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搏克手们身披彩带入场。王慧摄
都说草原上的姑娘歌美人美。千百年来,那里的小伙如果想获得姑娘的青睐,他会努力成为马背上的好骑手、挽强弓的神箭手,或成为身披彩带、威震四方的搏克手来展现雄姿。当然,最受推崇的还属搏克手。
日前,在内蒙古乌拉特后旗,来自蒙古国和内蒙古自治区14个旗县代表队的搏克选手,共同参加了内蒙古第二十届西部旗县千名搏克手表演赛。每当热烈激情的草原音乐响起,两名健壮的搏克手上肢相接,下肢相切,欲将对方摔倒,这些总会引起观众阵阵喝彩。
起 源
由军事训练转为体育竞技
搏克(蒙古语音译,意为“结实”“持久”),即蒙古式摔跤,是草原“男儿三艺”(骑马、射箭、摔跤)之一。搏克历史悠久,最早是北方游牧民族应对恶劣气候、部落战争、野兽袭击而进行的训练内容。考古学家在挖掘出的匈奴墓中的器皿和大型岩画上,就曾发现双人赤裸上身,下穿紧腿长裤,互相弯腰扭抱、摔跤的场景。
13世纪,蒙古诸部兴起,周边战事不断。各部落崇尚武力,均以摔跤作为主要军事训练手段,甚至当时选举部落首领和选拔将领也以摔跤作为重要选拔标准。《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的弟弟别勒古台与其近亲主儿乞部的不里孛阔均是摔跤力士。
到了清代,这项运动蓬勃发展。整个清朝因统治者极为重视摔跤,在兵营和宫廷中经常举行“布库”比赛(布库即蒙古语的“搏克”转来,指摔跤手或大力士)。《鹿鼎记》中,韦小宝和康熙初识和结交,就是通过布库(摔跤)开始的。
如今,蒙古族传统的“那达慕”大会连年举办,使搏克运动蓬勃发展,成为蒙古族人民十分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参赛选手也不限于男性,如第二十届西部旗县千名搏克手表演赛中,女博克手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她们身手矫捷,不逊色于男选手。
特 点
力与技的自由结合
搏克手要身穿富有民族特色的搏克服:上身穿“卓都格”(牛皮制作的短袖),上面镶有银钉或铜钉,下身穿肥大的“班斯勒”(即花色图案摔跤裤),脚蹬蒙古靴或马靴。
入场时,搏克手伴着悠扬的“乌日雅”(入场音乐)跳着狮子舞步、鹿舞步或鹰舞步威武入场。因此,跳着舞上场的摔跤手,成为很多艺术作品中的元素,化为很多人美好的童年记忆。
搏克手戴着五色彩绸编制的项圈,它标志着本人获胜的次数,是他们的荣耀。按照传统,比赛冠军将得到一峰白毛骆驼。因此,在草原上看到身披五色彩带、赶着白驼的搏克手,一定是冠绝草原的高手。
搏克比赛不限时间,也不分年龄、地位、民族、地域和运动经历;规则更是简单明了,参赛者也不分体重,除不许抱腿、不准打脸等少数禁忌外可自由发挥,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为负。
作为“自由式”摔跤,搏克比赛需要手脚、腰部、大腿全面运用,是对力量与技巧的双重考验,因此搏克比赛是以巧取胜。尽管身高2米以上的壮硕选手常见,但往往技术好的矮个选手,能战胜高大威猛的对手。如内蒙古著名搏克冠军巴雅尔巴特尔,就是中等身材。
前 景
鼓励广大青少年参与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大量农牧区青年进城生活,搏克这项传统体育竞技面对前所未有的冲击:人才断档、后继乏力、技艺失传……
为保护传统文化,我国近些年加强对搏克的保护发展。
首先,认可搏克正式体育竞技项目的地位,并将其纳入重大赛事项目中。目前,搏克是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全国农民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同时,我国积极开展国内国际搏克大赛,吸引包括蒙古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选手参加。
其次,在当前我国旅游、文化产业蓬勃发展背景下,搏克成为盘活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着力点。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各地建有以搏克运动为主题,集旅游、文化知识展示、表演为一体的“搏克运动文化中心”;同时在每年草原各地举办的“那达慕”大赛中,将搏克作为重头戏,博得四面八方游客关注。
除此之外,自治区在鄂尔多斯、锡林郭勒、通辽等地成立专门的搏克培训基地,如“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国际搏克训练基地”等,对各地区青少年进行科学、规范的培训;在内蒙古自治区各级各类学校开设搏克课程,让搏克得到系统的传承与进一步的规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