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县城西郊街头镇后岸村,是闻名浙江乃至长三角地区的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寒明岩景区的景中村。唐代诗僧寒山子在此隐居时曾感慨:“一住寒山万事休,更无杂念挂心头”。
尽管地处地远,但过去的后岸村并不穷。上世纪90年代初,后岸村就有街头镇“小香港”之称,依托石矿资源,家家户户做石板生意、当采矿工、吃石板饭。村里一个采矿工一天能赚到二三百元,这是当时一个大学教授的月工资。但这碗“石板饭”,让整个后岸村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从1986年到2009年期间, 村民中10人因石矿安全事故死亡,6人重度残疾,200多人患上了职业病,其中有8人已死于矽肺病,最年轻的只有38岁。
钱有了,人没了,家乡变丑了。这不是梦想的小康生活。
痛定思痛,后岸村人关掉了赖以生存的石矿。他们决定走一条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蓝天的乡村旅游致富路。怎样着手?村支书陈文云的带领下,村中相继成立农家乐协会和寒山旅游开发公司,带领群众修复破坏山体、整洁村容村貌、兴办农家旅馆、研发特色乡村风味……
家美了,村美了。2010年9月,几个村干部首赴上海,为后岸农家乐旅游的开幕做推广。经历了一个多月的闭门羹和白眼冷遇,后岸村迎来了太平洋旅行社组织的第一批游客, 4辆大巴车、208位客人。
至此,后岸发展绿色经济的路打通了,而这一家旅行社也成了后岸村的大客户,让后岸村的旅游产业顺势而上。
此后三年多,从质疑到踌躇,从尝试到支持,涅槃重生的后岸村村民,家家户户搞起了旅游。“一开始,我们对发展农家乐的村民有补贴。”陈文云说。现在,后进搞旅游尽管需要向村集体缴纳一定费用,但要求发展农家乐的村民依旧不少。立足自身环境优势,村里以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为抓手,以举办节庆、承办赛事为助力,建成十里铁甲龙游步道、系列文化墙、石文化街、始丰溪漂流,开心农场、等旅游设施项目。
后岸村还创新出台村内政策,以村集体名义为每一位农户担保,村民可随时向县农村合作银行贷款3至5万元发展种植、养殖业。在生产过程中,由村干部负责监督农产品质量并协同将收获的农产品供应给全村农家乐,解决农户销售“难”、价格“低”等问题。对于馒头、年糕等用量大的菜点,村农家乐协会出面定点集中生产,避免个体独户耗时费力。因为特色农产品实在太多,很多游客到后岸村常常是“吃不完兜着走”。村民们“白天开门接待,晚上床头数钱”。为了发展农村休闲旅游,天台后岸村注册了天台寒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同时制订了“四统一”标准:统一管理模式、统一宣传营销、统一服务标准、统一分配客源,明确每家农家乐设施须按四星级标准建设。这种“统分结合、公司化运作”的经营模式,甚至得到了省委书记夏宝龙的充分肯定。正是这一套管理模式,不仅让后岸村村民富了起来,也让后岸村也更美丽了。
村里通过改建原有的废弃老屋而成的乡村度假综合体,不但成为周边城市居民旅游休闲目的地,还把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重新吸引回来,解决了就近就业,让乡村更富有生机。陈文云说,几十年发展,尝试了各种发展,后岸村要想整村致富,只有发展乡村旅游。目前建设的旅游综合体,包含有游乐场、水上乐园、水果种植园,桃花园、风情民宿,还有猪栏书吧等变废为宝的作品。
更值得一提的是,后岸村已经跟上了互联网时代的脚步,比如在城市里还没有得到普及的免费的无线网络——WiFi,在这里已经十分畅通。而且开通微博和官方网站,学会了网络营销,百度一下,后岸村的信息,随搜随有。
后岸村满足了人们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个性化需求,延伸了旅游产业链条,扩大了农村旅游经济内涵。与此同时,他们还不断探索切合农村实际的旅游管理模式,逐步积累了成功的管理经验。对其他地区,借鉴意义甚大。
2013年,后村接待游客35万人次,人均年收入2万5千元,户均收入18万元,营业创收2000多万元。后岸村实现了一次绿色发展的华丽转身,实践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和探索走“人人勤劳、创业、致富”的道路。
目前,后岸村还在继续优化乡村景观,按照自然村落的生活方式,完善设施,增设乡村技艺,乡村宗亲活动,从而让游客更能留得住乡愁,产生美好的乡村记忆。
记者手记:
后岸村的故事,是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具体缩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阐释。而随着城市生活的日趋繁忙浮躁,人们追求自然,寻求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乡村旅游被赋予了更为复杂的内涵。用村支书陈文云的话说,这里有3000亩杨梅园、百亩葵花地、300亩黄花梨及500亩荷花池,到这里旅游,能找回儿时的记忆和乡愁。
美丽乡愁,何以美丽?以何美丽?
美丽乡愁必然落脚在乡村里的一棵树、一座桥、一道菜、一处瓦房,一首歌。
后岸村真实、质朴、生态的环境,乡景、乡风、乡情的意境,抓住了美丽乡愁这个灵魂。
后岸村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乡村旅游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真正助推剂。后岸村也富过,但致富的路子不符合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被他们自己否决了。现在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他们也不是用资本代替人本,用商人消灭农人,用人造妄为的设计来改造乡村,用城里的奢华之风浸染他们的乡土。他们自我学习,自我改造,自我就业,自我发展。他们将乡村旅游作为乡村建设的一个牵引机,可持续地发展了乡村经济和乡土文化,并保持着农村的特色,保存着农民的精神家园。因为美丽乡愁不只属于城里人,也属于乡下人。
乡下人城里人都一样,在享受乡村宁静生活、空气、水以及乡土文化的时候,作为分享者,都该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那种心灵荒了、自然毁了、身体垮了、钱有了但人病了或人没了,并不是理想的幸福生活。如果每一位旅游者能以感受开启生态智慧、改善生命状态、提高生活品质的生态心走入乡村,自然会久驻、自然会回头,自然会发现绿色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