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旅游
人民网>>旅游>>正文

在萨拉热窝寻找“瓦尔特”【3】

――写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程曼丽

2015年10月09日09:16  来源:人民网-旅游频道  手机看新闻

关于《桥》的外景拍摄地,一个普遍性的说法是,它位于(今天)黑山共和国北部的塔拉河谷地区,名字就叫塔拉河谷大桥。此桥在二战中被炸毁,战后得以修复。原来这座桥在黑山共和国――另一个国家的境内!正当我们为身不能至倍感遗憾时,当地的一位司机告诉我们:波黑南部的亚布拉尼察市境内有一条内雷特瓦河,二战期间,铁托领导的游击队为阻止德军进击炸毁了河上的一座铁桥,那里至今仍然保留着铁桥被炸时原貌,被称为断桥遗址……。这真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坐上司机的汽车,我们迫不及待地奔向那里。

后来我们了解到,断桥遗址是一个很有纪念意义的地方,二战期间南斯拉夫的一场著名战役内雷瓦尔战役和“铁托炸桥”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1943年2月,希特勒调集4个德国师、1个意大利师、联合特种部队2个师以及南斯拉夫傀儡军队,集中围攻铁托领导的南斯拉夫西波斯尼亚、中波斯尼亚解放区。在敌军的追击下,包括大量伤员在内的2万名游击队员被数倍于己的敌人围堵在内雷特瓦河边。德军估计游击队会从内雷特瓦河上游的一座铁桥处突围,于是从四处调兵至内雷特瓦河畔,企图一举歼灭游击队。面对敌军的重兵把守,铁托临危布阵,一边命令游击队向大桥移动,一边下令炸毁大桥,同时派一部分游击队员向北面佯攻,摆出背水一战的架式。德军果真中计,慌忙把埋伏在对岸的兵力调走,赶去另一处围堵。待德军撤走后,铁托利用夜色在已经炸毁的大桥处架起了吊桥,大队人马和伤员安然渡过内雷特瓦河。等敌人赶到河边时,铁托和他的游击队已了无踪影……。据说影片《桥》就是根据铁托炸桥的故事改编的,以这场战役为原型的南斯拉夫电影还有《内雷特瓦河战役/铁托炸桥》。

虽然一路上都在想象着那座桥的样子,想象着它周围的土地被战火熏染后的破败景象,但是想象与现实之间的落差还是令我感到惊讶。展现在眼前的分明是一幅美得令人眩目的风景画――蓝天、白云、草坪、阳光下熠熠生辉的红瓦别墅,宁静祥和的气息,……任是怎样也无法将这个地方与那场激战联系起来。在草坪的尽头,绿树掩映之下,有一个长长的峡谷,铁托和他的游击队员们炸断的铁桥就在那里―― 一部分桥体直立倚靠在山坡上,另一部分折断在激流中,任雷特瓦河水拍打着它的身躯。转眼72年过去了,断桥就静静地躺在这里,以自己的残缺之驱向凭吊者们讲述着当年的故事,给他们带来别样的感动与启迪。在断桥上游约100米的地方,矗立着一座具有现代感的新桥,供两岸居民往来使用。此情此景让人感慨万端――老桥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新桥却承载着新的生活、新的希望从昨天走向今天,并将走向明天。它不会止步于法西斯的铁蹄,也不会止步于民族间的杀戮。

波黑,一个历尽劫波的国家,一个百年内遭遇过三次大战的国家,一个被称为“巴尔干半岛火药桶”的国家……,这与它美丽绝伦的自然风光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叫人唏嘘不已。在寻找瓦尔特的过程中,我惊异于萨拉热窝城里那些布满弹孔的楼房,也惊异于城外那一片片雪白的墓地,这些都是上个世纪90年代波黑战争留下的痕迹。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在一个弹孔累累的居民楼上,从一个窄小的窗户里向外伸出一支晾衣杆,上面挂着一件鲜红的衬衫,在灿烂的阳光下格外耀眼。当我拿起相机拍照的一瞬间,我的眼眶湿润了。美好事物总是在残酷的衬托下才更显美好,残酷总是在美好事物的衬托下才更显残酷,眼前的景致是这样,钟表匠谢德中枪倒地时飞向天空的鸽群又何尝不是如此?这或许就是饱经沧桑的萨拉热窝人发自内心的呼唤:祈求和平,远离战争!

作者: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程曼丽

上一页
(责编:张希、连品洁)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