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旅游频道_权威全面报道旅游

"舌尖体"走红网络 被评"命运注定是昙花一现"

2014年05月14日09:06    来源:北京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舌尖体"走红网络 被评"命运注定是昙花一现"

  《舌尖2》剧组在拍摄爬树采蜜时的工作画面。

  舌尖体:“瓜子,无疑是太阳和向日葵的爱情结晶,唇齿与手指的默契配合,让这温暖热情的果仁瞬间迸出又随即粉碎,只留下质朴的香气和空虚的果壳。”

  大白话:“我在嗑瓜子。”

  ……

  这两天,随着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热播,一种仿照《舌尖》解说词的“舌尖体”文字也悄然走红网络。

  《舌尖》解说词独特的文字表达方式,令不少观众印象深刻。比如很平常的晒鱼干,到了《舌尖》里却是“阳光以最明亮最透彻的方式,与鲜嫩的鱼肉交流,这是达悟人与上天和大海的约定”。至于人们常说的雨后春笋,则被描述成“春雷唤醒土壤中的生命,高宝良敏锐地觉察到,这是大自然发出的信号”。面对文艺范儿十足的金句,有观众直呼:“这简直就是高考满分作文的节奏!”

  对于网友的惊叹之语,《舌尖》分集导演胡博解释说,节目组在撰写解说词时并没有刻意追求一种“体”,“我们在遣词造句上的讲究,其实是要让语言更有厚度和韵律。如果全是大白话,观众只看画面就成了,还要解说词干什么?”

  不过,到了“舌尖造句党”笔下,很多稀松平常的事情经过一番改造,顿时别有喜感。就拿洗碗来说,有网友这样写道:“洗碗,又称漱皿,必须由一家之中精壮男子操持。古人相信,女主阴男主阳,厨房必须阴阳相成才能丰饶。洗碗时机也有讲究,必须在餐后剔一顿牙的时间里完成。晚一分食物残渣已干结,早一分有碍回味与消化。”

  一些职业“笔杆子”也加入到“舌尖体”的创作。作家吴钩就借“舌尖体”普及了一把历史小知识:“在中国饮食史上,两宋是一个历史转折期。良种水稻的引进、农田的开发、精心的育种,以及深耕细作技术的推广,让人们从大自然获得了更丰厚的馈赠,平民的饮食习惯从二餐制演变成三餐制。”

  郭峰是最早发起“舌尖体”的网友之一。据他介绍,自己是看节目的时候发现,《舌尖》里经常会出现一些高频词,例如食材、馈赠、味道、乡愁,“我喜欢这部片子,最近脑子里全是这些词,索性就照着这个调调造起了句子,没想到引出了一堆高手。”郭峰觉得,大家在用“舌尖体”造句时,往往花了不少心思,并不是随意地恶搞。

  近年来,“凡客体”“梨花体”“甄嬛体”等各种网络文体层出不穷,“舌尖体”的命运注定不过是昙花一现。在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方毅华看来,网络文体是一种“集体的狂欢”,其意义只是一种参与感,“网友一分钱稿费也拿不到,但却在这种参与中找到了归属感,满足了表达欲。这种一呼百应的感觉,有时候比看电视本身还快乐。”(记者 韩亚栋)

  《舌尖2》导演回应爬树质疑

  确是两棵树,但没有造假

  前天,植物学博士顾有容在科普类网站果壳网上公开发文,指出《舌尖上的中国2》第一集《脚步》中藏族少年爬树采蜜的段落中,前后镜头画面中出现的树种不一致,并以此质疑该集画面存在造假嫌疑。昨天,该集分集导演李勇首次正面回应称,爬树画面确实并非在同一棵树上拍摄,但基本事实没有造假。

  按照片中的情节,藏族少年爬上了40米高的松树去采蜜,但顾有容在对画面进行分析后认为,少年当时是在不足两米高的高山栎上采蜜。由于这一段落此前曾被观众发现有“抄袭”知名纪录片《人类星球》的嫌疑,此次专业人士提出的质疑,立即在观众中掀起又一轮针对《舌尖2》真实性问题的争议。

  “上树采蜜确实是当地风俗,我们没有为了模仿《人类星球》而去扮演。”该集分集导演李勇特别澄清说,在拍摄的主体环节部分,藏族少年确实爬的是40多米高的树,蜂巢也确实在这棵树上,但因为当时防护设施十分简陋,出于安全考虑,拍摄少年在树枝上横行的部分时,让他挪到了一棵稍矮的树上,并在后期做了剪接处理。

  李勇进一步解释,即使那棵稍矮的树,也有十几米高,藏族少年所处的位置当时离地面至少有五六米。他表示,自己接受观众的批评,但也希望观众能够谅解这种选择,“我们也希望在真实前提的情况下完整地呈现和记录,但安全问题必须考虑到。”(记者 李夏至)

(责编:叶欣、连品洁)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