尽,继续谈论着谢德的牺牲和瓦尔特的神勇。不知谁起的头,我们下意识地哼唱起影片中的歌曲:“……啊如果我在战斗中牺牲,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如果我在战斗中牺牲,你一定把我来埋葬。请把我埋在高高的山岗,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把我埋在高高的山岗,再插上一朵美丽的花……”。这首歌曲把游击队员的英雄气概和浪漫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每当它的优美旋律响起,都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直到有人指出这首歌不是《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插曲,而是另一部南斯拉夫影片《桥》的插曲时,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把两部影片混淆了。

不过说实在的,不搞混也难。因为两部影片都是二战题材,故事都是围绕德军的撤退展开,并且两部影片的主演是同一个人――南斯拉夫功勋演员巴塔·日沃诺维奇。几乎不需要任何过渡,从瓦尔特到“老虎”(游击队少校)的角色转变,从《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到《桥》的故事转变,就在我们眼前瞬间完成。受《啊,朋友再见》这首意大利游击队歌的感染与牵引,我们的下一个目标已经确定――寻桥,寻找影片《桥》中被炸掉的那座桥。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张希、连品洁)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