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的有益尝试  

王铁志

2019年11月06日13:12  来源:人民网
 

我国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民族文化的传播主要靠文字,有的甚至是口耳相传的。如今,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网上阅读已成为人们最主要的获取信息方式,乃至于点一下手机,瞬间便知天下发生的要闻和趣事。在以声、光、电为特征传播信息的当代,用新的技术和手段保护和传播民族文化,自然成为民族文化工作者艰辛探索,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因此,“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这个集影、音、图、文于一体的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数字化工程便应运而生了。

“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是由民族文化宫与北京天成嘉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合作实施的国家重点项目。该项目于2014年开始筹建,2015年由国家民委批准并获得财政部专项资金扶持。2017年11月,“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及“中国民族文化资源网”正式上线运行。2019年1月,与人民网合作创办“人民网·多彩民族”专题。目前,拥有两个网站和一个专题栏目,形成了“一库一网一专题”为基础的民族文化综合性网络媒体宣传平台体系。

在党和政府支持、社会各界帮助以及项目团队的努力下,通过几年的实践,“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的项目建设已取得了丰硕成果。通过实践,我也深深体会到,这个项目很有特色也非常有意义,具体表现在:

一、体现了党的民族政策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为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制定和实施了许多扶持政策,如设立民族出版社、民族画报社、民族团结杂志社等新闻出版单位,定期举办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这些政策和措施为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增强民族团结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建设“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同样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视和支持,如在国家民委立项并获得财政部专项资金扶持,项目落地贵阳获得办公场地和网络运行条件支持,以及非遗和特色村寨资源采集项目支持等等。“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是个公益性比较突出的文化项目,没有政府支持是寸步难行的。同时,这个项目的建设也有利于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包含许多宣传民族工作和党的民族政策,宣传民族地区发展成就的内容,通过共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不仅能够增强国内各民族的团结,也有利于用新媒体的形式对外宣传党的民族政策。

二、体现了高新技术优势

自从我们的祖先发明纸张和印刷术,千百年来,我们的文化主要是通过纸质媒介来传播的。书籍报刊在传播文化中功不可没,但比起电子出版物,其不足之处也很明显。如传播受到时空限制,不便于携带和检索查询。民族文化有许多优秀出版物,有的发行量很少,一般读者很难见得到。还有一些鸿篇巨著,如国家民委《民族问题5种丛书》(364本)、《中国民族大百科全书》(15卷)等,由于卷帙浩繁,一般个人或图书馆都很难购买或装备,阅读查阅都很困难。“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的起步,就告别铅与火,直接进入声、光、电。项目把民族文化优秀成果数字化,利用计算机存储、检索查询和网络传播的优势收集和传播民族文化资源,不仅方便了广大的读者了解和学习民族文化,也为民族文化在国际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

网络传播不仅快捷方便,而且与视频技术结合起来更是如虎添翼。如少数民族音乐、舞蹈、戏剧、体育,这些艺术形式的传承如果离开了鲜活的图像或视频,仅仅靠文字是说不清楚的。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特别是一些传统手工技艺,运用高清摄影技术就可以把整个生产过程和工艺展现给观众面前,这对于一些濒临消失的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无疑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基于视频技术能够动态形象地记录民族文化的特点,“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在建设伊始就非常重视影视作品制作,同期启动了“百集专题纪录片·民族文化之旅”,项目实施三年多来,拍摄了多部民族文化专题纪录片,取得了不同凡响的社会影响。如与东南卫视联合制作播出的11期大型综艺节目《天籁之声》于2017年1月在东南卫视首播,被广电总局誉为与“诗词大会”、“朗诵者”齐名的“文化精品”项目。投资拍摄的7集西藏人文纪录片《极地》于2017年12月在央视10套《探索·发现》栏目播出,豆瓣观众评分达到9.7分,获得“2017年度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纪录片”奖、最佳剪辑奖,还作为广电总局的十九大献礼片及中央统战部重点对外宣传片。此外,为贵阳市政府制作了255个民族特色村寨、10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人的视频短片,有的在央视“乡土”栏目播出获得社会好评。这些作品和原始资料都收录到“资源库”,丰富了库存内容和种类。

