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虫茶

2019年11月19日08:07  来源:人民网
 

贵阳市息烽县西山乡西山村,得天独厚的地理特征与人文环境,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虫茶。这种茶与传统的茶叶大不相同,它是将野生白茶树叶采摘发酵之后,引来米缟螟、化香夜蛾等昆虫取食,排出粪粒,形成的健康、美味的地方珍贵茶种。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首次记载了虫茶的特征和保健功能。清代《城步县志·卷五》首次出现“虫茶”一词,“茶有八峒茶……亦有茶虽粗恶,置之旧笼一、二年或数年,茶悉化为虫,故名之虫茶,茶收贮经久,大能消痰顺气”。1979年,《昆虫知识》首次报道用白茶树叶和化香夜蛾生产虫茶。1981年,《中国经济昆虫志》首次报道我国虫茶生产地区。1991年,《林业科学》6卷194页首次报道虫茶蛋白质和氨基酸等营养素含量。虫茶,又叫白茶、茶精、药茶、龙珠茶、老鹰茶等。它就产于息烽西望山地区,属于地方特产茶。

西山又叫西望山,位于息烽县城东12公里的西山乡境内,西山乡便是以西望山命名。西望山原名“翠淑岭”,传说西汉时期夜郎国王在此修建行宫,用以消夏避暑,周边村民顿觉希望来临,于是便称其为“希望山”。公元1653年西蜀高僧语嵩大和尚率八弟子在希望山修建八大庙群,为了彰显佛教西天取经之灵气,更名为“西望山”。并在大殿神龛壁柱上刻下“此处即是西天,何需别求南海”,从此西望山又有“小西天”之说。西望山也因此誉为“西南南来佛教第一山”,山势连绵起伏,纵横百余里,自然风光奇丽。西望山一带生长着数目众多的白茶树,其树叶便是虫茶的原材料。

虫茶最早的形成其实源于偶然。当地农户最早喜欢直接采摘白茶树叶,用来泡水喝。但是偶然采摘回来后放于背篓中,久久悬挂在门前,日积月累,引来化香夜蛾、米缟螟等昆虫采食,久而久之便转化而成虫茶。

豹皮樟,樟科,小乔木,当地人称之为白茶树,是制作虫茶的原材料。茶叶的采摘,在清明左右最为适宜,此时茶树尖有嫩芽,采摘顶端5厘米左右的嫩芽最佳。采摘时用食指与拇指夹住幼梗叶间的中部,借助指尖的合力将茶叶掐断。

采摘之后,新鲜茶叶的水分含量高达80%。需要晾晒,减少鲜叶与枝梗的含水量。待叶面柔软,枝梗弯曲不断,便可以进入杀青工序。

将茶叶置入炒茶锅中,此时铁锅温度必须足够高,用铁锅高温杀青,停止酶的活性,迅速翻动使得所有茶叶受热均匀,炒制3-4分钟左右,使得茶叶失水25%-30%。

接下来再辞进入晾晒阶段。待其降温之后,开始揉捻。外力作用使得茶叶条索紧结,外形弯曲。揉捻的力度比较讲究,需要先轻后重,最后轻揉的原则。因为最初茶叶还比较脆弱,因此轻压,待茶汁溢出之后,叶面湿润,再进行重压。最后为防止破坏条形,需要再轻揉。稍加摊晾,使之柔软,再进行第二次炒制。

二道炒主要掌握火候,以免炒焦。炒至茶叶失水率达到70%便可出锅,再稍加晾晒。最后进行第三道炒制,高温烘烤使茶叶持续失水。之后将茶叶装入黑色布袋中,便可悬挂于阴暗处,等待一场漫长的转换。

在之后大约两年的时间,米缟螟、化香夜蛾等昆虫寻味而来,不断取食茶叶,而后排除粪粒。这些粪粒不仅不脏,对人体还有益处。不透光的布袋、潮湿的环境、适宜的温度,茶叶在两年内被蚕食而尽。

两三年后取出虫茶、此时虫茶呈块状,撕碎揉捻,放于筛上,上下左右翻动筛选,细颗粒经过外力作用,通过孔径被分离出来。在利用现代科技,将颗粒状的虫茶放在温度高达350℃的炒茶机中,炒茶机筒内旋转,风机鼓动,使得受热均匀并能扬去虫茶中的粉末、杂质。15-25分钟后,便可完成消毒和风选。由于颗粒大小不同,可用分扬筛筛选出不同大小的虫茶。颗粒大的认定为“特级”,颗粒小的认定为“一级”。

泡制茶叶时,倒上一杯开水,然后投入少许虫茶颗粒(约30粒),初放入时虫茶颗粒浮于水面,过了一段时间后它就慢慢往下沉,沉下片刻之后,颗粒开始溶解,紧接着香味浓郁,清亮似茗。喝了之后,立刻精神为之一振,心底舒畅,令人百喝不厌,交口称绝。虫茶含有茶多酚、单宁、咖啡因,维生素和人体必须的19种氨基酸及止血的活性物质等成分。由于虫茶除具有普通茶的消食,提神,祛烦解渴的作用外,还能降血压,清热解毒,健胃,顺气消肿,经常饮用,对牙龈出血,痔疮出血,鼻衄,腹泻,心脏病等有一定的疗效,所以虫茶实际上是一种很好的保健茶。

虫茶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但直到二十年前,白茶、虫茶的生产都基本处于自然状态,因过度采摘,白茶资源日渐稀少,虫茶产品也是有价无货。祖居于西望山、八十年代毕业于贵州农学院的邹氏兄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开始,研究白茶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从扦插技术的试验研究、优质资源的筛选、栽培技术的探索等多个环节进行深入研究,目前各环节都取得了很好的突破——1万余株白茶树生命力强盛,长势良好。自此,白茶的原材料从野生采集的不可控规模小,发展成了30余亩的原材料种植基地。

除了原材料的开发,随着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以及现代工艺的发展,在制作工艺上,虫茶也由原生态的采摘、生物转换等简单的制作过程。演变为十几道加工工序,这样流程化、大规模的精加工,使得虫茶更安全、环保,口感更好、易于销售。

资料来源: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采集》摄制组

(责编:赵亮、李慧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