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养马城,后有海龙囤;有了海龙囤,才有遵义城”,这是遵义高坪镇一带的乡谚。其中的海龙囤,正是雄踞于大娄山的军事城堡——主政遵义700多年的杨氏土司最重要的遗存。
从遵义市区向西北驱车30公里,但见幽藏群山中的海龙囤,四面绝壁千仞,处处峭岩悬崖,囤后一仄径小路与后山相连,囤上关隘尽筑陡峭绝壁之上。从囤上放眼望去,四周群山林木茂密,岩崖青葱,处处茸翠。囤下白沙溪蜿蜒曲折穿行在深谷古箐之中,静静地奔向谷口之地太平场。
据史料记载,公元876年,杨氏祖先杨端领兵平乱南诏,立下战功后,杨氏世代掌管播州。在公元1257年的时候,播州杨氏土司就开始筑城,此后历经宋元明几代修建。明万历年间,杨氏最后一任土司杨应龙进一步加固城墙,于囤前修筑九道雄关,准备把这里打造为“子孙万代之基”。
而这一设想,却在公元1600年戛然而止。一场历时114天的平播之役,终结了杨家725年的世袭统治,海龙囤随着末代土司杨应龙的自缢而毁于一旦。
平播战役之后,万历于公元1601年对播州实行了所谓的“改土归流”,结束了杨氏土司在播州沿袭了800余年的统治,从此杨氏在播州几百年的基业灰飞烟灭。 海龙囤的木结构建筑也在战争中化为灰烬,囤上那残缺的飞龙关、朝天关、五凤楼静静矗立在让人闻之心惊肉跳的“杀人沟”旁,仿佛还诉说着400余年前平播之战中惨绝人寰的屠杀场景。
经过前后千余年的沧桑,现在海龙囤不再固若金汤。当年官兵焚毁后遗留的城墙、关隘敌楼、卡门和石砌建筑仍然展示着惨烈战争后的场景:外围气势森严的巨石门洞、箭楼上巨大的石制柱础、36步天梯俱在;屯内老王宫、新王宫、总管厅、金库、军营、校场、火药库、绣花楼等遗址尚存。历史学家认为,海龙囤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纪古城堡”。
2012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启动了海龙囤历史上的首次大规模科学发掘工作,基本弄清了该建筑群的时代和布局。时任2012年考古队领队的李飞说:“海龙囤城墙、铜柱关、飞龙关等9道关隘建筑基石和水牢、校场坝、马道、绣花楼、库房等遗迹至今保持完整,是我国唯一保存完好的古军事城堡。海龙囤遗址与周围养马场、养鸡池、炮台坡、打眼岩遗址等互为依存,是一个集军事防御、杨氏行宫、军训和给养为一体的军事体系。” 据介绍,早在1999年秋,贵州省文化厅文物处就组建联合考察队,大致确定了囤内老王宫、新王宫、金银库、兵营、瞭望哨、采石场等遗迹,考察队初步认定老王宫为南宋建筑群、新王宫为明代建筑群。
在此基础上,2012年考古发掘以新王宫为重点。新王宫实质上就是一处特殊的土司衙署。而“王宫”是民间对土司衙署的另一种称呼,因先后有别,遂又有老王宫和新王宫之名。其特殊之处在于,土司本人并不经常到此,作为“子孙万代之基、保固之根本”的海龙囤,是杨氏土司在特殊时期的避难所。
海龙囤具有极高的历史与文化价值,但由于欠缺开发,景区基本处于原始状态。为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与领略其独特风景,目前,遵义市汇川区出台规划,拟投资20亿元,将海龙囤打造成5A景区。在对海龙囤古建筑遗址进行清理和恢复的基础上,将着力打造海龙囤休闲森林运动公园和海龙囤土司博物馆,规划森林休闲运动公园,公园内有跑马射箭场、滑草场、彩弹射击场等。海龙囤景区整体打造工程预计在2015年完成,届时,游客除了可以乘坐专线旅游客车外,还可自驾直达景区。
《 人民日报 》( 2014年04月27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