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面塑技艺

2019年11月26日11:26  来源:人民网
 

一、历史上的泥(面)塑与泥人

自新石器时代之后,中国面塑艺术一直没有间断,发展到汉代已成为重要的艺术品种。考古工作者从两汉墓葬中发掘了大量的文物,其中有为数众多的陶俑、陶兽、陶马车、陶船等等。其中有手捏的,也有模制的。汉代先民认为亡灵如人生在世,同样有物质生活的需求。因此丧葬习俗中需要大量的陪葬品,这在客观上为泥(面)塑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推动作用。

两汉以后,随着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以及多神化的奉祀活动,社会上的道观、佛寺、庙堂兴起,直接促进了泥(面)塑偶像的需求和面塑艺术的发展。到了唐代,泥(面)塑艺术达到了顶峰。被誉为雕塑圣手的杨惠之就是唐代杰出的代表。他与吴道子同师张僧繇,道子学成,惠之不甘落后,毅然焚毁笔砚,奋发专攻塑,终成名家。为当世人称赞:“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

泥(面)塑艺术发展到宋代,不但宗教题材的大型佛像继续繁荣,小型面塑玩具也发展起来。有许多人专门从事泥人制作,作为商品出售。北宋时东京著名的泥玩具“磨喝乐”在七月七日前后出售,不仅平民百姓买回去“乞巧”,达官贵人也要在七夕期间买回去供奉玩耍。

元代之后,历经明、清、民国,面塑艺术品在社会上仍然流传不衰,尤其是小型面塑,既可观赏陈设,又可让儿童玩耍。几乎全国各地都有生产,其中著名的产地有无锡惠山、天津“泥人张”、陕西凤翔、河北白沟、山东高密、河南浚县、淮阳以及北京。泥人制作分布广泛,大江南北,流派众多,风格各异。表现形式囊括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一种我国特有的民俗文化现象:做泥人。

二、“泥人刘”刘光祥

刘光祥,男,56岁,祖籍湖南长沙,祖上以泥人制售为业。其曾祖父刘源于光绪二十四年定居贵阳后,承袭祖业在贵阳挑担走街串巷制售泥人,时称面老者。刘湘黔又承袭曾祖父的事业,后将手艺传与刘文俊。90年代后,刘光祥开始制作泥人,经多年的摸索实验,在制作大型场景、家具、人物、树木、山石,仕女,神像以及卡通动漫等方面都总结积累了相应的手艺技法。做工精细,产品新颖,口碑良好,所以大家都称呼“泥人刘”。

作为一名手艺人,开拓创新,紧跟开放的潮流,传播传统民俗文化,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贵州都市报、贵州电视台、贵阳电视台、儿童节目《童心无限》、摄影杂志《街拍》、新浪网等媒体都曾以专题报道进行鼓励。现应邀在少年宫及多家小学校任传统手艺老师。也时常在省内各大型企业组织的活动中应邀表演传统手艺,弘扬民族文化。

三、面塑、泥人的制作

面塑的基本用料——泥土需精心准备,一般选用带些粘性又细腻的土,经过捶打、摔、揉,有时还要在泥土里加些棉絮、纸、蜂蜜等。面塑的模制一般分为四步:制子儿、翻模、脱胎、着色。制子儿就是制出原型,找一块和好的泥,运用雕、塑、捏等手法,塑造好一个形象,经过修改、磨光、晾干后即可,有些地方还要用火烧一下,加强强度。翻模就是把泥土压在原形上印成模子,常见有单片模和双片模,也有多片模。脱胎就是用模子印压泥人坯胎,通常是先把和好的泥擀成片状,然后压进模子,再把两片压好泥的模子合拢压紧,再安一个“底”,即在泥人下部粘上一片泥,使泥人中空外严,在胎体上留一个孔,使胎体内外空气流通,以免胎内空气压力变化破坏泥胎。最后一道工序是着色,素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一般着色之前先上一层底色,以保持表面光洁,便于吸收彩绘颜色,彩绘的颜料多用品色,调以水胶,以加强颜色附着力。

