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旅游
人民网>>旅游>>正文

在萨拉热窝寻找“瓦尔特”

――写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程曼丽

2015年10月09日09:16  来源:人民网-旅游频道  手机看新闻

2015年7月底,我随教育部新闻传播学科教育指导委员会考察团出访土耳其(考察团成员还有河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白贵教授,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刘卫东教授等),与当地一些新闻媒体及部分高校新闻院系的同行进行了愉快的交流。其间,我们两赴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驻伊斯坦布尔领事馆办理落地签证――按照最初的设想,我们将取道伊斯坦布尔,在波黑首都萨拉热窝结束这段旅程。当然,对于我们而言,波黑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国家,能否顺利拿到签证,充满变数……。结果没有任何悬念,我们如愿以偿,真是让人大喜过望!巧得是,我们一行数人都有英雄“瓦尔特”情结,更巧的是,今年恰逢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没有任何过渡,对奥斯曼帝国昔日辉煌的遐想和对伊斯坦布尔欧亚风情的迷恋立即被寻找“瓦尔特”的冲动所取代。

在伊斯坦布尔的最后一夜,我重温了《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这部南斯拉夫老电影(1977年在中国公映)。和许多中国人一样,我对萨拉热窝的最初印象,就来自这部影片。虽然上个世纪末期南斯拉夫经历了“一分为五”的历史剧变,令人惋惜,但是这部影片所带来的视觉震撼和新鲜感,却永远定格在一代人的记忆中。直到今天,影片中那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扣人心弦的画面以及精彩的人物对白仍然让人心潮澎湃――

“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

“是啊,暴风雨就要来了”。

“哎,太有意思了,我来到萨拉热窝就寻找瓦尔特,可是找不到。现在我要离开了,总算知道了他”。

“你说瓦尔特是谁?请告诉我他的真姓名”。

“我会告诉你的。看,这座城市,它――就是瓦尔特!”

没有半点儿困倦和睡意,这部影片伴我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第二天一早,飞机降落在萨拉热窝国际机场。上个世纪90年代波黑战争时期,该机场曾被联合国作为人道救援用途,1995年签定代顿协议签署之后,才开始作为民用。当我双脚踏上停机坪、一眼望见“Salajevo”这个单词时,竟有些恍然若梦了。萨拉热窝,我真的来了吗?!

萨拉热窝是一座历史名城,建于1263年,十五世纪中期以后,在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下,城市得以迅速发展,修建了供水系统、公共浴场、清真寺、大巴扎以及伊斯兰学校、图书馆等。帝国鼎盛时期,萨拉热窝成为巴尔干半岛上最大的城市,仅次于伊斯坦布尔。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萨拉热窝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天主教与东正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土耳其人、塞尔维亚人、意大利人、德国人,俄国人与苏联人都在这一带展开过殊死博斗,这座城市也因连绵不绝的战争而闻名于世。

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在萨拉热窝市内的拉丁桥附近开枪打死了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和他的夫人,由此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战期间,德、意法西斯以23个师的兵力占领了南斯拉夫。国难当头之际,南共中央成立了以铁托为总司令的南斯拉夫人民游击司令部。在其后四年的时间里,铁托领导南斯拉夫人民与法西斯侵略者展开了的激烈的斗争,经历了内雷瓦尔战役和苏捷斯卡战役,战胜了几倍强大于自己的力量,以小国之勇猛牵制着法西斯63万军队。《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就是根据那段历史创作的。

影片的故事并不复杂――二战后期,面临东西夹击的德军已经走到失败的边缘。为了挽救危局,柏林命令A军团20个师火速撤回。可是庞大的装甲部队的燃料仅供维持到维谢格拉特,于是德军秘密制定了“劳费尔行动”计划:将萨拉热窝油库的燃料运往维谢格拉特。令德军头痛的是,萨拉热窝抵抗组织的力量极其强大,领导人就是机智勇敢的游击队长瓦尔特。为了确保“劳费尔行动”计划成功,党卫军上尉康德尔奉命冒充瓦尔特潜入抵抗组织内部,采取破坏行动;真瓦尔特则率领游击队员反潜伏、除奸细、炸毁装载燃料的军列,最终使德军的“劳费尔行动”计划破产,保卫了萨拉热窝。

影片中有不少生动的场景――真假瓦尔特的徒手格斗、列车顶部的拼杀、清真寺里的枪战、手术室里的“调包”……,但是感人至深、令人难忘的还是老游击队员、钟表匠谢德的“认尸”与“慷慨赴死”。

……谢德的女儿和她的伙伴们被德军士兵枪杀后抛尸街头,纳粹军官示意亲属认领尸体,并嘱手下谁过来就打死谁。静默的人群中,钟表匠谢德再也无法忍受心爱的女儿躺在血泊中,开始迈出第一步,瓦尔特和他的战友们毫不犹豫地跟了上去,紧接着整个人群一起向前移动……。面对这样的人民,纳粹军官胆怯了,不得不宣布撤退。

……有人冒充假联络员来钟表店接头要见瓦尔特,联络暗号的准确无误使谢德信以为真。当他得知将瓦尔特约到清真寺见面是纳粹设下的圈套时,毅然决定替瓦尔特赴死。临行前,他用平静的语气告诉自己的徒弟:没有人欠我的钱,有个犹太人叫米尔维特马伊的,我欠他20克金子。到夜里我要是还不回来,就把钥匙交给我弟弟。徒弟问他能帮什么忙吗?他说,要好好学手艺,一辈子用得着。接着他取出手枪,穿过街头,像往常一样和熟人打招呼。在清真寺,他举枪击毙了等待瓦尔特上钩的假联络员,清真寺的塔楼上立即响起密集的枪声,谢德中弹倒在血泊中……。

我在想,或许正是有感于瓦尔特和钟表匠谢德们的视死如归以及迎着纳粹枪口静默向前的人群中深藏着的巨大力量,党卫军上校冯·迪特里西才发出了那番无奈而带有几分敬畏的感慨:“看,这座城市,它――就是瓦尔特!”

寻找瓦尔特的行动从寻找清真寺开始,因为钟表匠谢德之死以及瓦尔特随后与德国士兵的枪战都发生在那里。随然我心里明白,那个地方只是一部影片的外景拍摄地,不是真正的战场,但是影片本身所带来的心灵震撼以及它所依托的战争事实,让我觉得做不做这种区分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下一页
(责编:张希、连品洁)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