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旅游频道_权威全面报道旅游>>专题>>人民日报《假日生活》

 福州三坊七巷 

闹市中的“里坊化石”(假日观察)

本报记者 钟自炜

2015年10月06日09:0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图①图②图③:三坊七巷街区
  图④:衣锦坊内的水榭戏台
  本报记者 钟自炜摄

  浓缩福州古城千年历史文脉的三坊七巷,文化空间独具特色,2011年8月,全国首座社区博物馆正式在此设立。“体验人文,消费文化”,通过恢复坊巷格局重现历史风貌、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挖掘文化产业资源,实现了文物的“动态保护”。

  

  福建福州市杨桥东路与达明路路口,往东人声鼎沸,福州最著名商业街区之一的东街口坐落于此;往西游客络绎,优美景色中是被誉为“福建园林明珠”的西湖公园;往北食客不绝,数十家餐馆让这条长不过几百米的小街成为福州市民心中的美食圣地。就在这闹市环绕中,一片黑墙黛瓦安然矗立,这里便是三坊七巷。

  街坊纵横

  遗存古城棋盘格局

  所谓三坊七巷,是指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与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这个总面积达127公顷的景区,格局发轫于晋,形成于唐末,至明清时达到鼎盛,是千年城市坊巷棋盘格局的遗存地和精雕细琢明清民居建筑群展示地。三坊七巷因其独特的坊巷格局、绝伦的建筑细节、醇厚的历史积淀、密切的涉台联系,被誉为“里坊制度活化石、明清建筑博物馆、近代名人聚居地、闽台渊源彰显地”。

  走进三坊七巷,数百座明清古建筑包蕴着浓浓的福州地区建筑风格。街坊纵横、巷弄交错,石板路径、黑墙黛瓦。高高的封火墙起伏跌宕,院落或数落并排、或前后多进,院墙内庭院、厅堂、厢房、披榭、花厅、书房、楼台、亭榭、假山、鱼池布局完美,斗拱、雀替、锯花、柁墩、挂落、窗棂、门扉木刻和抱鼓、柱础、踏跺、游廊石构件雕刻精美,简繁并济的门罩、威严的墀头、墙堵的灰塑、飞檐的卷草、高翘的鹊尾脊,无不凝结着福州先民建筑工艺的智慧结晶。

  从街头至巷尾,三条长坊与七条窄巷依次露面。衣锦坊旧名通潮巷,古为水网交汇、河湾会潮之地。水榭戏台位于衣锦坊16号,为清嘉庆进士郑鹏程居宅,花厅内戏台三面临水,山石环绕,于方寸间体现灵秀之气。池中蓄养锦鲤,水清不涸,与台上曼妙曲声交相辉映;

  文儒坊旧名山阴巷,北宋时因“海滨四先生”之一、国子监祭酒郑穆居此,改名文儒坊。坊内镶着一块光绪年间订立的文儒公约碑,以最朴素的方式进行文明约定,并为坊间建筑的完好保存发挥着不可言喻的功用;

  光禄坊因坊内有“三山藏”之一的“闽山”,旧名闽山坊。北宋熙宁年间,光禄卿程师孟游闽山法祥寺,喜登池畔岩石上吟诗,寺僧遂名之为“光禄吟台”,因之得名沿用至今……

  细细品味,宛如穿越时空,一砖一瓦都有自己的故事。

  人文荟萃

  积淀历史文脉精髓

  “一片福州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现代史”,三坊七巷的迷人之处,不仅在于精美绝伦的建筑,更有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

  三坊七巷北侧入口,一栋坐西朝东的三进大院坐落于此。“具有很典型的福州民宅特点,除中轴建筑外,左右两旁还有许多自成院落的房屋,每个院落都有水井;北院之西还横亘着一列坐西朝东的双层楼房,楼房之西为花园。”冰心在《我的故乡》中的一段描写,说的正是此地。

  该故居原系林觉民祖辈七房人家(包括林长民)聚居处。林觉民广州起义殉难后,林家避祸迁离,房屋售予冰心祖父谢銮恩。谢家一直住至20世纪50年代。冰心十一二岁时曾居此。此外,近代才女林徽因作为林觉民的侄女曾在此居住。一处民居三个名人,一栋大院正是三坊七巷历史文脉与人文精髓的一个缩影。