三、体现了文化积累价值

“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顾名思义就是一个民族文化集大成项目,全面采集、存储、保护和传播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其主要任务,也是区别于其他网站的主要特点。目前全国以民族内容为主的网站有近50家,这些网站既有面向全国的,也有局域性的,既有综合性的,也有专业性的。观其内容,综合性网站大多以时政新闻为主,局域性网站侧重某一民族或当地几个民族,专业性网站侧重某一专业领域或为本单位业务服务。与这些网站不同,“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面向全国56个民族,综合反映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目前,“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共设一级栏目27个,二级栏目175个,图片视频栏目18个,还有若干视频栏目,内容覆盖民族文化各个领域,体现了知识性、系统性、全面性、典藏性的特点。“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不仅收录的内容非常广泛,还特别注重内容的专业性和学术性,注重体现民族文化的积累和传承价值。因此所收录的内容不仅包括各民族文化的系统知识,还包括各民族具有代表性的传世作品和文化精品,这些内容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和保存价值,其收藏的时间越久,在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中所体现出的价值就越突出。

四、体现了改革创新思维

市场消费的主体是青年人,他们的欣赏口味大多偏重流行文化。民族文化虽然丰富多彩,但在文化市场上的影响还很有限。就目前情况来说,民族文化还是个弱势文化,其发展还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因此过去从事民族文化工作的大多是受到财政拨款支持的文化事业单位。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今时代,单一的事业单位模式显然不能适应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需要。“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是事业单位与企业结合实施的项目,是国家民委引入非公资本共建民族文化的重点工程,这一做法符合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和文化产业发展趋势,从目前来看,这一模式体现了如下特点:

一是内容建设。由于受政府资助和指导,首先体现政府需求,因此与一般网站侧重娱乐性、商业性不同,它侧重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突出内容的学术性、知识性和文化积累性;另一方面,它面向市场,因此与政府和文化事业单位的网站侧重时政性和专业性有所不同,它在满足政府需求的同时兼顾受众爱好,因此内容和形式更为活泼,与市场结合的更为紧密。

二是资金筹措。在项目建设初期,财政部曾支持一笔文化产业扶持资金。如果按事业单位模式运作,没有后续拨款维持和发展就很困难。因此公司除其他盈利项目补贴一部分外,还通过市场机制广泛开辟经费来源渠道。如承接政府采购服务,通过实施项目获得资金。再如设立“民族发展公益基金”,支持民族文化和公益扶贫宣传。资金渠道的多样性保证了项目不仅能延续下来,而且发展势头会越来越好。

三是运营手段。民族文化产业化难点在于与市场如何结合,在于找到既懂民族文化,又懂市场运营的人才。民族文化现有人才大多集中在事业单位,懂市场、会经营,特别是新媒体运营的人才非常缺乏。共建项目为引进民营资本与人才打开了通道,目前项目实施负责人张爽女士长期从事经济工作,懂得相关领域的市场规则,具有情怀,热爱民族文化,又具有丰富的市场营销经验,因此可以从较高层次上谋划平台发展和调动相关资源。目前,“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正本着弘扬民族文化、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的宗旨,力图通过一些创新性的项目,探索一条以线上大数据和媒体宣传为基础,服务线下实体经济,并与产业化发展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服务实体经济的做法也取得了初步成效。如2019年4月,为了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联合人民网和“好获严选”等电商,努力搭建“政府指导+媒体推广+平台转化”的“民货在线”平台,用公益宣传、免费上架、快捷结算等优惠措施,帮助民族地区推销农副产品。如促销巴东伦晚脐橙,产品从4月8日上线至4月15日共售出2134箱,销售21340斤,实现助农回款金额128040元,及时解决了42户扶贫种植晚脐橙的销售问题。

我体会,这种引入非公资本扎扎实实做有文化价值的项目,利用民族文化网络平台服务实体经济,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资源的做法,符合中央的有关政策。这种做法探索成功,不仅有利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播,也有利于利用民族文化资源促进民族经济发展。祝愿这种努力最终能结出丰硕的成果。

本文作者为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原巡视员、民族出版社原总编辑。现任“中国民族资源库”总编辑。

(责编:赵亮、李慧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