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旅游频道_权威全面报道旅游

美食为何会遇上那么多病名

巧克力囊肿、葡萄酒色斑 医学界美食词典能接受吗?

2014年08月06日08:31    来源:钱江晚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医学界常用美食词典你会坦然接受吗

长在宝宝脸上的葡萄酒色斑

  在吃货的眼里,有满桌子的美食总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所以在大快朵颐前总要拍下来上传朋友圈。

  然而,这些引人食欲的名词,却也出现在从古至今的医学记录之中。干酪样坏死、巧克力囊肿、葡萄酒色斑……当你听到医生嘴里冒出的一串串美食名称时,你对原本陌生的疾病是懂了好多,但是否对那些美食会大倒胃口?

  记者昨日走访杭城一些医院的专家,请他们对医学界的这份“美食词典”解读一下,那些用食物来表述的疾病与食物本身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全科医生表示

  向病人讲解时要慎用

  浙大一院全科副主任医师叶开升对钱江晚报记者说,医学界的“美食词典”由来已久,还挺丰富的。涉及的医学学科也五花八门,比如有妇科的巧克力囊肿,皮肤科的葡萄酒色斑,以及呼吸科的干酪样坏死等等。

  这些食物与疾病有关吗?叶医生给予了否定。“不是的,只是根据各种病症的反应、表现,用美食和它们配对罢了。疾病发生与这些食物无关。这样说法,对于医生们来说,让他们在内部工作交流中方便了很多,当然副作用也是存在的,比如和病人解释他患上的病症时,一定要慎用这些词语。”

  叶开升就碰到过这样的病人,那是位大学毕业生,得了肺结核。那天,叶开升习惯地向这位病人解释病况,“肺结核坏死的地方是黄色的,样子和经常吃到的奶酪一样,发病率还蛮高的。”

  这样清晰透彻的解释,让这位本是奶酪爱好者的小伙子难受了好几天,“这位小伙子再来看病的时候就对我说了,听了这个比喻后,他看到奶酪就没胃口了。”

  在这之后,叶开升就将“美食词典”中的词汇谨慎使用了,“就怕有些病人有心理障碍,接受不了。”

  不过在工作的时候,叶开升还是会用这些简单明了的词语和同事交流。在他的科室里,他们甚至自己用“美食词典”的逻辑命名了一些症状,“比如痔疮患者脱肛的部位,我们就叫做‘甲鱼头’;胰腺炎的蓝色病变,叫做‘葡萄皮’。”

  心理专家提示

  或可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

  不过在采访中,记者也遇到了与叶医生看法不同的心理医生。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院长助理、主任医师、精神科主任施剑飞说:“美食词典最早是从西方国家流行起来的,医生通过最直观的方法,把公众陌生的疾病与熟悉对象联系起来。”

  施主任认为,用美食给病症命名有意想不到的好处,“取名方式相对食物化,还能让人有战胜病痛的信心。”施剑飞开玩笑地说,“这些东西都能被我吃掉,这个病还治不了吗?”

  不同病症的命名都带有不同的目的,在施剑飞看来,今后大家也可以利用这样的命名规则,达到想要的目的,“比如有人不喜欢自己的老公喝酒,可以把啤酒叫做马尿,下次喝酒的时候,他就有厌恶心理。”在一些健身房的减肥教练口中,这一点就经常被利用,让学员对高热量高脂肪的美食敬而远之。

  营养学家希望

  不要因病废食

  在中国,向来有“以形补形”的说法,可是这些病和它们所对应的美食没有关系,大家以后在享用这些美食的时候,千万不要有这样的心理负担啊。

  “比如奶酪富含蛋白质、脂肪,吃这些东西不是造成‘干酪样坏死’的原因。”浙医二院营养科医生金星说,两者只是外观相似,并不直接相关。

  还有一种是真的有益于健康的,比如胡萝卜切开后,横截面很像瞳孔;核桃掰开后,核桃肉就像大脑的样子,它们也已经分别被证明了对视力、大脑有好处,“这是巧合,并不是科学。”金星认为,选择食物要多了解它们内含的营养素,做到品种多样性,取量合理。

  相关链接

  这些词也收入了美食词典

  ●干酪样坏死

  这是结核病变的标志,萎缩的子宫内膜的囊性病变,像是“瑞士奶酪”上大小不同的孔 。

  同样的比喻也能用来形容脑囊虫病(由猪肉绦虫感染产生囊肿)的囊性病变。假膜型念珠菌感染因为拥有白色颗粒状的外观,而呈现“凝乳状”或“茅屋芝士”(一种由脱脂凝乳制成的白色软奶酪)。

  ●葡萄酒色斑

  除了啤酒肚,皮肤上明显可见的红紫色胎记(血管瘤)也以酒命名,它通常被俗称为“葡萄酒色斑”。

  ●橘皮症

  乳腺癌的特征,乳房表面凹陷,呈橘皮状。

  ●苹果果冻

  西方谚语说:“一日一苹果,医生远离我。”但是苹果也被广泛用于描述疾病。当用手指按压时,寻常狼疮(皮肤结核的一种表现)患者的皮肤斑块边缘显现出黄棕色半透明的结节,这东西一向被比喻为“苹果果冻”。

  ●西瓜胃

  在胃镜下,胃窦血管扩张症能清楚地看到含有红色、扩张、扭曲的血管黏膜皱褶,与周围组织边界清楚,这些血管受压后颜色变苍白,和西瓜很像。

  ●巧克力囊肿

  这种含有深褐色液体的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会随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增生而脱落出血。

  本报记者 张苗

  本报通讯员 王蕊 徐康 应梦珊

(责编:张希、连品洁)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