  唐末八姓入闽,三坊七巷即成为名儒学者的聚集地,从唐代名儒黄璞到宋代“海滨四先生”陈襄、周希孟、陈烈、郑穆,从明代不畏权贵的尚书林瀚到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三坊七巷是福州“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精神的最好诠释和代表。

  时间脚步来到近代,三坊七巷街区内更是人文荟萃。近代思想启蒙家严复,民国著名报人林白水,辛亥革命志士林觉民、郑权、严骥、方声涛、方声洞,现代著名经济学家陈岱孙,文化名人郁达夫、冰心、林徽因、庐隐……每每在民族、国家危难之际,总有三坊七巷人的身影涌现其间,为民族大义挺身而出。

  重大事件中,同样有三坊七巷的身影。晋唐中原大批望族入闽,宋代理学传播,明代郑和下西洋,南明隆武政权建都,清初经学兴起,近代鸦片战争五口通商,洋务运动开展,福州辛亥革命爆发……在众多历史风云变幻中,三坊七巷时刻记录着国运沧桑和人间爱恨情仇。

  三招发力

  实现文物动态保护

  闽都煌煌千载事,坊巷悠悠不尽情。浓缩古城千年历史文脉的三坊七巷,文化空间独具特色,2011年8月,全国首座社区博物馆正式在此设立。

  “文化内涵有传统性、活态性等特点,我们将通过整理三坊七巷文化的内在精神内涵,不断挖掘其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丰富遗产。”三坊七巷保护开发公司董事长谢谦华介绍,在“体验人文,消费文化”理念下,用开发文化旅游产业的方式将三坊七巷历史文化予以开放性展示保护,既满足了人们了解历史文化的需求,又能满足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

  实现文物“动态保护”,三坊七巷以三招发力。

  首先,恢复坊巷格局,重现历史风貌。通过对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鱼骨状”总体格局的恢复,对传统建筑及街巷历史风貌的整治,对传统商业建筑和公共建筑的保护、整治与修复,对传统院落园林的整治与充分利用,展现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独特的建筑、园林特色,凸显了其明清民居建筑博物馆的历史价值与建筑风貌。

  其次,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坊七巷保护修复过程中,注重传承与发展街区活态的历史文化精髓,通过保护三坊七巷所蕴含的各项民俗活动、民间曲艺、民间工艺、风味饮食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深刻体验区域民俗文化等提供优良的环境、条件与载体。一是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吸引民间手工艺入驻。目前,脱胎漆器、软木画、牛角梳、寿山石刻、油纸伞、裱褙等具有代表意义的民间艺术已相继入驻;二是以还原三坊七巷历史风俗为重点,结合每个福州的民俗节日,积极开展各种特色民俗活动,使三坊七巷逐渐成为福州传统文化的展示中心和交流平台;三是还原了原有商业街市功能,通过优惠政策使“米家船”和“青莲阁”裱褙店、“聚成堂”书坊、“木金肉丸”“同利肉燕”“永和鱼丸”等原来的老字号陆续回归。

  再次,充分挖掘文化产业资源。三坊七巷作为一个独具魅力的文化建筑群落,不仅仅是一街一坊孤立的院落历史记忆,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坊七巷历代名宦文人辈出,围绕这些仕宦望族的就包括了闽台及海外交流文化、船政文化、科举文化、楹联诗学文化、刻书翻译文化等亚文化形态,还有明清建筑艺术、城市坊巷建筑艺术、古典书画艺术、漆器艺术、寿山石艺术等雅文化遗产,还有福州饮食文化、花灯文化、曲艺文化、手工艺制作等多种民俗文化。这些文化交相辉映,互相联系,共同构成了三坊七巷文化发展的独特业态资源。三坊七巷文化产业业态依托资源,将不同类型的经营形态按照“商街、文坊、俗巷、杂边”布局,有机串联在三坊七巷历史街区周围。

  本版制图: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15年10月06日 06 版)
(责编:肖鑫、郑婷婷)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