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旅游频道_权威全面报道旅游

衣冠不整不能坐地铁?网友质疑新规歧视弱势群体

2014年10月14日08:57    来源:北京晨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衣冠不整不能坐地铁?

  据报道,《沈阳地铁乘客须知》最新补充规定:衣冠不整、醉酒等不文明行为者不得进站乘车。有网友质疑新规有歧视弱势群体嫌疑。相关人士解释,此规定中的衣冠不整者,主要指被乘客广泛反映的在地铁中乞讨的人群,并不包括因为其工作等原因造成衣物有污迹的人。(10月13日《北京晨报》)

  支持

  公共行业应有行为规范

  消息不长,也算不上“猛料”,但却引来了一定的“轰动效应”。这也难怪,地铁是公共交通工具,不是私家玩物。在“法无禁止”的前提下,如果地铁单方面硬性规定衣冠不整者就不能进站乘车的确有歧视弱势群体嫌疑。但听了相关人士的解释,再联想到地铁中曾经上演的种种“故事”,便会发现,这样的补充规定不仅不能视为一种歧视,而且是合理的,必要的。

  一者,乘客权益与任何其他权利一样,都必须有一定的界限。法治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权利不得滥用,权利的行使应当善意。权利主体在行使自己权利的同时,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权利。纵然衣冠不整者有乘地铁的权利,但他们一旦成了以乘地铁为名,大行乞讨的人群,显然就变味了。而且,这里不论是对醉酒者还是乞讨卖艺者的禁乘地铁,所禁的都是行为本身而不是针对某个人,无论从“广义”还是“狭义”上看,都难以构成歧视。既然如此,不让他们进站乘车有什么不可以?

  二者,地铁作为一个公共行业,应该有一个符合公共道德的准则。如果缺乏必要的行为规范,成了自由王国,必然乱象丛生,甚至引发危害公共利益的安全事件。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新增的规范体现出了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同时也在提醒乘客,个人要想得到尊重,首先要做好自我约束,注意自己的行为规范。这些都是必要的。

  当然,“须知”是“须知”,执行当中不能过于死板。也应本着人性化的原则,不要因为只要喝了一点酒就一棒子打死,就不让坐地铁了,只要不侵犯他人利益,相关规范在执行过程中就应人性化地执行。至于一些网友,每见一点相应的规范和约束,动辄便拿“歧视”的大棒相加,我看既无必要也不理性,也不符合事实。

  张国栋

  建议

  以礼仪的方式推广信息

  “衣冠不整者”不得进站乘车,此般规定很容易被公众误读。以往这样的告示,往往出现在高档酒店中,也引起了部分消费者的反感。酒店没有遴选消费者的权利,如果要创造一种文明有序的良好消费环境,酒店也只能保留选择顾客的权利。不过酒店和地铁站又有所不同,后者作为具有城市交通公益属性的主体,把“衣冠不整”者拒之门外,是否有权利滥用的嫌疑?

  禁止“衣冠不整者”乘坐地铁,沈阳并非是先行者。北京和广州都有这方面的地铁乘坐规定。而2009年《广州市地铁乘坐守则(征求意见稿)》在市建委网站上征求意见时,删除了衣冠不整者不得乘车的条款。之所以如此,恐怕因为这条规定很难像携带危险品那样,具有绝对的执法边界。面对那些打着赤膊的乘坐者,地铁工作人员大都只能进行劝导,而不太可能将对方阻拦在进站口。

  “衣冠不整禁乘地铁”本身是具有一定合理性,但“衣冠不整”缺乏法律条款的明确规定。到底什么样穿着算是不整齐,譬如大热天穿拖鞋和背心短裤的人,他们就处于见仁见智的边缘群体。很多人由于职业和身份的原因,也不可能穿着西装笔挺地乘坐交通工具。所以最终只能看工作人员自己的眼光角度和喜爱偏好来评判。

  对乘客的衣着要求,建议用礼仪的方式进行信息推广,而且起主导作用的应该是整个社会的舆论氛围和少年教育。通过信息的对称,让大部分都知道得体的文明举止应该是怎样,从而塑造出“好窗效应”来。地铁方面,主要做的是提高自己的服务,而不是进行人为的限制。权利的行使应当善意,而不是造成乘客和地铁站的龃龉。

  谢伟锋

  评判

  没有约束就没有文明

  把“衣冠不整”扯上“歧视弱势群体嫌疑”,看似是出于对弱势群体的体谅和关爱,其实恰恰是一种对弱势群体的偏见,甚至是“成功人士”的傲慢。谁说弱势群体就一定“衣冠不整”?确实,限于经济条件,弱势群体未必穿得起华贵的服饰,但大多数弱势群体照样热爱生活,自强自立自尊,不会以“衣冠不整”示人。

