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旅游频道_权威全面报道旅游>>专题>>人民日报《假日生活》
人民网>>旅游频道_权威全面报道旅游>>正文

  

过年看大戏 一年好福气

2016年02月12日08:2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福建高甲戏。资料图片

高甲戏

地道的闽南年味

本报记者 钟自炜

闽南人的年味,是从一出地道的高甲戏蔓延开来的。“高甲戏是福建省五大地方剧种之一,是闽南方言地区最大的戏曲剧种,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谈起自己的老本行,陈娟娟说得津津有味。11岁进艺校高甲班学习,16岁入戏团登台,如今49岁的陈娟娟已是教导子弟的戏团副团长,也是演了30多年依旧站在一线的“老师傅”。

“始于明末清初的高甲戏,最初是闽南民间专演水浒故事的‘宋江戏’。清中期,‘宋江戏’突破局限,兼演文武戏、宫廷戏、丑旦戏等,内容及表演艺术逐渐丰富,成为‘合兴戏’。至清末,‘合兴戏’又吸收京剧、昆剧、傀儡戏的精华,走向专业化组织形式,并上演连台本戏,形成了有自己风格的传统地方剧种。”从兴起到发展,高甲戏的来龙去脉在陈娟娟口中娓娓道来,“高甲戏的剧目大都来自史书、小说、传奇和民间故事,也吸收傀儡戏和外剧种的优秀剧目,保留的传统剧目有600多个,其表演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

语白采用泉腔,唱腔主要来自南音,活泼、粗犷的高甲戏因其独具特色的丑角表演,被观众称为“丑得迷人”。而就是这份诙谐喜庆的“丑”,成了闽南地区共同享有的春节记忆。“过年过节,各乡镇一定要请高甲戏班去表演,图个喜庆,直到现在还有这样的风俗。”陈娟娟说,“所有的年都是热闹的,但只有遇上了过年唱大戏,这份热闹才够了味。”

如今,虽然那种呼喊“戏班子来了”的年代已经过去,但是高甲戏已成为闽南诸剧种中传播区域最广、观众面最多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一出出富有浓郁闽南地方特色和韵味的高甲戏,扣动了游子的心扉,成了海外华侨慰藉乡愁乡思的乡戏乡音。

高甲戏热闹而接地气,它天生带有闽南人的性格。闽南中心城市泉州,是古代“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闽南文化吸纳融会了古越文化、中原文化、海洋文化的精华,形成闽南人襟怀豁达、视野开阔、兼容并蓄的品性。高甲戏亦庄亦谐、妙趣横生的基调风格,正与这种性格意趣相投、极为吻合。

早期高甲戏大量搬演水浒等英雄人物故事,属于“铜琵琶铁绰板豪唱大江东去”一类格调,无疑体现了闽南人豪迈豁达、敢拼敢赢的性格特征。高甲戏舞台上表现的大喜大悲,音乐唱腔上的高亢激越、旋律的荡气回肠,恰恰是闽南人性格的形象写照。

“现在我们剧团有了自己的戏院,平时演出都在专业舞台上,但到了春节还是要到村里演上几场。”尽管已演出无数遍,但每次排练陈娟娟都一丝不苟。“这是我们最传统的年味,马虎不得。”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乐意、秦晶)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