做泥人靠的是手艺求生。为了利于泥人的销售,就要具有吸引顾客眼光的特点,这特点就是手艺。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里,一块泥在艺人手中拉、搓、揉、捏、压、再通过简单的工具扎,切,剪,贴,粘,一个神形兼备的作品便告完成。为了让观众欣赏手艺而又不能窃取技巧,只能在众目睽睽下设置许多“障眼法”,如果这些技巧都无效的话,那就只有一个最笨又最本质的办法:靠常年累月对泥料物性的理解及熟练的技法,也就是我们今天提倡的工匠精神。

艺人们通过作品传扬着我们的历史,更借助神奇的手艺诉说着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国外有艺术评论家将中国的泥人手艺称为中国雕塑。这正是它所具有的文化价值。

四、面塑的保养

导致古代面塑破损的原因很多,有人为因素损坏和自然因素损坏。自然因素包括潮湿的影响,水溶性盐类及支撑内部结构的变化,微生物的生长,物理气候(通常指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日晒、雨淋以及风沙的侵袭,大气污染物的作用等等。此外,不正确的修复方法以及使用了一些不适当的修复材料,也往往会加速面塑的变质。面塑常见的病变现象主要有空臌、剥落,酥粉、龟裂起甲、起泡、脱胶掉皮、画面褪色、变色及污染(霉斑、昆虫屎斑、烟熏等)。 面塑长期保存下去,重要的是创造良好的保护环境。防止病变的发生比治理病变更加重要.只有彻底地消除、产生病变的根源,才能从根本上保护好面塑。

对面塑的保护来说,重要的还是控制好湿度。因为潮湿是使壁画产生病变的最危险因素。建筑物应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这对于保存面塑的完整性有很大意义。墙壁要注意保持自然通风,建筑物内空气要保持清治、干燥,建筑物的附近不应当有丛生的杂草.在保存壁画的环境内,温度和湿度要适宜,并且比较稳定,上、下变动不能过烈,只要能做到这点,霉菌和其它微生物也就难以生长和发展。同时要避免光的影响,绝对不许阳光直射到面塑上。倘已排除了过量的潮气,一般讲在暗处保存较为有利,最好采用人造光源照明,这样便于控制照明度,更有效地消除光线对面塑的损害。要防止灰尘、煤烟以及各种有害气体对面塑的危害,作为个人收藏的中小泥型塑,也应遵守以上保管事宜。

五、手艺人的传承与保护

手艺人靠做手艺谋生,因价格低廉亲民所以深受百姓青睐。但价格低廉导至手艺人难有积累、无法养老。由于传统工艺品耗时,成本高,现己被大量的工业复制品以低价占据市场。再就是城市管理越来越严格,已没有空间可以摆摊了。

贵阳地区越来越重视对身怀绝技的老艺人的保护,提出一系列措施,发挥好他们的“传帮带”作用。包括采取政策奖励,筹措资金扶持措施;保存完整的面塑制作工艺,在面塑制作研究创新中尽量避免使用现代材料;出版有关贵阳面塑制作的研究专著和画册;开展老艺人面塑手工制作绝技的调查整理工作;举办面塑手工技艺培训班,请老艺人传授经验和体会,进行现场督导等等;加强宣传力度,收集面塑工艺品,对其进行陈列布展等等。

六、面塑,从民族走向世界

因起源于祭祀,古时的面塑制作是神圣而庄严的,这种祭祀的供品承载着人们对天地的敬畏、先辈的感恩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面塑逐渐融入民间,拉近了面塑制品与普通百姓的距离,各种节假日都少不了面塑艺人的身影,其表现内容也以颂扬真善美为主题,通过泥人传送着祖国悠久的文化传统,作为一个民俗文化元素早已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

随着改革开放、旅游事业的发展,这朵古老的民间艺术之花大放光采,成为陕西重要的旅游纪念品之一。1998年6月访华的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夫妇也来观看了这“绝活儿”。世界儿童组织负责人得到彩绘面塑,如获至宝,称赞面塑是为孩子们制作的最好礼物。

资料来源: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采集》摄制组

(责编:赵亮、李慧博)