  实际上,如果树立这样的生活态度,即使是乞丐,也未必就一定蓬头污面、衣衫褴褛。当年的犀利哥,就曾被网友誉为“潮流型乞丐帅哥”,热捧犀利哥的服饰“绝对谙熟混搭之道”,甚至“绝对不输藤原浩之流”。确实,乞求人家施舍,不必以失去尊严甚至自甘堕落为代价。

  毋庸讳言,现在比如地铁这样的场所,也常能见到“衣冠不整”,与其说这是因为生活的艰辛,不如说是缺乏文明的素养,生活的压力再大、节奏再快,如果不失自信、热爱生活,遵守文明的规范、懂得自律,打理一下“衣冠不整”的形象,这点时间和精力恐怕总是有的。

  在制度的约束之下,许多人都能表现出文明的举止,可以说,没有约束就没有文明。坚持文明规范要求的管理,将强化人们的文明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人们形成自觉的习惯。因此,在强化教育以提升市民文明修养的同时,对于个别缺乏自觉的乘客,出台这样的规定,确实也是必要的。

  钱夙伟

  建议

  多元时代更需良性互动

  在异质性越来越强、越来越讲究包容的当下,“衣冠不整”很容易触动公众关于平等的敏感神经。在地铁上,“农民工坐地上”、“农民工擦地”一次又一次地让我们见证了弱势群体的爱与痛——城乡二元体制下,这些游走在城市和乡村夹缝地带的边缘人,承受了太多的偏见、歧视和社会排斥,劳动者应有的体面和尊严处于一种被遗忘、被漠视的境地。

  因工作等原因造成“衣冠不整”,背后有着“不得不如此”的无奈和艰辛;倘若再被公交工具拒载,无异于“二次伤害”。一个温暖的社会,不仅不会对弱势群体“另眼相看”,反而会在确保程序正义的基础上给予他们“弱势补偿”。只有将制度护佑和人文关怀起来,弱势群体的公共生活,才会多一些光亮和温暖。

  从过往的经验来看,“衣冠不整禁入”通常出现在餐厅、酒店等消费场所。傲慢与偏见之所以大行其道,就是因为有些人试图利用消费上的差异来进行三六九等的人格划分,从而实现身份归属、阶层区隔和社会认同的建构。可是,每一个乘客在地铁上付费乘车,享有同样的出行权益;即使是乞讨者,也不能被制度壁垒和人为藩篱排除在外。

  与简单、生硬甚至粗暴的“禁入”、“禁乘”相比,如何改进地铁的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在利益多元时代,一项涉及公众利益的举措,只有事先深入了解实际情况、充分吸纳公众意见,才能提高公共决策的社会基础,减少失误和偏差。从这个角度上说,“衣冠不整禁乘”既缺乏公众参与,也缺乏良性互动,成为舆论靶心在所难免。

  在现代社会,公众对于交通出行有了更加强烈的利益诉求。一方面,要加大公共财政投入,让老百姓拥有更加便捷、多元的出行选择;另一方面,要实现价值排序的更新和社会文明的再生产,让开放、包容、平等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只有这样,公众的出行之旅,才会更有品质、更有保障、更有情怀。徐俊

  杨朝清

  ■三言两语

  ●解释有问题啊!应该是禁止在地铁中乞讨,而不是禁止乞丐进站乘车。如果乞丐有事情,坐地铁而不乞讨,地铁方面是没有权利剥夺人家乘车的权利的。

  ——郑红

  ●理解,这也是无奈之举。

  ——张永强

  ●如何界定是否衣衫不整?靠地铁检票员吗?

  ——谢瑞明

  ●如果你在地铁里见到衣衫破烂散发味道的畸形人士在乞讨,你就不会指责什么“歧视”了。

  ——张静歌

  ●身处公共场所,衣着整洁谈吐有礼不打扰别人,这体现出对别人的尊重,是最起码的礼仪习俗。

  ——马然

  ●作为流动的公共空间,地铁方面有必要维护地铁的有序运行,出台相应的社会规范。

  ——胡炜

  ●很多人质疑,是因为地铁方面没解释清楚,导致公众对“衣冠不整”存在着误读,从而引发质疑甚至批评。

  ——韩大军

  ●这样的规定,应该有利于营造一个文明的环境,强烈支持。

  ——徐俊

(责编:刘佳、张希)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